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523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沪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爱因斯坦与艺术 教案教学设计(沪教版 高二语文上册 电子教案)
                                                     执教:

年级 课题 日  期

高二(上)爱因斯坦与艺术  二课时

2010.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

2、认识议论文语言的多样化,赏析本文语言。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2、学会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3、通过了解爱因斯坦在艺术世界中的具体表现,归纳体会造就杰出的科学家需要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并体悟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

情 感 态 度与 价 值 观

借题发挥,观念冲击,感悟本文对今天培养人才的启示。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和意义,把握阐述的脉络。

教学难点 梳理出文章结构中的议论层次。

相关链接

 

课件内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及预测和对策)教后记

一、准备与导入

1、爱因斯坦生平简介:1879年爱因斯坦生于德国的乌尔姆。父亲是一个商人,他拥有一家生产电器设备的工厂。在孩童时,爱因斯坦很沉静,他常常独自一人来消磨时间。他语言表达迟缓,在阅读方面也有困难。但是,他对事物的原理却特别感性趣,并经常提出许多问题。

爱因斯坦曾就读于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是,他却无法找到教师的工作,后来,他在瑞士政府的专利局里就职。专利局的工作很轻松,于是,他把好多时间用在了创立自己的学说上。其中有一些就是关于相对论的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论文,虽然只有35页,但却是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这就是狭义相对论。在他发表了有关狭义相对论的论文10年后,爱因斯坦又发表了另外一篇论文——广义相对论,提出了有关引力、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新论点。

爱因斯坦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的获奖并不是由于相对论,而是因为他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这一发现推动了现代电子学的发展,其中包括广播和电视。爱因斯坦成了名人后,他却感到很寂寞,他几乎没有亲密的朋友。他写到:奇怪的是,被这么多人知道,却又这么寂寞。我在自然中看到的东西博大精深,我们的理解仅其一二而已。

1933年,爱因斯坦在希特勒掌握了大权时离开了德国。他要住在一个拥有政治自由、宽容和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国家。爱因斯坦来到美国继续他的研究工作。1955年爱因斯坦与世长辞了,享年76岁。

二、作者介绍 

赵鑫珊,1938年4月2日出生在江西南昌,教授、哲学家、作家、文学家。先后出版《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普郎克之魂》、《地球在哭泣》等四十六本书,目前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本文是节选自《科学•艺术•哲学断思》

作者轶事:我是北大留级生,这是赵鑫珊最得意和最欣慰的事情。1955年,赵鑫珊考入北大,1959年毕业时,却故意考砸两门主课,留级一年,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留恋北大图书馆,也因为《战国策》中的一句话: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赵鑫珊的这一举动,在20世纪50年代,可谓疯狂,在北大校史上亦堪称异数。拿赵鑫珊的话来讲,北大六年,“向我的心田撒下了许多种子。当年这样做是无意识的。今天我才明白,这些种子可以分成三类:科学、艺术和哲学”。

三、、整体感知

(一)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是作者写作本文意图。

第二部分:(5-16)通过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7-18)指出造就人才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是结语,指出写作本文的现实意义

(二)深入探究:

1、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

6岁,学小提琴;(艺术);

13岁,爱上莫扎特;还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科学、哲学)

音乐:

    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

    他,造诣于小提琴——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催化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

    他,倾心于钢琴——扣人心弦——描绘物理学优美的图景

文学:

    他,推崇文学,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共鸣卡夫卡

    他,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

    他,崇拜陀思妥也夫斯基:“陀思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认为——确信——宣称——看来

2、品读课文,深入探究思考——爱因斯坦对于艺术的审美、对于科学的执着的原动力究竟何在呢?

(1)说明爱因斯坦已将文学当作精神生命的需要,并深深懂得了文学的伦理价值,从而也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需要不断去追求。

(2)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关系,也揭示了这位科学巨匠酷爱音乐和文学的缘由。

(三)探求写作主旨:

   主旨:倡导科学精神的同时,人文精神也不可或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统一的,都是热爱真善美的人的追求目标。

(四)感悟本文对今天培养人才的启示。

课文近末尾这样写道:“近年来,常听到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国为什么不能造就出一个爱因斯坦?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 


展开全文阅读
    四、拓展与延伸

    1、老师对于文章中提到的其他科学家们予以简介,同学整理汇编们所喜爱的某位科学家的资料口头介绍。

2、整理汇总课堂内容,对于课堂上有感悟的内容加以思考,总结并写出自己的学后感,课后与同学们交流。

3、课后讨论:(1)课堂上没有发表的观点课下继续交流。(2)摘录重点字句,写出自己的感悟。(3)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学会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手法的综合运用。

    

五、练习举隅

1、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作为艺术家的巴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原因是什么?

2、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其理由是什么?

3、从最后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师问】:同学们是否了解爱因斯坦其人其事?

预测:在预习基础上,学生应该回答出一些内容。

(展示课件。)

【师问】:关于作者赵鑫珊,你们有了解多少?

预测:学生同样可以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出来。

(展示课件。)

【师问】:文章标题是“爱因斯坦与艺术”,文本中哪两个语句表现“爱因斯坦与艺术关系”的?

【生答】:第一句:4段中“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第二句:17段中“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需要有广阔的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师说】:音乐与科学的关系是什么?文学与科学的关系是什么?从文本出发,筛选概括找出答案。

【生答】:音乐催化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文学高于一切,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旨在说明“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师说】:总结概括: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从文本中分条摘录。

【生答】:参考语句:第(3)(7)(9)(10)(12)(15)段中的关键句。

(展示课件。)

【师说】:拓展题:应试教育能造就爱因斯坦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吗?

【生答】: (参考答案)不能。因为应试教育是为分数而学,是做前人做过的题目,是对已有知识的反复操练和牢固掌握,它训练出来的硬实能力,与个性挥洒、创新思维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而宽容的教育、素质的教育着眼于尊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运用能力,不太注重你的分数,至少不把分数作为唯一的第一评价标准,留给你很大的自由想象、自主寻找的空间,留给你慢慢发展的时间(可以宽容你许多年甚至一辈子)。同样是学理科,只有兴趣研究式才是创新能力,而目前普遍的学奥数、培养应试能力,是急功近利,是出不了诺贝尔奖的。所以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尽管我国中学生每次在国际奥数比赛中大把大把地拿金牌,但那些金牌中学生却没有一个成为科学家的原因。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的严重的知识过剩,超负荷的负担,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天性,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挤压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不仅对个人成才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伤害,甚至危害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应试教育的后果还有,造成畸形发展,人性缺损,那些恶性竞争教给学生的不是爱,而是恨。

【参考答案】:1、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因而大艺术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超过科学家。(意思对即可)

2、①(从认识上说)二者都是没有终点的世界,都需要不断追求;②(从创造上说)二者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的。(意思对即可)

3、提示:一是文中读到了什么,作者向告诉我们什么;二是给你什么启示,要联系自己和社会。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正在滑坡,时代需要科学,同样需要人文,需要二者的统一。可以这么说,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大学者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的高度统一。这篇课文的主旨显然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



 周凡涵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沪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爱因斯坦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过秦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下一篇:毅力和目标 主题班会稿(七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