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德育论文
阅读:492  
标签:德育论文
构建活动德育模式实现德育中人的回归 德育论文
 构建活动德育模式实现德育中“人”的回归

作者:杨怀祥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德育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现象,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现行的德育模式,虽然在理论界有一定的认同感,但德育效果日见衰微。主要反映在学校德育教育的一元价值倡导与现实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冲突上,反映在德育投入与产出的强烈落差上,也反映在德育与社会环境相脱离,与受体心理需求相脱节,与道德构建相失衡等诸多现象上。本文试图通过构建“活动德育模式”,探索一条体现人性关注和人文关怀的新的德育路径。 

   

  一“活动德育模式”的内涵 

   

  所谓“活动德育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通过“活动”实现德育目的的一种德育模式。首先,这里的活动指主体自由自主的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其次,活动中必须贯彻“关注兴趣,尊重需要”的原则。既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学生需要的研究满足和引导。任何一种思想道德意识的传授,都必须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同时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为前提。因此,活动中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和需要的满足。最后,活动必须以促进个体品德发展为目标。在活动中,应该能够促使德育的要求思想叿德规范作为客体向受教育者的主观形态以及主体思想品德方面转变。这种活动应依据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够促进和加速个体的品德发展。通过“活动”应当实现四个目标:一是发展个性特征,促进身心和谐;二是培养团队精神,培养独立务实和团结协作的态度;三是深化自我意识,提升主体价值;四是培养自我实现的能力。 

   

  二“活动德育模式”的价值分析 

   

  所谓价值,即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分析主要指绝对价值的考量和相对价值的对比。这里的价值分析则是指活动德育模式与传统德育模式之比较。这就有必要在对“活动德育模式”进行价值分析之前,先检讨一下我国传统的德育模式。 

   

  1.传统德育模式及其特征 

  我国传统的德育模式主要有两种:给予性德育模式和选择性德育模式。给予性德育模式是以塑造和提高人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对受教育者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过程主要是一个塑造与被塑造的过程。 

  选择性德育模式是以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和价值规范为德育目标,运用感知觉能力环境诱导自我领悟等方式,依靠学生自我生成的一种德育模式。两种模式的共同特征是:以理论知识体系和社会既定的价值标准为中心;强调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视知识为绝对真理;推行学术精英主义;教师被视为学科专才;单向传授式教学;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已知答案;决策权在教师手中。虽然选择性德育模式提出,以学习技能为中心,重视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鼓励批判性思考,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等,但这些都是以遵循社会既定的价值标准为前提的。 

   

  2.“活动德育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德育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一个人作为旁观者还是参与者的参与意识是不一样的。“球迷”效应启示我们:德育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使受教育者把德育看成是“自己的事”,而非与己无关。他必须成为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活动德育模式”恰恰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参与者。学生在“活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主角,他们亲自体验,亲自感受,亲自思考,最后在活动中自然地形成认识,自觉地把客观要求和主观愿望与向往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 

   

  3.“活动德育模式”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在“活动德育模式”中,学生通过“活动”认识自我,提高自觉,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乃是一种更为深刻更为根本的教育。唯有自我教育,才能在形成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与和谐人格的同时,又使学生不失其生活的色彩与活力。 

   

  三“活动德育模式”的实践操作路径 

   

  我们提倡的活动德育模式中的“活动”是真正能够提高德育实效的活动,是通过这一方式把迷失了的“人”找回来的一种教育方式。因此,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成为“活动德育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活动中关注“人”的需要驱动,情感激发情境创设及引导思维则成为此模式有效运行的主旋律。 

   

  1.活动渗透 

  活动渗透,强调德育教育过程必须以“活动”为主线和载体,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德育,可以用生动形象的场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主动而又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它不是图解式地机械运用情境,而是把情境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开拓了广远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去琢磨去领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而且更深层次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潜移默化地在现实中形成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实现塑造全“人”的目标。 

   

  2.情境暗示 

  情境,既包括学生置身的学校的物质环境组织机构和符号体系,更包括这些组织和事物蕴含的意义一般氛围及其中的各种活动。德育情境则指学校在实施德育时,用一套核心价值和美德把这些情境要素统摄凝聚成的德育系统,以使学生能在其中理解叿豏撚践行所要求的价值和美德,从而形成自身品格。由于教材中的语言是从生活中抽提出来的抽象化槿化的语言,学生对此的学习虽可以训练其思维,但语词所表达的概念散失了生活原本的一些信息,而且语词是枯燥的,所以,创设情境以充当学生与语词的中介,具体化情感融融的情境是学生理解语词的背景情感条件。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带进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经历,从而开阔自己的道德生活视野,探索道德的深刻内涵,这是现代德育所追求和向往的。情境的创设,源于教育者对现实生活中大量道德现象的捕捉,是大量鲜活而典型的道德实践的提取浓缩,学生在真实贴近的道德情境中,既能拓宽学生个人得到的经验,又能超越已有的道德观念,激起学生深深的道德情感体验,将某一具体的德育目标藿容进行实际的思考,直觉的体验,从中心灵受到震撼,产生道德觉醒。当然,情境创设要自然,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这样才容易达到德育的效果。 


展开全文阅读
   

  3.思维引导 

  受教育者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引导的过程。教育者围绕其所提供的道德情境,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判断题目,促使学生由一种道德情境联想到更多的类似情境,通过更深刻的思考,形成更深刻更广泛的道德判断。这个过程正是发展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有效过程。道德思维的结果,不仅使学生获得道德知识,同时对某种情境下的道德现象叿德关系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抽象判断推理,使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理智活动和情感体验融合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人某种坚定的道德信念。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维,是促进学生把道德知识内化为个性品质,并进而影响其行为习惯的一个关键环节。 

   

  4.自然孕育 

  “自然”是指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界。传统的德育往往囿于课堂和校园,至多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狭窄空间,而往往忽略了另一片更广阔更有价值的德育天地——大自然。德育就是塑造人的思想和心灵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使学生单纯地掌握德育知识。事实上,自然孕育法的德育功效是显而易见的。以登山活动为例,它是一项区别于单纯的课堂传授替校德育的活动,是与学生以往接受德育形式不同的一种活动,活动中可以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品质,促进新的品质的形成,这些活动包含着德育教育的许多目标,如合作谦逊责任勤奋自我发展友谊等,学生们在追求团体目标的过程中造就了这些品质。如对人耐力的考验及克服困难精神与坚强毅力的培养;学生间的互相帮助,情感交流,则会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集体情感;学生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更加熟悉,对自然之物也怀有喜爱之情,从而学会尊重生命;由于登山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在这种活动中,其思想及行为都将是自然的流露,而在自然放松状态下,其情感及行为也是最易受感染的,这种感染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好的情境孕育了好的情感。因此,德育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挖掘各种渠道来实现塑造人的目的。从中体验自然,享受自然,挑战自然,是一种有效的塑造人渠道。 

   

  5.“对话”活动 

  传统德育中,所实施的是教师一种“独白”式的教育,其实质是忠实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强调了统一,扼杀了个性;体现了尊严,忘记了民主;追求了效率,却忽视了意义。由此决定了我们应该采取与“独白”式相对的“对话”式来开展德育。 

  “对话”式的德育形式是富于知识性趣味性的,对教师来说,可以避免枯燥的说教,真正发挥“教育者”的作用,扮演了活动前指导,活动中引导,活动后点拨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它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德育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及主动性,活动中体现了智慧竞争合作沟通与理解。德育目标在双方“互惠双赢”的结果下实现了。 

 

张俊

标签:德育论文 构建活动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敕勒歌》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下一篇: 以爱进行德育教育(德育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