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97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画里阴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
 一、教学要求: 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 3、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 4、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二、教学重点: 1、作者的艺术观点; 2、本文独特的行文结构。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面对“阴雨”,有的人感到遗憾和无奈,而有的人却感到韵味无穷。同样 是风景画,西洋风景画崇尚阳光,对“晴”过分追求;而作者却更推崇“阴” 的朦胧,更偏爱风雨归舟的朦胧美。江南的微风细雨总让人感觉到诗情画意, 尽管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我们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 烦。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 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 眼里,这丝丝细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今天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就要跟我们 谈谈“画里阴晴”。 

(二)范读全文、整体感知: 1、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写作技法。

2.观点 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 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 新。 

3.文题 以“画里阴晴”为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的观 点:阴晴可以同画,中西应该合璧,艺术在于创新。同时,这样的文题又突出 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开阔眼界,以本文为引子,接受更多关于绘画的知识积累。文章思路很有 特色,起、承、转、合,既传统又实用,可引导学生仿写。 

(三)分析课文: 1、细读第一段: (1)第一段写了什么?

 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桃红柳绿,春雨霏霏。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 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 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 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哪一个词? “湿”。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 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2、朗读课文第二段:

(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 色却格外地有韵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 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正如苏 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可见,在对雨意的独特感悟上作者并不缺少知音。确实,那风情雨意曾被 多少文人骚客化入文意,化为诗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丝丝杨柳丝丝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的中国的画家 更是“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中国的诗者、画家 都从雨中找到了别具风格的意境。这微风细雨已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有着浓浓 的文化意蕴,有着万般风情。 西洋画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象征的。中 国画追求传神,追求意境,画的是心中的景,而非眼中的景。雨湿的山水草木 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所以被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 情结的作者所赞赏,,并融入他的绘画中。 可是作者留学法国多年,而且学的主要是西洋画和水彩画。那么作者到底是 如何处理传统和西洋的关系? 

3、阅读第三段: 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 “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为什 么? 

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西洋画崇 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 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而中国话画中的风雨确实一种意境,一种情致。(可用两幅典型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做比较)。“喜欢画阴雨和微雨天的景 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 他学的是西画,追求的却是中国画的高远趣味,作者把两者统一于他的创 作中了。文章读到这里,我们已隐隐体会出作者的创作主张了。 

4、读最后一段:(1)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大概 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2)这句 话是什么意思?

前半句的意思是: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彩,难以把握江南阴 湿景色的韵味。后半句:他的技法不够高。(文中说得委婉而已。副词“大 概”、连词“或者”表示作者一种很有礼貌的推测,使得语言婉转。)(3) 第三句话是什么意思?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泥古不化,西方的技法或我国 传统的技法都不是到处适用的灵丹妙药。不同的表现对象需要与它相适应的技 法。——“艺术贵在创新”,而且是永远需要创新。

(4)“浓而滞的油画里 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 么?

前半句:西洋画法需要吸收中国的传统技法。(借代的修辞手法)后半 句:中西两种绘画技巧和审美趣味应该结合起来。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为 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 行不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观点:糅合中西方的绘画技巧、绘画方 法。详细地说:既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 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晴两种审美趣味。作者既对我国传统绘画有很深的造 诣,又洞悉西洋油画、水彩画的优点和不足,因此,他的油画中渗进墨韵,水 墨画中也借鉴水彩、油画技法,同时在油彩和墨彩中探索。


展开全文阅读
(5)下一句话是什 么意思?是不是表示作者对自己立场的动摇?

这样说是用比喻的手法、幽默诙 谐的语气来表示他的自谦。作者以解嘲的语气说:我的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头 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 其实,画家终身探索的,正是油画的民族话和中 国画的现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长而创造出新的技法,新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 创新。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用作者自己的话更能说明他的 艺术观:“画种只能在发展中得到保留,如不发展,便只能淘汰。”至此,作 者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要中西兼用、阴晴兼画,创造 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总结:

1、本文文字简短,作者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文 章,层层铺垫,娓娓道来,篇末明志。

2、本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 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进而从中外画家对阴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可谓“小中见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一位艺术家也曾说过:“艺术是喜新 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这句话对人不无启迪。绘画领域气 象万千、浩瀚无际,有着种种的未知、种种的可能,因此绘画艺术更贵在创 新,勇于突破,举一反三,自由地抒写性情,以期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

3、语 言鲜明生动,多用修辞,幽默诙谐,充满智慧。

教学后记:本文短小精悍,言 简意赅。教学中突出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这就须深入字里行间把握作者思维 跳跃的脉搏,引导学生顺着行文前进,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起、承、转、 合,最终得出结论。但是在对文章的探讨上学生总显得力不从心,似懂非懂。 自己的看法更无从谈起。 

附:诗心雨韵 学生回想跟“雨”有关的诗句。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绿垂风折柳,红绽雨肥梅。”“晴来喜鹊无穷语,雨后寒花特地香。” “天街小雨润如酥。”“梨花一枝春带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刘骞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画里阴晴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新课改下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模式探微 教师随笔
下一篇: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论文 (高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