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1414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合欢树》第二课时,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欢树》第二课时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一、问题探究

1、文章为何以“合欢树”为题?

    合欢树在作者心目中占有特殊位置。当大院子的老邻居们提到“小院子”的时候,作者以手摇车进去不方便为托词来掩饰;但当邻居们提到合欢树的时候,作者却“心里一阵抖”,这种独特而剧烈的心理活动,深刻表现了“合欢树”在作者心中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为合欢树曾经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文章写道,第二年没有发芽的合欢树第三年竟然长出茂盛的枝叶,为此,“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并因而更加精心地照顾它,“不敢太大意”。合欢树的“死而复生”使母亲似乎看到了希望。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文章以“合欢树”为题是颇有深意的。

2、虽然本文以“合欢树”为题,但文中并没有出现对树的正面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作者对合欢树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当年合欢树被母亲视为儿子的化身,如今儿子已经成名,但母亲已驾鹤西去。合欢树上倾注着母爱。作者爱这棵树,因为他深爱母亲。但是他最终还是不愿进小院亲见。他渴望见到合欢树,重温母爱,但母亲已经逝去,睹物更会思人,作者不忍见树,其实是他不忍重温失去母亲的痛苦。作者这样写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3、文章哪些地方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独特情感,品味作者附着在合欢树上的复杂心态。

    本文多处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首先是作者思考母亲过早离开人世原因时的心理描写,“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作者的自问自答,充分表现了儿子对母亲备受煎熬的心灵苦痛的深刻理解,儿子身残心苦痛不欲生,母亲其实更是生不如死。正如作者在《我与地坛》中所写:“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作者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让母亲“气得够呛”的顽童和“被命运击昏了头”的莽撞青年了,他已经长大成熟并能理解母亲了。

    其次,表现在作者对小院子与合欢树的复杂心理的描写,“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不能去亲睹合欢树是作者心中最大的遗憾。但从其内心深处而言,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愿”去,而不是“不能”去。作者宁愿让这份遗憾成为永恒,也不愿意让别人背着自己再次踏进那熟悉的小院,看看那心爱的合欢树,作者显然是在刻意回避某些东西,或者说,在着意保留某种想象中的完美和幸福。这与此前的“推说”、托词完全是同样道理。这种“优柔寡断”、欲行又止、“瞻前顾后”的矛盾心态,正好说明作者对那个小院子、合欢树都是非常在乎的。

    再次,看文章结尾处的心理描写,“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合欢树的特殊情感,合欢树是母爱的化身,这是别人永远无法知道和理解的。

4、文中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何艺术效果?

    对比手法是本文的重要特色。本文是通过儿子与母亲的对比来表现母爱的。“我”双腿残废之后心情沮丧,对母亲四处奔波的辛苦不仅不予理解,反而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对此,母亲依然坚持奔波,直到那次危险事件发生之后,母亲才对药物治疗“终于绝望”。当发生危险之后,“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却“惊惶了几个月”,差点儿发疯。文章通过这些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母爱的博大、深厚与无私。

   

5、文章行文有什么特色?

    文章行文简洁,表现力强。文章前面部分采用了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对“我”10岁时、20岁时、30岁时自己和母亲的生活状况进行概括性描述,突出重点,略去枝节,选择富于包孕性时刻的精彩画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读者带来强烈震撼。文章写合欢树的部分行文也很简洁。通过“那年”“第二年”“第三年”“又过了一年”“再过一年”几个镜头迅速勾勒出合欢树成长“历程”,突出展示了合欢树“变化”之大。

6、语言品味

    史铁生散文语言质朴自然,尤其是单音节词语的使用非常准确,而且富于表现力。本文也是如此。如“这实在太悬了”“非疯了不可”“躲了出去”“她心里太苦了”“受不住”“召她回去”“光扯些闲话”“忙扯到别的”“过道窄得一个人……”等处都使用了单音节词语,使文章语言生动、传神,具有日常口语平易浅近的自然、朴素、淡雅的韵味。尤其“我心里一抖”的动词用得非常精彩,把作者极为复杂的内心感情表现得细腻而传神。

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7、98页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虽然艺术风格和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色,“一粒沙里见世界”。即通过“小”事物展示“大”境界,或通过都江堰表现作者对社会文化的独特思考,或通过“灰色”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来表现徐志摩的个性风采,或通过合欢树来表现深厚的母爱。

1、理解散文中想象的作用

想象在散文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想象创造的艺术之“虚”,可以为生活之“实”插上翅膀,使文章显得丰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都江堰》中的想象更多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的还原性想象,如“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既具体又质朴”,“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这些都是作者站在历史角度所进行的合理想象和艺术演绎。《吻火》中的想象以出人意料取胜,作者不仅由“吻火”的细微动作联想到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而且把诗人因飞机失事而意外丧生的悲剧事件想象成“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的诗性意境,这些想象奇特、大胆而又令人赞叹。《合欢树》中的想象则充满抒情意味,如“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这种想象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无比怀念和对母亲的深深理解,包含着浓浓的爱意。


展开全文阅读
2、理解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是散文常用的艺术手法,它通过选择合适而恰当的参照物,将“本体”和“比体”进行对照,从而收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彰显事理的内在逻辑的表达效果。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成功地使用了对比手法。在《都江堰》中,作者除了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整体性对比之外,还把李冰与秦始皇、李冰与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表现了都江堰被作者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的根本原因以及作者对李冰人格精神的高度赞美。《吻火》把徐志摩“吻生活之火”的淳朴人生与“隔江观火”的怯懦人生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勇于体验生活的“吻火”人生的赞赏。《合欢树》中既有儿子与母亲的对比,也有母亲几十年来变化的对比,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和崇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并尝试概括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及其在文章中各自的表达效果。

 

3、理解现代散文“小”与“大”的关系

本单元所附的短文《现代散文的小与大》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散文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小”的含义比较广泛,既可以是某一具体的人、事、物、景,如《合欢树》中的合欢树,也可以是某一独特的表现角度,如《吻火》由一个微小的动作细节入手,展现徐志摩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技巧,即以部分来表现全体,如《都江堰》中由李冰手握长锸中流分水的镜头,透视其所代表的一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和政治纲领。

 

刘芳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合欢树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合欢树》第一课时,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森林中的绅士》第一课时,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