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范文
阅读:1348  
标签:高考范文
2013年高考作文写作题目综析(特级教师王大绩)
王大绩

2013年高考写作题目综析㈠

2013年高考语文写作题目18则。计:给标题的题目1则(天津),给话题的题目2则(江西、北京),给材料的题目15则;在给材料的题目中,给情景材料的11则(全国课标一、全国课标二、全国大纲、山东、广东、重庆、江苏、安徽、湖南、湖北、辽宁),给格言材料的4则(上海、浙江、福建、四川)。其中,给格言材料的题目无不与情景相关。例如上海卷给出的格言,实际是一种情景,浙江卷给出了三条格言,三条合在一起也成情景,福建卷给出的格言是诗句,诗句中富含情景,四川卷在给出的格言后引出了情景。可以说,继2012年之后,给情景材料的写作命题再一次主导了高考写作的舞台。

语文界外的关注总是放在高考写作题目的内容上。其实题目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题目的人——考生。对生活的认识水平和充实的人文内涵积淀才是写好作文的根本。因为,所有高考写作题目的外延都是生活——生活的发展变化。就其含意而言,都是同一道题目。语文教师应该高于界外,对此有所洞察。

2006年我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写过一本书,书名就是“历年作文同一题”。书中分析了1990年到2006年所有的高考写作题目,其实都是同一道题目。这题目就是生活——生活的发展变化。生活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生活在不停歇地运动。生活运动体现的形式是:从历史而来,在历史中形成传统,经由现实,萌生时尚,走向未来。长江后浪推前浪,所有写作题目都是生活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都带着生活发展变化的基因,也都在生活发展变化中具有意义和价值。高考前夕,我在博文“揭示2013年高考写作题目”中,分析了2006年到2012年,全国高考54则给材料写作题目,结论一致。2013年的高考写作题目,再一次印证着这个必然规律。给情景材料题目大多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体现生活中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交融、更迭,便是所有题目的共同含意。

【全国课标一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激。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总体含意(指涵盖情景材料整体的,从中提取、升华出的道理)]在专家和很多切割师的传统认识里,总是担心结果:失败、损失和风险,他们缺的是勇气。经由老切割师和徒弟的现实切割,开创出认知新时尚:设计周密,积累经验,提高技术,尤其是要有勇气才更重要。

[最佳立意(指基于总体含意,选择最佳角度,确定的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切割钻石”和“风险勇气”)

[局部含意(指对材料情景的局部细节所做出的个性化思考认识)]例如:就一般情况而言,经验、技术和勇气三者究竟哪个更重要?“更要有勇气”是绝对的吗?有没有反例?切割这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会增值,是不是意味着其他钻石都需要和可以切割?切割就一定会增值吗?专家“一旦失败”的担心是不是无稽之谈?值不值得重视?钻石有裂缝就一定要切割吗?弥合是不是更具有价值?不去想价值的事,经验、技术和勇气还有意义吗?“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是不是意味着“周密的切割方案”和“技术”也没什么意义?老切割师成功了,如果他失败了,我们该怎么认识这件事?……

[阅卷指标(指在阅卷实际中,可能最被认可的最佳角度和立意)]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想价值,淡化结果,重在过程,培养、发挥经验、技术,尤其是勇气。

[选材空间(指情景材料中的具象,在生活中所能够涉及的内容)]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教育教学、同学关系、文章差错、自己的事和世界的事、人的成长阶段、学生的“怕”、无依无附的自由、方圆、捐款、平衡生活、手机和归还手机、卤点大豆、勇而知之、洞穴中的蝴蝶、过去与未来、愿意、珍珠……有历史到未来,“钻石”和“切割”,“风险”和“勇气”无所不在。

【全国课标二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总体含意]高中阶段的“同学关系”很美好,表示满意,具有信心,是一种值得我们珍惜的传统,关系紧张、觉得不满意,是令我们忧虑,需要高度重视,予以解决的时尚。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同学关系”)

[局部含意]例如:“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这论断是不是太绝对?“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这和我的切实经验是不是一致?“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这机构,这调查,有没有权威性?“如果同学关系紧张”,是不是有着更深刻的时代、社会、家庭原因?“72%的人表示”“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非常有信心”,这信心的根据何在?既然多数人对“同学关系”表示满意,那他们还要增进什么?“关系就会更加融洽”的条件怎么实现?在高中阶段“同学关系”很美好,表示满意,怎么到了大学演变成了“感谢舍友不杀之恩”?……


展开全文阅读
[阅卷指标]珍重同学友谊,增进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选材空间]人际关系、班际关系、校际关系、国际关系、学科关系、读者作者关系、自己世界关系、成长各阶段关系、害怕与喜欢、自由与依附、方圆关系、捐受关系、平衡生活、科学文学、拾还关系、大豆豆腐、学知关系、蝴蝶蜡烛、过去未来、意愿选择、沙子珍珠……由历史到未来,“同学关系”无所不在。

【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中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明显;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总体含意]名人,尤其是著名作家,出现“语言文字和文中知识差错”,传统上是讳莫如深的,现在《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了专栏,而这些作家,例如铁凝和莫言表示诚恳的感谢,便现出引领时尚的高风亮节。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出错和纠错”)

