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384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语文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论雅俗共赏》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必修五)
 预习导读——评价单

设计人:罗宏涛   审核人:刘增杰   使用时间:2012.09

班名:            组  名:            姓  名:          

【学习目标】

  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学习重点】

          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学习内容与过程】

    一、导言

     “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那么就请同学们认真细致的阅读文本,用作者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二、作者与作品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并相互补充。)

1.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2.作品简析

第一单元的总标题是“沿波而讨源”,意为通过文学现象来研讨文学的本质。

《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朱自清先生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见解——从士人文化走向市民文化的过程。文章分析了雅与俗的特质,指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由“俗”到“雅”再到“雅俗共赏”的变化。文章纵向梳理了文学的发展过程,以史带论,史论结合,语言充满趣味性。在根据文章内容整理课后练习中“‘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的表格,了解其发展的脉络及原因之前,我们应该对作者谈到的雅与俗在文化方面呈现的特质有个整体的认识。首先,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雅人”指“士”,“也就是士大夫”,包括统治者;而“俗人”指的则是“民”,“小市民和农家子弟”,现代的“农工大众”。其次,所谓的“俗”,体现在文艺方面,表现为“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俗士的趣味”,更具体地体现为“口语化”,“做诗如说话”,“记述有趣味的杂事”。以这样的内涵来看待今天的文化,雅与俗呈现出来的对立与融合,的确对我们有很多的启发。

    三、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

    1找出标注社会发展的词语。

    (唐以前、唐、宋、宋以后)

   

  2找出简述每个朝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句子。

    (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可以由唐推出)

   

3找出文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及他们生活的时代的特点。

    

4找出每部作品、每种文体出现的时代及特点的句子。

    (快速有效地读课文,即长文短读;为下面填写表格做准备,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四、研读填表

    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课后练习一的表。(表中可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

    

五、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表格内容。

2看看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雅俗之争。

  【反思评价】

•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

本节课的

学习情况  

优秀 (  )  

良好  (  )  

努力  (  )

我的收获与反思:                                                                     

                                                                                 


展开全文阅读
 

《论雅俗共赏》研讨拓展——评价单

设计人:罗宏涛   审核人:刘增杰   使用时间:2012.09

班名:            组  名:            姓  名:         

【学习目标】

    1雅俗共赏历史发展的实质

    2雅俗共赏在今天文艺发展中的意义

【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分析上节课的表

    1从上节课填写表格的过程中,你能得出那些认识?

    要点参考:(1)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

(2)雅俗共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广大的群众。

    (3)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有宾主之分;“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4)要达到雅与俗“共赏”,贯彻“文艺是为大众”的原则,雅士需要理会迁就“俗”的趣味,而俗士也需要学习,享受,蜕变。

    (5)《西厢记》和《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

    2你还有些什么感受和发现?

示例参考:(1)我们以前只知道每个朝代的文学主流,而作者却能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纷繁芜杂的文学形态中,找到一个窗口,认识每一种文学样式诞生的共同点:争取群众,走大众化道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共同的探求并为之努力,并一步步地在推进。

 (2)文学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探求一条道路,让文学走一条健康发展,永保青春的道路,但提法在变:求真与化俗——为了争取群众——获得广大的群众——做诗如说话——提倡“大众语”运动——“通俗化”运动——大众化就是要达到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应该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我们的文艺是为大众的”。

(3)提起朱自清,就会想起《背影》中那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挚深情,还会想到《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郁闷和月色下荷塘静谧的美,一直就以为他是一个抑郁气质的文人,但没想到,他还有这么冷静理性的思考和独特的认识。

 (设计本思考题一是引导我们进入文本,揣摩品味并学会理性的分析问题;二是引导我们关注生活,新旧知识相连,做到融会贯通。)

    三、拓展思维

    1从课文中找出集中论述“雅俗共赏”的段落,并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2从现实生活中找一种文化现象,谈谈你对雅俗共赏的见解。

   

 四、作业

    读下面一段新闻采访,想想白庚胜先生的认识与朱自清先生认识的异同。

    新浪观察:关于“二人转风波”的争论,大多集中在“雅俗”二字上,在您眼中,什么是雅,什么又是俗?雅和俗谁说了算数?

    白庚胜:关于文艺的“雅”和“俗”,我们中国一直都存在着争论。古代就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说,现在又有“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之说。所谓“阳春白雪”和“精英文化”被认为是雅的,所谓的“下里巴人”和“民间文化”被认为是比较俗的。其实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里面,都有优秀的和糟粕的东西。所以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主要由人民来选择,由生活来选择。生活在不断的淘汰很多不应该存在的文化,又在产生新的文化,所以新的文化和旧的文化里,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里,都有优秀的东西,也有不健康的东西。所以人民选择了什么样的艺术,我们就应该弘扬什么样的艺术。但是人民是个很泛的概念,所以我们应该在民间文化里去扶持具有优秀性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的人和团体,来对民间文艺做一些相对的导引。一个是按文学艺术本身的规律在走,一个是按生活的逻辑本来的选择,还要有民间艺术的管理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到民间活动当中去,对一些导向性的引导我们不能放弃。

新浪观察:您说这种引导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引导?

白庚胜:很多民间文艺进入到城市,有的没有意识形态性,只有艺术性,比如泥人、剪纸。但是二人转有情节,有思想内容,这样有意识形态性的作品,它跟我们主流文化是融合的关系,还是对抗的关系,这个问题就会更突出。我们尽量的还是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宣传健康的、让人们高尚的、纯洁的,有力于我们道德的东西为主。一家三代坐在那儿看“黄色”的东西,毕竟这个“饭”还吃不下。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讲性开放、性自由,开放得无度,自由得无度,很多东西违反了中华民族传统。所以民间的一些黄的、过分的东西需要引导,但不是用强制的方式。而是我们从民间艺术团体中选择“雅”的人、“雅”的团体、“雅”的节目,进行宣传和扶持,本身就起到了对次的、不健康的节目的抵制作用。并不是说我们下个文件说这个节目不能演,那个团不行。对文艺问题要有文艺的特殊的方法:自由的、民主的、讨论的和引导的方式去做。这几年,我们党的文艺政策非常成功,不是用强迫的、行政命令的取消的方式,是在讨论和引导当中来使我们的民间文艺和我们的主流文化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起来。    ……    

新浪观察:那么大家都在讨论的民间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这个“大雅之堂”,您觉得央视的晚会称得上吗?

    白庚胜:雅不到哪里去,无非是广告多,投资多,名人多,我们民间文化势力弱,农民的东西嘛。民间文艺不仅应该登大雅之堂,而且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京剧就是从民间的戏曲开始的,还有相声、曲艺全是民间艺术。民间艺术不只是二人转,二人转也不只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几个“坏”的作品。二人转里面好的作品多得很,歌颂人民生产生活的作品很多,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尊重这些艺术家,我们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规范和引导这些艺术家。问题出在这里面。

 

【反思评价】

•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

本节课的

学习情况  

优秀 (  )  

良好  (  )  

努力  (  )

我的收获与反思:                                                                     

                                                                                

 

涛声依旧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语文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论雅俗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与高司谏书》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四)
下一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