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113
标签:
教学论文
2001年高考试题语文知识题评析
山东省宁津一中 刘国伟
第1题,主要考测词语的读音,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要求,答案为B。此题要求“选出读音有错误的一组”,与以前要求选“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相比,此题难度降低了。只要发现一处错误,即可选出答案。B中“分泌(bì)”应为“分泌(mì)”,错误明显。
第2题,主要考测词语的字形,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的要求,答案为A。B中“融汇贯通”的“汇”应作“会”;C中“气慨”的“慨”应作“概”;D中“凋蔽”的“蔽”应作“敝”。
第3题,考测同义词的辨析,体现了《考试说明》中“正确使用词语”的要求,答案为D。“郑重”侧重在态度方面,多用来“形容对人对事的严肃态度”;“庄重”多“形容人的姿态、举止、言语等不随便、不轻浮”。①句主要表现发言人的态度,所以应填“郑重”。“演示”指“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而“演练”指“训练演习”。②句中“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应是一次演习,所以应填“演练”。“引导”义为“带领”或“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而“导致”则侧重指“事情、现象、活动的结果”。根据③句句意,只能填“导致”。
第4题,考测成语的运用,体现了《考试说明》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要求,答案为B。A中的“安步当车”意为“不慌不忙地步行,就当是乘车”,用它来形容暴雨中抢险队员的行动,显然不恰当。C中的“车水马龙”用来“形容街道上车马来往不绝的繁华热闹的景象”,而“摊前车水马龙”与“产品供不应求”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此处当属用词不当。D中的“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一般用做谦辞,明显不符合此句的语言环境。
第5题,考测语病的判别能力,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辨析病句”的要求,答案为A。B中“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是个杂糅句,要么说“关键的问题是知识”,要么就说“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C中“日前”指“几天前”,与“正在……之中”矛盾,应该用“目前”。D句“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中,“速度”可以“加快”,而“规模”与“加快”搭配不当。
第6题,考测句子衔接能力,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语言连贯”的要求,答案为D。(1)句中“俯瞰”的对象不单是“槐榆丹枫”,还有“松竹山茶”,故应在“俯瞰”后停顿,当选②。(2)句中,前后两个分句形成对仗,从音节和谐的角度分析,显然当选④。因此,题干中“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应是完成此题的切入点。
第7题,考测文学常识,涵盖了《考试说明》中有关文学常识识记部分的所有内容,答案为B。此题涉及面虽广,但所选作家作品都很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中“重要”的要求,并且皆源于教材,应为广大考生所熟悉。其中《项脊轩志》就是高中教材中的课文,作者归有光应是明代散文家,而非清代散文流派“桐城派”的代表人物,错误明显。因此,我们在文学常识的复习中,不能片面追求偏、难、怪,而应当以中学教材中涉及的常识为基础。
标签:
教学论文
2001年高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唐诗中的“柳”
下一篇:
“君子”集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