[局部含意]例如:文学的本质就是“颠覆”,对文学语言采用语法规范的“咬文嚼字”,会不会桎梏文学思想,妨害语言创新?文学作品中差错频出,原因是什么?是粗制滥造,还是徒有虚名?“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自己出了错,还居高临下地“表示理解”,是不是不够情愿呢?杜绝“语言文字和文中知识差错”的根本办法,是靠“语林啄木鸟”来“咬”,还是自行检点和提高?这些“语言文字和文中知识差错”对读者有没有损害?如果没有,“咬文嚼字”似嫌多此一举;如果确有,该怎么弥补?总不能每本书都配发《咬文嚼字》吧?著名作家作品中的差错,只表现在“语言文字和文中知识差错”上吗?在思想倾向、文化价值上的偏差是不是更需要审视、批评?“吕端大事不糊涂”小节上糊涂一点儿怎么还受到称赞呢?……

[阅卷指标]虚怀若谷,接受批评,纠正错误,争取进步。

[选材空间]学习纠错、工作纠错、管理纠错、命题与阅卷纠错、重要事情认知纠错、成长过程纠错、害怕对象纠错、无依附自由纠错、方圆认知纠错、捐受纠错、生活不平衡纠错、手机纠错、拾还纠错、大豆纠错、纠而知之、蜡烛纠错、只看过去纠错、意愿纠错、沙子纠错……由历史到未来,“出错和纠错”无所不在。

【上海卷】作文。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总体含意]传统观念里,大家往往在生活中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随着生活的发展变化,我们应该有这种时尚的观念。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重要的事情”)

[局部含意]例如:“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这判断有没有充分根据?“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估计有没有道理?“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与世界上“更重要的事”一定是矛盾对立的吗?“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有什么不对吗?世界上“更重要的事”我有机会,有能力去做吗?每个人“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是不是就是世界“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是不是太武断?“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都有哪些不同?对“不尽相同”的思考可不可以有所归纳?会不会有人不思考,允不允许不思考呢?……

[阅卷指标]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更应做好世界上更重要的事。

[选材空间]学习高考、团队集体、改革开放、东海风云、抗震救灾、奉献爱心、成长过程、消除害怕、正视自由、明辨方圆、接受捐助、生活平衡、用好手机、归还手机、制作豆腐、思而知之、不扰蝴蝶、瞻望未来、真情意愿、要做珍珠……由历史到未来,“重要的事情”无所不在。

2013年高考写作题目综析㈡

【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能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总体含意]传统中,孩子的心灵最坦诚、善良、柔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却逐渐硬化,面临失去的可能。这种现实引发思考,这种时尚需要警惕。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孩子”)

[局部含意]例如:丰子恺、赫胥黎和菲尔丁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时代的作家,他们的话是不是体现着这些差异?严格说,丰子恺首先是画家,赫胥黎(祖孙两位,不知这是哪位)首先是博物学家,菲尔丁(后证实为英国国籍)同时是戏剧家,他们是不是从不同角度思考“孩子”?“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就绝对好吗?能够永远直线吗?随着年龄延长,“少男少女”的客观环境在变,主观条件在变,心灵硬化是不是一种必然?“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和“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这些判断是否正确?世界上永远有新生的孩子,“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是不是杞人忧天?男人的阳刚,女人的柔曲,是与孩子的心灵对立,还是发展的必然与希望?一旦失去孩提王国,“就是真正的沉沦”指的是孩子世界,还是成人世界?……

[阅卷指标]永葆童真。

[选材空间]孩子成长、文明失落、社会良心、皇帝新装、家庭教育、良知勇气、作家认错、事情大小、害怕喜欢、自由约束、方圆转换、接受捐助、生活平衡、手机影响、归还手机、点制大豆、长而知之、蝴蝶生态、梦想未来、坦陈愿意、沙子珍珠……由历史到未来,“童真与失落”无所不在。

【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700字。

[总体含意]生活中,中学生面对“奥数、英文、周树人”这三种事物,有“怕”或“不怕”(含“喜欢”)两种态度,这鲜明地体现出生活的发展变化,体现出生活发展中传统观念与时尚观念的交融、碰撞与更迭。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奥数、英文、周树人”)

[局部含意]例如:“中学生有三怕”有些笼统,初中、高中,男生、女生,各个年级会有差异吧?“校园流行语”和“实际情况”为何不符合?是“校园流行语”更可信,还是题目中的“实际情况”更可信?“校园流行语”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怕,但是不是体现着多数同学的态度倾向?题目中为什么用“有些同学”来模糊人数比例和总体倾向?“奥数”倾向理性,“周树人”倾向感性,“英文”倾向实用性,“怕”或“不怕”“喜欢”是中学生个人倾向的反映,是教师个性水平的影响,还是社会取向的左右?为什么“喜欢”一定含在“不怕”里,“喜欢”就不能和“怕”共存吗?为什么“怕”和“不怕”要加引号,而“喜欢”却不加引号?是表示前二者有特定含义吗?在中学教材里,“周树人”是被称为“鲁迅”的,“校园流行语”用“周树人”是一种调侃,还是表示“怕”的对象不是鲁迅作品,只是作家本人呢?……


