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文言文阅读翻译
阅读:1687  
标签:文言文阅读翻译 高二文言文阅读翻译
《史记选读》常见翻译 (高二)
 《太史公自序》 

1.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2.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 

3.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则学者至今则之  

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                                                               

5.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6.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使来者思考。                        

《高祖本纪》 

1.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充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象这样!” 

2.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 

3.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又在蓝田南面与秦军交战。增设疑兵旗帜,命令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地的人都很高兴,秦军瓦解,因此大败秦军。 

4.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ǐ,纸)道旁投降。 

5.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 

6.诸吏人皆安堵如故。 

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 

7.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纳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 

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 

8.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 

项羽怨恨怀王当初不肯让他和沛公一起西进入关,却派他到北边去救赵,结果没能率先入关,落在了别人之后。 

9.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军队离去以后,在陡壁上架起的栈道就全部烧掉,为的是防备诸侯或其他强盗偷袭,也是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之意。到达南郑时,部将和士兵有许多人在中途逃跑回去了,士兵们都唱着歌,想东归回乡。 

10.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项羽封有功的部将为王,却偏偏让您到南郑去,这分明是流放您。 

11.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部队中的军官、士兵大都是崤山以东的人,他们日夜踮起脚跟东望,盼着回归故乡。如果趁着这种心气极高的时候利用他们,可以建大功。如果等到天下平定以后人们都安居乐业了,就再也用不上他们了。不如立即决策,率兵东进,与诸侯争权夺天下。 

12.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 

13.吾闻帝贤者有之,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我听说皇帝的尊号,贤能的人才能据有,空言虚语,不是我所要的,我可承担不了皇帝的尊号。” 

14.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而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大王从平民起事,诛伐暴逆,平定四海,有功的分赏土地封为王侯,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号,人们对大王的封赏就都不会相信。我们这班人愿意以死坚持。 


展开全文阅读
15.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 

16.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17.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当初大人常以为我没有才能,无可依仗,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刘仲勤苦努力。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谁的更多呢? 

18.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 

沛县的父老兄弟及同宗婶子大娘亲戚朋友天天快活饮酒,尽情欢宴,叙谈往事,取笑作乐。 

19.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将来死后我的魂魄仍然以思念故乡为乐。 

20.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 

沛县城里全空了,百姓都赶到城西来献礼。 

21.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沛县父老父仍旧坚决请求,高祖才答应把丰邑的赋税徭役也免除掉,跟沛县一样。 

22.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又违背当初的约定,改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 

《李将军列传》 

1.是必射雕者也。 

这一定是匈奴中射雕的人。 

2.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 

3.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 

4.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5.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                                                                    

6.是时会暮,胡兵怪之,不敢击 

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                                               

7.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8.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9.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右将军赵食其单独被交给执法官吏,应判为死罪,用财物赎罪,降为平民。 

10.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 

11.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 

《管仲列传》 

1.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2.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 

3.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盟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4.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屈原列传》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改变,但屈原不肯给他。 

3.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 


展开余文
5.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治乱兴衰的规律,没有什么没有表现出来的。 

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弥而见义远。 

其语言简约精炼,其内容却托意深微,其情志高洁,其品行廉正,其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其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 

7.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他所称颂的事物总是美好的。他的言行廉明,所以,到死也不能被包容。 

8.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 

秦惠王对此很是担忧,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楚国表示臣服。 

9.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张仪听到这话,就说:“用我一个张仪来抵汉中之地,请大王答应我去楚国。” 

1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但他们都只学习了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而最终没人敢像屈原那样直言劝谏。此后楚国一天比一天弱小,几十年之后终于被秦国消灭。 

13.人穷则反本,放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但,未尝不呼父母也。”   

人在处境窘迫的时候,就要追念根本,所以在劳累困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受到病痛折磨无法忍受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14.自疏摆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推此志也,皭然泥而不滓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身处污泥浊水之中而能洗涤干净,就像蝉能从混浊污秽中解脱出来一样,在尘埃之外浮游,不被世俗的混浊所玷污,清白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推论其高尚情志,就是说与日月争辉也是恰宜的。 

1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作为国君,不管他聪明还是愚蠢,有才还是无才,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然而亡国破家之事却不断发生,而圣明之君、太平之国却好多世代都未曾一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所谓忠臣并不忠,其所谓贤士并不贤。 

17.屈原行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慌粹,形容枯槁。”  

屈原来到江边,披头散发在荒野草泽上一边走,一边悲愤长吟。脸色憔悴,形体干瘦。 

1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所谓圣人,能不执著于外物,而是能随着世俗而转移。 

19.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读过《服鸟赋》之后,把生死同等看待,把官场上的去留升降看得很轻,又不禁默然若失了 

《项羽本纪》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2.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 

4.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况且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5.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项王已死,楚地全都投降了汉王,只有鲁县不降服。汉王率领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鲁城,但考虑到他们恪守礼义,为君主守节不惜一死,就拿着项王的头给鲁人看,鲁地父老这才投降。 

6.自矜功伐,奋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

《刺客列传》 

2.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荆轲虽说与酒徒交往,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及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燕王确实因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颤,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比照其他诸侯国排列其中,纳税尽如同直属郡县职分,使得以奉守先王的宗庙。                                                                  

5.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动秦王的逆鳞呢!                                                                                 

6.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我所以告诫田先生不要讲,是想使大事的谋划得以成功。 

7.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那樊将军,秦王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他的脑袋。 

8.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父母、家族都被杀尽或没入官府为奴。                                                                                 

9.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太子为什么这样催促?只顾去而不顾完成使命回来,那是没出息的小子!                                                                                 

1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11.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大臣们吓得发呆,突然发生意外事变,大家都失去常态。 

1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就倚在柱子上大笑,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骂道:“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 

13.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高渐离考虑到长久他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 

15.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

 

韦兴

标签:文言文阅读翻译 高二文言文阅读翻译 史记选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倾听让有效课堂绽放出奇葩
下一篇:《新闻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