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1074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高一语文《秋水》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3、掌握对比的写法,并使学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对比的写法,并使学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方法:研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世人将二人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思想
《庄子》一书
三、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自主学习
1、单个学生读,纠正字音及停顿
问:该生的朗读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1)纠正字音
(2)纠正断句
2、齐读,尝试读出文章的气韵
3、欣赏画面朗诵文章,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4、自主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分组进行)
(1)通假字
①泾流之大( ) ②不辩牛马( )
(2)古今异义词
①百川灌河 (河: )
②于是焉和波欣然自喜 (于: ;是 )
③至于北海(至: ;于: )
④东面而视(东面, )
⑤大方之家(大道理 )
(3)词类活用
①秋水时至( )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③顺流而东行( )
④少仲尼之闻( )
⑤轻伯夷之义( )
⑥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 )
(4)文言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固定句式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古汉语常见,可译为“认为……
是……”“觉得……是……”)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
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5、质疑
(在这则寓言中,有两个成语沿用至今,同学们须注意它们的用法)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四、探究文本,小组讨论
思考: 黄河之神河伯先是欣然自喜,后又望洋而叹,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根据课文的内容回答。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五、主题探究,明确寓意
讨论后明确:
六、讨论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七、全文总结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实虚词及特殊句式
2、完成<<高效课堂>>本课练习
徐可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高一语文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
《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