展开余文
[阅卷指标]对奥数,“怕”情有可原;对英语,大可“不怕”;对周树人,还是要“喜欢”甚至敬重吧。

[选材空间]中学教学、教育原则、社会现状、舆论导向、个性培养、孩子成长、切断勇气、出错纠错、事大事小、自由放纵、水任方圆、接受放弃、生活平衡、手机影响、权衡归还、点制大豆、怕而知之、干扰蝴蝶、梦想未来、自我意愿、沙子珍珠……由历史到未来,“‘怕’或‘不怕’(含‘喜欢’)”无所不在。

【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⑴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⑵角度自选;⑶立意自定;⑷标题自拟。

[总体含意]作为地球上的生命,要依附地球,深深扎进地层,这是历史形成的传统状况和认知,但是在现实中萌生一种时尚:脱离地球,追求绝对的“自由”——结果将成为无依无附飘行天宇的流星。应该拒绝这种时尚,回归传统。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引力”与“自由”)

[局部含意]例如:题目材料出自顾城的诗歌“忧天”,是不是可以联想顾城最为我们熟知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不是可以联想顾城诗歌风格的演变,他的书法、绘画和其他朦胧派诗人?是不是可以联想对照庄周、李白和苏轼?是不是可以联想“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是不是可以联想顾城的人生历程,他的出国、婚变、杀妻和自杀?如果引出如下感悟或联想——我仰望着夜空,它是那样庄严圣洁,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人类终将摆脱地球引力,如同流星,让心灵在天宇栖息、依偎。哦,当然!为了获得这种“自由”,我们要脚踏实地,深深地扎进地层——行不行?……

[阅卷指标]拒绝无依无附的“自由”,深深“扎进地层”。

[选材空间]地球流星、树根地层、神舟飞天、蛟龙潜海、个性培养、孩子成长、切断勇气、出错纠错、事大事小、水任方圆、接受放弃、生活平衡、手机使用、权衡归还、盐卤点制、飞而知之、干扰蝴蝶、梦想未来、意愿选择、沉沙成珠……由历史到未来,“放纵‘自由’或拒绝放纵”无所不在。

【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总体含意]前人积累历史经验教训,形成了“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上善若水任方圆”的传统认识;现实生活中,或许有人并不具备这种传统智慧,因此出现“非此即彼”地对立“方圆”,僵化、静止、教条看待“方圆”的时尚,如不纠正,将无益于未来。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方圆”)

[局部含意]例如:生活里,装鲜牛奶的容器未见得一般是方盒子,圆瓶子也不少见;装矿泉水的容器未见得一般是圆瓶子,方瓶子也很常见;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也不尽然——它们能得出“方圆之用,各得其妙”的结论吗?盒子以方的居多,瓶子以圆的居多,主要原因是制作原料吧——是不是把“方圆之用,各得其妙”改成“方圆之材,各制其器”才更恰当?“方圆之用,各得其妙”是就容器而言,“上善若水任方圆”是就人生内容而言——能说“人生也是如此”吗?物为人所用,可以任其方圆;人生可以随波逐流,自令放为地“任方圆”吗?……

[阅卷指标]以“上善若水任方圆”的态度对待人生。

[选材空间]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客观主观、识时务者为俊杰、坚持理性操守、孩子成长、剖切钻石、欢迎纠错、认识世界为大、自由适度、接受合理、生活平衡、手机使用、变通归还、大豆成豆腐、变而知之、顺应蝴蝶、转换梦想、意愿取向、沙子珍珠……由历史到未来,能否“上善若水任方圆”,无所不在。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总体含意]传统中,人们的观念是,慈善捐助,理应接受;现实中,出现了时尚的观念,捐助等同施舍,应予拒绝。由感激、高兴、接受,到犹豫、接受、偿还,再到认为是一种施舍,拒绝——体现了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交融与更迭。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同情捐助”)

[局部含意]例如: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靠私人捐款,政府为什么未察民情,没有作为?这位富翁白手起家,为人慷慨,热心慈善,对待他的捐助,是不是应与对待其他富翁的捐助不同?三个贫困家庭,生活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如果拒绝捐助,后果将会怎样?富翁的捐助,是因为了解到三个家庭生活难以为继,更多的贫困家庭呢?为什么不能未雨绸缪,设立专项基金,或者捐给“红十字会”统一调配?“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既然“十分感激”,条件许可时,也会归还吧?“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为什么一定要“声明”?一定要“归还”?不能默默“归还”,或者捐助其他贫困家庭吗?“一家谢谢他的好意,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谢谢好意,显见是说出来了,认为是施舍,对谁说的?三个家庭态度不同,只是因为观念不同吗?会不会因为具体情况不尽相同?……

[阅卷指标]由感激,高兴地接受,到犹豫着接受,声明一定偿还,再到谢谢好意,认为这是施舍,拒绝——体现着观念的进步。

[选材空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抗震救灾、奉献爱心、国际援助、授之以鱼与授之于渔、关爱孩子、剖切助力、纠错自查、自我和世界、自我和地球、生活平衡、手机使用、敬重捐助、盐卤点制豆腐、拒而知之、蝴蝶远离烛光、梦想升华、彩云飞鸟、父亲儿子、磨砺成珠……由历史到未来,以不同的态度对待“捐助”,无所不在。

