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605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云南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贵州省都匀市奉合中心校
课题名称 《云南的歌会》
科 目 初中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生学情的分析 学生走进八年级,语文这门母语学科对于他们来说都不是很难,基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逐渐形成,但由于基础、兴趣爱好、自身能力等方面发展不均衡的因素,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也开始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这种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仍然是孩子进步的关键。
教
学
目
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它们的作用;
2.延伸拓展,横向比较,体味本地区民歌民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知识与技能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云南歌会的情趣与盛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过程组织
教
学
活
动
1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创设情景。(课前:播放云南民歌《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
同学们,你们到过云南吗?刚才我们听的是一首云南民歌。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昆明的温暖,丽江的静谧,西双版纳的多彩,梅里雪山的神奇,常常使人流连忘返。现在我们随着沈从文先生,踏入神秘而美丽的云南,在他的激情洋溢的文字中领略云南歌会的优美意境,感受纯朴的民族风情。
2、(幻灯片出示课题):《云南的歌会》。
3、走进作者(幻灯片显示作者资料)学生做笔记。
4、多媒体出示字词,抽样检查 。
教学活动2
(二)学生快速阅读——云南歌会之初体验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领略云南的歌会的气势?会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谈初读的感受)
教
学
活
动
3
(三)整体感知——展示歌会画面
1、云南的歌会是一幅幅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画。课文里,沈先生为我们展现了三幅歌会画面。请同学们读三幅歌会画面的课文,想一想沈先生主要写了在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 (幻灯片出示)
2、 学生们读课文,思考,整理归纳。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从三幅画面里,你感受到了云南的歌会的什么特点?
(三幅画面组合在一起,唱歌的场合遍布野外、山路和村寨,唱歌的人遍及男女老幼。)
5、教师小结: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间的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人唱、时时唱、处处唱。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民歌可以说是人民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
学
活
动
4
教
学
活
动
4
(四)欣赏、品味三个场景中的民俗风情
1、研讨歌唱方式:
研讨内容:在“青年男女山野对歌;赶马女孩山路漫歌;男女老幼村寨传歌”这三幅画面里,各有一个字表达的是歌会的方式,请找出这三个词语。说说你的理解,并在课文中找出依据。
2、学生自主探讨、小组交流碰撞。
3、品味赏读:在三个场景中,作者侧重描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幻灯片出示主问题)
4、师生交流,研读结果:
(幻灯片出示板书)山野对歌,侧重于人物——唱歌人
山路漫歌,侧重于景物环境——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侧重于场面盛况——唱歌的场面
教师:“山野对歌”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山路漫歌”着力描写歌唱人所处的优美环境;“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三个场面有层次,有侧重,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情趣。这种生生不息的热情,就是民歌代代相传的民族原动力。
5、小结过渡:三幅画面,分别突出了唱歌人,唱歌的环境和唱歌的场面。人、自然、艺术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风情画面!
教
学
活
动
5
教
学
活
动
5
(五)感受云南少数民族民俗
1、师生交流:沉浸在云南的歌会,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风情画卷是否感染了你?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句子,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2、教师引导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展开全文阅读
3、师生交流总结: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云南歌会最大的魅力——它是一曲生命的颂歌。这一点,也可以从这句话的“活”字探入到作者最原始的意愿。活,就是鲜活生动;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和活力。这也是沈从文一贯追求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这种追求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教
学
活
动
6 (六)体会身边的民俗生活
1、教师引导:这堂课的学习就要结束了,作者借云南的歌会,写了人们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传达出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抒写出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最后,让我们欣赏家乡民俗民歌风情视频,在美景与歌声的交叠中,再次感受那民俗中纯朴自然的生命气息,诗意土壤上的明媚与湛蓝。
2、展示家乡民族风情
(幻灯片)文字:神秘美丽的土地——都匀市奉合水乡风光;图片:古老的榔木水寨、蜿蜒起伏的群山、精巧别致的吊角楼……
(幻灯片)文字:勤劳质朴的人们——榔木水寨风情;图片:耕种场面,歌舞场面;
(幻灯片)文字:家乡民俗;图片:水族的端节、苗族的六月六、布依族的七月半、吴姓水族的吃新米节……。
图片与背景音乐《水族芦笙小调》一起出现。
教
学
活
动
7 (七)教师结语
本文是一篇民族风情味较浓的散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感悟到了云南歌会的美,感受到了人物、环境、风俗美。领会到了我国少数民族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爱家乡那乡土风情味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王开俊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云南歌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三个利用提升口语交际课的效益
下一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