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8016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教学目标】
知识: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能力: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3.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设计】1.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 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2.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初中阶段,每班看的杂志多达六、七十种。书也读得不少,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外国文学作品也有广泛的涉猎,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古代和外国的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当今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时代背景
1.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政府,到辛亥革命以后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外都奉行投降主义路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依附于美、英帝国主义,为了讨好外国主子,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都奉行“送去主义”。
2.美、英等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不断对中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
3.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主张“全盘西化”,贩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观点,极力摧残民族文化。当时国内文化界各种思潮泛滥,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混乱的认识。有的主张“封建复古”,有的鼓吹“全盘西化”,有的盲目排外等。鲁迅正是针对这种现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
三.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四.题解:
1.请同学看课文注释①,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2.提问: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①什么是“拿来主义”?②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3.利用工具书注音解词
仪节:礼节。 自诩(xǔ):自夸。诩,说大话。
冠冕(miǎn):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徘徊:①来回慢步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 大度:宽宏大量的气度。
蹩(bi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 国粹(cuì):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课文中是反语。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莱,借指权贵的施舍。羹,带汁的食物。炙,烤肉。
吝啬(sè):小气,应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 孱(chán)头:懦弱无能的人。
玄虚: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危机:①指危险的祸根;②严重困难的关头。
五.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1.让同学们阅读课文(5分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2.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本文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我们必须要实行“拿来主义”的?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展开全文阅读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六.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阅读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闭关主义 → 送去主义 惧外 → 媚外(发展逻辑) 着重批判“送去主义”)
闭关主义――指清廷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送去主义――指国民政府丧失主权,一味媚外的做法。
(一)读第一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何为之?见注释。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怎样?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再看“送……”,“到现在”,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①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②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2.提问:(“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鸦片战争洋人的枪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大门之后,中国的反动政府“送去”了什么吗:国土、主权、白银、文物、苦力、奴隶,从“古董”到“活人”,从人格到国格。就在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国民党政府给日本帝国主义送去了东三省和热河省,还给别的帝国主义国家送去了“租界”等等,美其名曰“宁赠友邦,不与家奴”,以至于在中国的土地上竟也被挂上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送古董、送画、送活人)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也没有非议梅兰芳的意思,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注: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文艺流派,是资产阶级文学没落的表现,它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在创作上宣扬个人主义和神秘主义。)
3.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二)第二节以朗读过渡,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媚外,不讲礼尚往来,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怎样呢?
第二段进一步指出: 现在只有“送去”,没有“拿来”,反动统治阶级不是一向鼓吹“礼尚往来”的仪节吗? 可是现在没有人根据这一仪节说一声“拿来”。一是抨击“我们”即国民党当局既不敢,也不能“拿来”,讥讽奉行“送去主义”的顽固程度;二是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拿来”的要求,预示下文的论述。这里作者用“礼尚往来”四个字,是用反动派的手打反动派自己的嘴巴。
(三)学生读第三节
1.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2.思考:用了什么论述方法?(类比)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①——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②——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③——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④—— 亡国灭种
结论:自诩地大物博;掘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3.问: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四)学生朗读第四节
1.提问:我们奉行“送去主义”的同时,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什么政策?
讨论明确: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送来主义”,“送来”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和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词。(多媒体7展示)
2.“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抛来”是受动、随意的,通常人与人是平等。(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是主动、有意的、带恶意的输出。(贬义,用鄙视的目光,是主子施恩于奴才,象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送来”是特意、有目的的。
展开余文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帝国主义者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毒害、欺骗中国人民,用鸦片来换取中国的银两,是掠夺侵略。因此,这种“送来”的本质(实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3.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明确: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同时暗指一九三三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帝国主义签订的“棉麦借款”美国把剩余的棉花、小麦运来中国一事而言,这在当时是人所尽知,所以不想举出,这样更能发人深省,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尖锐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1.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检查作业〔思考与练习二〕;2.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一.检查作业。(略)
二.研习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一)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五、六、七段
1.思考:第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第5段是过渡段。“我在这里……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小结前文;“我只想鼓吹……‘拿来主义’”一句,开启下文,引出文章的中心议题。先破后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2.第六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送来”实质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主动吸收外国先进的东西,以创造自己的新文化,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拿来”的基本含义是主动地“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分析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鉴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课文分三次提出“拿来”,请找出句子,并作具体分析。
①第一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否定说法,针对“送去”而提出“拿来”,在这里作者暂不正面展开论述,而是为后面的阐述作准备。)
②第二次:“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肯定说法,是在批判、否定了“送去主义”之后又一次提出“拿来”。比起第一次提出,内容丰富了一层,针对性也更加鲜明。)
③第三次:“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明确揭示,是在批判、否定了“送去”和“送来”之后,从正面完整的提出主张,这是全文中心论点所在。)
小结: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破)批判“送去主义” 错误的做法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立)提倡“拿来主义” 正确的做法
(二)指导阅读第八、九两节——论证“怎样‘拿来’”
第8、9两段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把这两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讲评: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2.第八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九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拒绝借鉴(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拿来主义”究竟怎么“挑选”?——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研读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一.研读第三部分
1.提问:这一段共五句话,如果这五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要求逐句讲述含义)
明确:第①句,结论——我们要拿来(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第②句,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对文化遗产区别处理(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第③句,拿来主义的结果,目的是推陈出新,创造无产阶级新文化(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
第④句,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与前文斥责的“孱头”、“昏蛋”等照应,提出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辨别真假革命者的标准,明确论说只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工作者,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第⑤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用排比的手法,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双重否定的句子强调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2.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明确: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二.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归纳本文中心。
提示: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提问: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这种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破字当头的好处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它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作者从广阔的背景上,点明了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有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传。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蒋介石,搞送去主义,丧权辱国。出路在哪里?只要实行拿来主义!这种立论,站得高,看得深,有历史深度。
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二)本文的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论证进行说理议论,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如第八段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非常贴切。用“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用“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视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用“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这些都非常准确、形象、生动。再如第九段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以“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对待,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以“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之类;以“一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所用这些,就将什么是“挑选”说得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以上这些比喻在本文中就起了论证的作用,使读者进一步理解了“拿来主义”的内涵,深信它的正确和必要。
展开余文
比喻论证与比喻修辞是不同的概念。议论文中的比喻并不全是比喻论证。如果只是从语言表达角度出发,意在把议论的语言表述得更生动形象感人,那么这个比喻就是比喻修辞。如“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如果一个比喻在文中起到论证观点的作用,它才是比喻论证。如文中第八、九段所运用的比喻。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三)本文语言特点:犀利、幽默、讽刺
犀利,即能用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如“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一个“给”字就击中了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了。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如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这就是幽默的力量。
讽刺,主要体现在文中大量的反语上。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2.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写一篇分析课外阅读的古代或外国文学作品的短文。
宋山花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拿来主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浅谈农村原“留守儿童”步入成人阶段的教育引导策略》班主任工作论文(高一)
下一篇:
《窦娥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