【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

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总体含意]现实中,有些人或追名逐利,或无所事事,或单调贫乏,不学习,不思考,不做事,生活呈现失衡状态。不能让这种状态凝定为传统,社会要和谐,生活要平衡。应该开创平衡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的时尚。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生活”)

[局部含意]例如:“请根据以上材料”,这“以上材料”包不包括“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些东西”,学些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想些问题”,想些什么?想多深?怎么想?“做些事情”,做些什么?为谁做?做多少?“打打球”,专门练?业余打着玩?“唱唱歌”,专门练?课余唱着玩?“画画画儿”,专门练?随便画着玩?省略号都包涵什么?是不是一切健康的、轻松的、缺少的事情无不囊括?“体验与感悟”是就“平衡生活”整体而言,还是就破折号后面无数的例子而言?……

[阅卷指标]过一种平衡的生活。

[选材空间]砍柴骑马、登山旅行、游览世界、社会实践、助人为乐、保持童真、钻石价值、纠正错误、世界为重、约束自由、拒绝施舍、停用手机、大豆也好、衡而知之、贴近或远离蝴蝶、不再追问、顺应心愿、不做珍珠……由历史到未来,生活中“失衡或平衡”,无所不在。

【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

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总体含意]食用大豆是历史传统,遭遇尴尬,现实中经由盐卤点制豆浆,改变命运,得以升华,成为豆腐,开创了饮食时尚。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大豆”)

[局部含意]例如:大豆和豆腐,究竟哪样好吃,是不是允许见仁见智?是不是煮熟的大豆一定会使肠胃胀气,难以引起食欲?我们的饮食体验是不是就接受这样的判断?再说大豆只可以煮熟吃吗?不能油炸爆炒、榨油做酱、制作粉丝,等等等等吗?三年困难时期,特供往往就是二斤黄豆,谁会用来制作豆腐?林彪是不是嚼着炒大豆指挥辽沈战役?用盐卤点制豆浆,是点铁成金,还是对大豆的异化?用豆腐制作品类繁多、适应不同口味喜好的菜肴,是不是会引出种种皈依、甚至奴颜的联想?究竟是让普通的大豆得到升华,还是使原本个性刚硬的大豆失却了质朴醇香的本色?……


展开余文
[阅卷指标]改变命运,获得升华,需要点制。

[选材空间]食品烹调、孙武治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改革开放、中国足球、儿童成长、钻石剖割、咬文嚼字、由自我到世界、扎进地层、拒绝施舍、智能手机、平衡生活、远离蝴蝶、梦想未来、坚守心愿、磨砺珍珠……由历史到未来,“点制升华”,无所不在。

【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 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总体含意]“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是传统认知;“随着时代的发展,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这是时尚观念。结合心得和体验写一篇文章,由“不知”到“知”,就体现着生活的变化发展。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知之”)

[局部含意]例如:“学而知之”的“学”,通常是被理解为从师学习吗?如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岂不是很可笑?更何况还有“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等等?材料所引韩愈的话是在解释“学”,还是在解释“师”?如果“学”的正确解释是学习,那还能说“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吗?因为,如果从“知之”的结果来理解,那么“ ”上填写的所有行为是不是都是“学”呢?“心得和体验”,是“心得”在先,还是“体验”在先?“学而知之”里,“学”与“之”大体是前因后果的关系,而横线处填入的“一字”与“学”也可能是另外一种关系,是不是也可以?……

[阅卷指标]我从某种行为(“ ”)中懂得了某些道理(“知之”)。

[选材空间]问而知之、行而知之、做而知之、疑而知之、思而知之、长而知之、失而知之、切而知之(钻石)、纠而知之(文误)、扩而知之(要事)、扎而知之(树根)、拒而知之(捐助)、用而知之(手机)、衡而知之(平衡)、避而知之(蝴蝶)、梦而知之(梦想)、守而知之(愿意)、磨而知之(珍珠)……由历史到未来,“知之”,无所不在。

【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总体含意]人迹罕至的山洞里,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是历史形成的传统的自然生态状况。人们进入,点燃蜡烛,蝴蝶退避,影响改变了传统。面对现实,大家若有所悟:该如何制约时尚,导引未来?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洞穴蝴蝶”)

[局部含意]例如:探险,无意中来到黑暗的山洞,怎么会点蜡烛?连电筒都没准备吗?蜡烛为什么要靠在石壁上?不用手持,怎么继续向洞穴里面走?黑暗的洞穴里的大蝴蝶会是色彩斑斓吗?惊扰蝴蝶的一定是蜡烛吗?会不会是是呼吸或脚步?就算是蜡烛,那么是烛光,还是经由石壁传导的热量?蝴蝶远远退到山洞的深处,那么,蜡烛是惊扰了蝴蝶,还是促使它们到了更适合的所在?数日后再去,才发现这些蝴蝶退到了山洞深处,可见当时并没有惊飞,那么,一定是蜡烛产生的影响吗?几天内不会有其他变故发生吗?是不是为了不惊扰蝴蝶,人类就一定不应该进入洞穴,不应该探险?如果人类必须进入、开发、利用这处洞穴,又当如何?……

[阅卷指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选材空间]钻木取火、开发荒蛮、与天奋斗、经济建设、文艺复兴、文明火种、宗教传播、剖割钻石、纠正差误、天下为重、扎根自然、拒绝施舍、手机传播、生态平衡、生态梦想、愿意探险或守护洞穴、做守护自然的“珍珠”……由历史到未来,“蜡烛影响蝴蝶”,无所不在。

【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总体含意]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种传统表现;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在格言里,萧伯纳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超越传统的时尚观念。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关注的事情和提问的取向”)

[局部含意]例如:“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只是“有人”而已,并不是所有人吧?如果“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是人之常情,就一定不应该或不正确吗?“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也未必只有“我”这一个例吧?“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追问谁呀?追问自己?自己不情愿回答吗,还要“追问”?并且,沉湎于梦想之中,就一定好吗?每个人面对自己或好或坏,或高尚或龌龊的梦,是不是都该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这格言是萧伯纳说的,可格言里边的“我”,未必就是特指萧伯纳本人吧?如果就是萧伯纳,那么和他的理想主义、人道精神、幽默讽刺、反对暴力是不是也在梦中呢?……

[阅卷指标]要有梦想,并且有勇气实现梦想。

[选材空间]美梦恶梦、少年中国的梦、一百年前的世博梦、2008年的奥运梦、中国梦、美国梦、勇敢切割的钻石梦、杜绝错误的文字梦、面向世界的追求梦、扎根地层的自由梦、拒绝施舍的自立梦、手机通讯的科学梦、文学梦、平衡的生活梦、蝴蝶安宁的自然梦、信守心志的愿望梦、沙子成就的珍珠梦……由历史到未来,“梦想”,无所不在。

【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总体含意]奋力飞翔是一种意愿,静静陪伴也是一种意愿,它们都曾是不同时代的主旋律。把多种意愿对立看待,强调共性是传统观念,允许多种意愿保持个性,求同存异,是时尚观念。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意愿”)

[局部含意]例如:这两则材料是各自独立,还是相互映衬,或相互对比?(材料一)“它”是什么?是能够高飞的雄鹰,还是能力有限的金丝雀,抑或蝙蝠、蜜蜂、蚊蝇?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就要飞上高山之巅,意愿有些蹊跷,也相当盲目:是要观赏彩虹,还是飞临彩虹?飞上山巅,精疲力竭,伤痕累累,只求得内心充实满足,的确该问“值得吗”?“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和“喃喃答道:‘我愿意!’”两个声音都出自“它”的内心吧?这种内心的对话,是不是含有几分悔意呢?(材料二)儿子和父亲各是多大年龄?儿子是成年,父亲是老年;还是儿子是童年,父亲是成年?儿子就不能动手帮帮父亲吗?儿子无一字表述,父亲也旁若无人,这到底是怎样一种父子关系?父亲面容祥和,内心宁静的儿子,心里怎么会洋溢着“父亲,您辛苦了”的心声?……

[阅卷指标]持之以恒,实现心愿。

[选材空间]夸父逐日的意愿、精卫填海的意愿、“红菱艳”舞着的意愿、相濡以沫的意愿、空巢老人的意愿、常回家看看的意愿、切割钻石的意愿、同学融洽的意愿、杜绝文误的意愿、做世界大事的意愿、扎根地层意愿、自力更生的意愿、手机带来的科学意愿、文学意愿、成为豆腐的意愿、持而知之的意愿、平衡的生活意愿、还蝴蝶安宁的意愿、成为珍珠的意愿……由历史到未来,“意愿”,无所不在。

【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总体含意]变成珍珠,就会得到承认与尊重,是老者传统的观念;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是年轻人时尚的疑问。传统与时尚两种观念,就在这海边沙滩上碰撞、交融。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沙子和珍珠”)

[局部含意]例如:“做人做事尽心尽力”这只是年轻人自己的看法和自我的评价,未必准确,也不一定诚实?如果没有“承认与尊重”,他又怎么能获得“尽心尽力”的机会呢?“老者拈起一粒沙子”,试想,“一粒”普通细小的沙子怎么可能“拈起”?如果这粒沙子大到足以“拈起”,那么,随手一丢,会找不到吗?年轻人找都没找就苦笑摇头,这是不是意味着他并不是没得到别人的“承认与尊重”,而是自己对“承认与尊重”视而不见,没有觉察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可怎么变成珍珠呢?海滩上沙子多到不计其数,又有少能有幸进入蚌壳,磨砺成珠呢?“锥处囊中”,进入蚌壳,比入壳后磨砺可重要得多,老者是不是暗示年轻人,先要等到机遇或找到靠山呢?材料结尾年轻人的疑问,应该不是畏惧长时间的磨砺,更像是想如同其他“沙子”一样,不想成为珍珠或是进入蚌壳吧?另外,从始至终,年轻人为之“闷闷不乐”、“点头深思”和“有点疑问”的,全是一个念头:得到他人的“承认与尊重”,这就应该是年轻人的人生追求吗?……

[阅卷指标]或者历经磨砺,变成珍珠,得到承认与尊重;或者别辟蹊径,获取承认与尊重。

[选材空间]高考誓师、金榜题名、出国留学、挑灯补课、奥运冠军、切割钻石提高价值、珍珠与蚌的关系、纠正错误求完美赢尊重、关注大事、扎根地层、接受捐助、打造苹果5的品牌、点制豆腐、平衡生活、探险或不探险……由历史到未来,“沙子或珍珠”,无所不在。

【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月29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000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总体含意]真诚友善,拾物归还,以爱心待人,是优良传统。现实中,这优良传统淡化了,见利忘义,拾物不还,索还付费反倒成为了时尚。尚先生真诚友善的行为,感动了年轻人,促使他回归优良传统。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捡拾和交还手机”)

[局部含意]例如:尚先生手机是4月29日落在出租车上的,这是芦山地震后第九天,如果再过几天,尚先生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被删掉了,手机是不是就不归还了?手机落在出租车上,年轻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其他乘客,这是不是应该影响对事情的判断?如果是司机,尚先生为什么还要酬谢?如果不是司机,那司机怎么没有发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怎么显示“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的?拾物归还,天经地义,年轻人把它归之于“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是不是不伦不类?年轻人“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记者又是根据什么联系到那位年轻人的?是不是年轻人又意留下线索?如果是这样,它还具有自己所说的“真诚”吗?那么,他对记者的一番表白可信度又有多少?……

[阅卷指标]弘扬拾物归还,真诚友善,以爱心待人的优良作风。

[选材空间]路不拾遗、周处除三害、传递爱心、生活中的正能量、《民法通则》79条、归还拾物索要报酬、指路救人索要酬谢、割断钻石裂缝、失主与拾者的关系、真诚友善纠正错误、爱心待人是大事、扎根地层汲取美德、捐助与酬谢、手机内存与丢失手机、大豆升华、平衡生活、以爱心对待大自然……由历史到未来,“处置捡拾”,无所不在。

2013年高考写作题目综析㈢

【北京卷】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总体含意]爱迪生是工业时代(或“前信息时代”)的发明家,他的科学观念、人际交往、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都打着传统时代的烙印,历史前进到了21世纪,手机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物,会让他感到新奇,手机带来的生活时尚会让他意想不到。

[最佳立意]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面对“手机”的看法)

[局部含意]例如:科学家和文学家对手机的基本看法是相同的:从传统知识和观念看是新奇、不可思议的。这共同看法,属不属于“各自对手机的看法”?科学家的看法侧重于手机是信息时代标志物(称得上掌中电脑)它具有丰富的功能;文学家的看法侧重于手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深刻影响。他们“各自对手机的看法”是比较而言,还是独立看待?“引发你哪些思考、想象”,既然是“你哪些”,那么,这“思考、想象”是不是可以像“手机”一样“不可思议”“意想不到”?是不是既可以纵向深入,也可以横向展开?如果纵向深入,那是不是可以深入到国内国际、舆论宣传、意识形态、体制伦理、五角大楼、一国两制?如果横向展开,是不是可以扩展到原始人开天辟地的石斧、延伸人类手臂的弓箭、改变作战方式的马鞍马镫、四大发明、宗教政党、进化论、相对论、原子弹氢弹、转动地球的乒乓球、冯小刚和葛优演绎的电影?或者,可不可以逆向的“思考、想象”?……

[阅卷指标]手机丰富的功能标志着科学的进步,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

[选材空间]各项科学发明、各种社会变革、盖茨和乔布斯、发明变革和勇气、磨砺成珍珠、手影响同学关系、手机造成手写退化、手机推动世界、手机促进讨论捐助与施舍的讨论、苹果和微软、科技点制手机、手机升华科技、使用手机——用而知之、抛掉手机——弃而知之、手机打破平衡生活、手机保护自然生态、手机中的“珍珠”……由历史到未来,“科技发明和社会变革”,无所不在。

综上,所有写作题目的含意都是——生活在发展变化,传统与时尚发生碰撞、交融与更迭。没错,任何作文题目都是面向广阔生活的窗口,都是思维展开的原点,思想腾翔的踏板。而生活的运动是永恒的——历史形成传统,经由现实,萌生时尚,开创未来。大江东去,长江后浪推前浪,生活的江水永不停歇。任何写作题目都不可能离开生活,都是生活长江中的一朵浪花,都在反映生活的发展变化,生活中传统与时尚碰撞、交融与更迭中具有意义。

当然,在生活中,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有差异,人们对“传统”与“时尚”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在某些人眼中的“传统”,在另一些人眼中可能是“时尚”; 在某些人心中的肯定的,在另一些人心中可能会被否定。生活又不是平直的,而是呈螺旋状态发展的。今日视为“时尚”的,可能正是当年的“传统”;今日的视为“传统”的,可能却是当年的“时尚”。

怎么看待生活的这种发展与错综?怎么为反映传统与时尚碰撞、交融与更迭的写作题目确定立意角度?2000年全国卷的写作题目做了精当的阐述: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①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是啊,你没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那么,上述高考写作题目无不是鲜活的材料。是的,写作题目是面向广阔生活的窗口,是思维展开的原点,思想腾翔的踏板。而生活本身,正因为运动而丰富多彩。

无独有偶,2002年全国卷的写作题目做了更深入一层的挖掘: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没错,生活错综,传统与时尚时时处处在碰撞、交融与更迭,推动生活发展。如何看待,如何处置,无不是“心灵的选择”。

我们这样认识和谈论高考写作题目,一定会引起担心,认为会误导学生,阅卷不会接受,势必会降低考生的分数。因为阅卷会规定“最佳立意”或“最佳角度”,而如果所有题目的“最佳角度”都是“生活的发展变化”,“最佳立意”都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心灵的选择”,岂不是太滑稽,太尴尬?

可是无可否认,这就是所有写作题目的含意,是涵盖题目材料整体的含意。至于阅卷所可能规定的“最佳立意”,都是人为规定的,局部、表层的含意,并不能涵盖题目材料整体,因此并非“最佳立意”。

揭示它并不是要求同学现在就这样写。我们是在表达一种期待,期待在全国语文界,展开一场对高考写作命题的严肃讨论。在问题得到澄清和情况发生转变之前,我们也只能要求考生屈从阅卷“最佳立意”的桎梏。简便的办法,就是归纳出情景材料的中心,将其转化为一个话题,这话题含有阅卷可能的强制标尺。把这当作写作思维腾跃的踏板。这显然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悖,与写作的根本规律相悖,也与题目给出的材料相悖。但对于平生只经历一次高考的考生,做这种庸俗的现实考量,这种非理性却理智的妥协,也实属无奈。

例如,全国课标Ⅰ卷《重在勇气》,全国课标Ⅱ卷《珍护同学关系》,山东卷《赞纠错》,上海卷《做更重要的事》,浙江卷《莫让孩子心灵硬化》,福建卷《拒绝绝对自由》,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广东卷《正确处置捐助》,四川卷《过平衡的生活》,重庆卷《点制升华》,江苏卷《莫让烛光惊扰蝴蝶》,安徽卷《努力实现梦想》,湖南卷《随心所欲》,辽宁卷《做沙子还是珍珠》,全国大纲卷《传递爱心与真诚》。

高考几十年,舆论的兴趣还总停留在写作题目内容好坏上——什么这个“关注现实,时尚辩证”,那个“雷人坑爹,莫名其妙”啦;这个“上承经典,下接地气”,那个“广袤博大,人文关怀”啦。其实,哪个题目不是“热爱的人”“熟悉的事”“懂得的理”?各种关注题目内容的解读都是盲人摸象。每个题目都是面对广阔生活的窗口,都在生活中融汇贯通。

我们关注写作题目形式——它必须清晰。澄清写作题目,纠正写作命题方式的责任,不应由《皇帝的新装》里那位孩子承担。对这种大是大非的思考、讨论和澄清,责任在语文教师。不弄清楚,无以推进写作教学;不弄清楚,是语文界历史性的耻辱。

我们反对给情景材料的写作命题形式。经过了多年高考实践的检验,这类写作题目给阅卷和写作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也使我们对写作题目的认识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传统观念认为写作题目是一个范围,一个圈子。为了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的要求,高考写作题目经历了给标题、给话题、给情景材料的拓阔尝试。现在看来,“一个范围,一个圈子”的观念是不符合写作规律的。如果有这个范围或圈子的话,那么,这个范围或圈子就是广阔无边的生活。写作题目是一个窗口,面向广阔的生活洞开;写作题目是一个原点,是思维腾跃的踏板。不同形式的作文题目,都是思维的原点,思维的踏板——差别在于,给标题和给话题是清晰的,而给材料是模糊的。无论是给标题,给话题,还是给材料,任何写作题目本都有着同样广阔的思维与写作的空间。命题作文无非是用熟悉的生活演绎题目,构建题目与素材间的思维桥梁。这个踏板越清晰,写作考查的价值才越能够得到体现。至于学生作文的视野是否开阔,这本是写作教学的任务。可是,我们却企图让写作题目越俎代庖,由给标题题目到给话题题目,已经是一种模糊;再到新型给情景材料的题目,则完全泛化,丧失了写作考查的基本功能。可以说,所有给情景材料的写作题目,都有一句潜台词“不命题,随便写”。是不是因为对这种状况有些感觉,各地方卷的材料才转为给格言材料。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羞答答,很暧昧。

给情景材料的写作题目当然使阅卷面临尴尬,我们尚不具备大规模评阅“不命题”作文的认识水平和队伍准备。因此,阅卷往往要先入为主地规定“最佳立意”。其实,没有一个省市阅卷规定的“最佳立意”是真正最佳的。因为,体现材料含意,涵盖全部材料的“最佳立意”,就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或“心灵的选择”。

不是吗——乌鸦该不该模仿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小兔子该不该学游泳?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猫该吃鱼还是该捕鼠?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图书阅读好还是网络阅读好?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应该倡导浅阅读还是坚持深阅读?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深入一步,便都是各自心灵的选择,而心灵的选择,当然是丰富多彩的。

难道题目给出“明星代言”“兽首回归”“中国崛起”“阅读浅阅读”“同学关系”“谈论手机”,就只可以写代言、兽首、崛起、阅读、同学、手机?那么,有些题目是不是只可以写乌鸦、兔子、猫咪、大豆、珍珠、钻石、蝴蝶?

如果一定要追究所谓“最佳立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才涵盖材料整体,才是“最佳立意”。

如果不追究所谓“最佳立意”,那么立意的角度就是丰富多彩的。给情景材料的写作题目,给出的是一幅生活场景,谁又敢说自定的立意一定最佳?面对一帧处理交通事故场景的照片,关注杨达才不合时宜的笑容和腕上的名表,产生了反腐败的巨大推动力,谁能说这不是“最佳立意”角度?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却先入为主地限定某一角度为“最佳立意”,这对即将独立进入社会的青少年,是怎样的一种心理暗示——而且是以高考成绩为诱饵,相胁迫的思想钳制?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无论什么形式的写作题目都可导出“丰富多彩”的结论,那它们又有什么差别呢?当然有。好比摊开一本“旧书”作为情景材料,或者以“旧书”作为标题。我们固然都可以写到纸页、装帧、文字,乃至蠹虫。但以“旧书”作为标题,要求写作者以“旧书”为原点,在作文中合理架构标题与“纸页、装帧、文字、蠹虫”之间的,思维与语言的桥梁。而把“旧书”作为情景,等于把“纸页、装帧、文字、蠹虫”直接摊开在写作者面前,将一个写作思维原点,泛化成无限多的原点,潜台词是“不命题,随便写”,它无须也无从架构思维与语言的桥梁,当然也就放弃了写作考查的基点。

再如,如果2013年北京卷的作文题目只给出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对话材料,而不做出“科学家和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你哪些思考、想象”的“准话题”限定,那么材料中的每处细节都无异于一个作文题目,而写作思维的原点也就难以数计了。这个“准话题”,体现了北京卷吸取2008年、2011年和2012年命题教训的一点进步,但远远不够。就以“手机”为话题,或以“由手机想到的”为标题——夏天到了,清晰些,会不会更清爽些。

又如,如果2013年江西卷的作文题目只给出容器、古诗、人生和“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的校园流行语和“有些同学……有些同学”的“实际情况”,而不做出“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的“准话题”限定,那么写作的原点就已经丰富多彩了

再如,2013年天津卷的作文题目没有“ 而知之”的标题,本很清晰,旁逸出去的思维原点大都是在对题目的解释材料(“学”“体验”“感受”)中产生的,而解释语原本就是多余的。

固执于荒谬的给情景材料的写作题目,还有一项说辞:防止宿构和套用。可惜,这道防范宿构套用的墙,并没有建构在写作思维上,而是建构在审题,亦即阅读能力上。写作题目重点考查写作能力,却要阅读能力垂帘听政,而且是闭目塞听的阅读能力。猜题押题、宿构套用,固然不是写作教学的正路,给情景材料的写作题目没有疏导正路,反而再平添一道立意角度的障壁,进一步助长宿构套用。写作教学的注意力被纠结于立意角度,这严重地异化和摧残了写作教学。它并不能防止宿构套用,只是添了些“跑题”的套用罢了。

给情景材料的写作题目,为阅卷平添了很大难度。北京2008年、2011年阅卷出现的问题,根子就在于阅卷领导小组对题目的解读失误。一道写作题目,阅卷领导小组十几位专家,讨论几天还争执不下,考场上的考生又当如之何?全国各省市,对题目解读失误几成常态,评分标准朝令夕改也不是出现。为了掩盖失误,只有加强保密措施。保密,不是写作考试所必须,是维护个人所需要。

我们期待高考写作命题能够有新的局面;当然,我们深知要改变一种观念并不容易,不然,落实“课程标准”也不会有现今这样大的阻力;不然,“课程标准”也不具备“新”的价值。我们拥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不只因为它是国家标准,更因为它符合写作的固有规律。我们期待,在全国语文界,展开一场对高考写作命题的严肃讨论。

作文备考的方向不是猜测题目,狂背素材;而是在熟悉的生活里,丰富细节,提升感悟。感悟什么?感悟生活。感悟生活的什么?感悟生活的发展变化。生活中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交融与更迭。作文写得好坏不取决于题目,写作备考的重点也不在审题。设若高考作文不命题了,试卷上印一句话:今年作文不出题,大家随便写。同学们就一定能写好吗?该写不好还是写不好!我要说明的,恰恰是要摆脱猜题押题、死背素材的备考套路。写作备考的重点在于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水平,提高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因为所有的作文题目都是生活运动、发展变化的子题目,都在生活的长河中融汇贯通。

关注平凡小事,感悟大事细节。素材具有活力,全凭思想激活。衷心祝愿同学们抓住高考契机,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感悟水平和做人品味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获得作文的优秀成绩,迈进理想高等学校的殿堂。

中学语文界外(教授、专家、学者、媒体)的兴趣停留在作文题目内容的品评上,情有可原,人家是“界外”。中学语文界自己应该明白:哪个写作题目不是“喜欢的人”“熟悉的事”“懂得的理”?各种关注题目内容的解读实际都是盲人摸象。每个写作题目都是面向广阔生活的窗口,都在生活中融汇贯通。不出题目,随便写,也不一定就能写好——中学语文界应该逐渐明白这个道理了。
标签:高考范文 2013年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06年至2011年各省高考优秀材料作文选
下一篇:上海交大世界高校排行榜出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