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素材
阅读:532  
标签:作文素材
课本素材运用4:用课本佳句素材写作文
 课本素材运用4        用课本佳句素材写作文

课本好词佳句素材,只要同学们平时注重积累,就能很轻松地掌握运用。这类素材,一是取材于课本,不必在课外再花时间去记忆,只要上课专心,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有老师讲解,理解起来更加简单,只要我们会迁移运用,就可以让自己的作文文采飞扬。因此,使用课本好词佳句素材,让学生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一直是我们作文指导的理念。

像房屋有它的建筑材料一样,好词佳句也可以说是文章的建筑材料,一篇文章就是一连串好词佳句的运用。任何一个词,一个句子,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与上下文联系起来,就会彰显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春的天使驻进了诗人的心中,雕刻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闲情逸致,雕刻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愉悦,雕刻着“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灵动,雕刻着“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哀愁。春的气息悄悄溜进了诗人的意境,在纯净而无杂念的季节里,诗人心中的诗情画意雕刻了春的天使,春的灵动。(《美,当诗意地栖居》)

欣赏文学里别样的乾坤,用一份敬畏的心情去聆听,去观看,去收获;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体味艺术的灵魂与生命,领略作品飘散出的生活哲思,让“我”在生命旅途中走得坚强且诗意,淡定且从容。作者将思绪化作一江春水,流入文学门内的世界,信手拈来,纵情挥洒,感悟真切,议论生辉。文章积淀深厚,思路清晰,语言典雅。从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和语文素养看来,走进文学殿堂指日可待!该怎样运用好课本好词佳句素材,写出华章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具体技法。

►用法一 清水出芙蓉——恰当引用

清代袁枚说:“一切诗总须立在纸上,不可字卧纸上。”我们引用的文字,必须是恰到好处的“活”字,不能是“死”字。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精心挑选。例如: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闻到了吗?夏日的清爽混杂着一丝甜甜的气息;“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美景,让诗人不禁感叹“道是无情却有情”;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美得使人流连忘返,才有了“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佳句;还有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悠悠情境,让诗人仿佛置身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悠闲之中。夏的调皮、夏的活力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让夏日这位天使活在诗人心中,雕刻无数的娇俏与活力。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秋的天使是愁思的,你瞧那诗人的低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秋的天使是伤感的,你看那“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情景;秋的天使又是悲壮的,你听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顿挫;秋的天使是高傲的,你看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清风傲骨;秋的天使是美的,它抒发了诗人的情思,它是诗人心中的诗意季节。(《美,当诗意地栖居》)

根据自己感情和主题表达的需要,在适当的文段(作文的题目、题记、开头、中间或结尾),直接引用诗词对联、名人名言、成语俗语,可以增强文章的情趣,揭示生活的哲理,让文章写得浑然天成,底蕴十足。

►用法二 美玉精雕饰——巧妙化用

对课本所学好词佳句,我们还要能活学活用。对我们理解很透彻的课本素材,我们可以化用其句意或者意境,表达更加深沉的主题,凸现文章魅力。

1.化用句意,彰显名句精华。例如:

意气,成就生命的坚忍与不屈;意气,谱写生命的华丽与壮美;意气,铸就心灵的自信与乐观。将意气之歌,在生命中唱响,唱出生命绚丽的华章;将意气的帆,在生命中扬满,到中流击水,看时代风光;将意气的剑,在生命中磨亮,劈荆斩棘,不怕前路漫漫,我自力创辉煌。(《谈意气》)

这里巧妙地化用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的意思,非常真挚地表达了自己将不断追求的愿望。

2.化用意境,演绎诗词意蕴。

化用诗词名句的意境,是站在透彻理解诗词思想与艺术表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独特感悟,智慧地选择角度进行新的演绎与拓展。例如:

放逐蛮荒仍心系楚国的屈原;掳捋番邦却梦绕中原的蔡文姬;父死母嫁,伶仃孤苦的李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贬再贬,煮酒东坡的苏轼;身逢乱世,瘦比黄花的李清照;僵卧孤村,悲裂九州的陆游;还有远离繁华的孤独思想者卢梭;一生悲惨,饮弹而死的穷画家凡•高……他们或自幼孤苦无依,或一生大起大落,或终生不受重视,或生命短如流星,相同的一点就是:

他们都经历坎坷,心历孤独,但又抛弃孤独,抛弃浮名,他们正直进取,真诚淳朴,乐观旷达,胸怀天下,他们能弃浮华如粪土,化悲愤为思辨,把孤独、寂寞挥舞成七色的才情,为后人留下旷世的佳作!(《穿越历史的迷雾》)

这段文字中,“瘦比黄花”“僵卧孤村”等都是化用了相关的古诗词名句意境而来的,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用法三 鬼斧见神工——匠心改写

将课本素材加以改写,运用到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中,也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当我站在人群中,静静地看着周围的瞬息万变的时候,我似乎就要被千人一面所淹没。我和他们整天做着同样单调繁复的事情,看着同样索然无味的风景。我有一种冲动,一种踮起脚尖、奋发向上的冲动。也许踮起脚尖,就能看到更加美好的明天……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人也有“欲渡无舟楫”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叹。他们可以不满,可以埋怨,可以哀叹,但却断不能失去了“欲上长城,将登太行”的壮志豪情。他们更需要有“踮起脚尖”的生存智慧。不必“采菊东篱”,也不见悠然南山,何不对酒当歌,人生得意弄扁舟?(《踮起脚尖》)

这段文字巧妙地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诗句巧妙改写,彰显了独特的文化韵味。

3.套用佳语,篇章显神奇。例如:


展开全文阅读
与书为友吧!因为读一本好书,就像酷热的夏天遇到了浓阴,在你孤芳自赏时,给你浮躁的心灵泛起轻爽的凉风。

与书为友吧!因为读一本好书,就像迷途的航船遇到了航标灯,高扬理想的风帆,驶向人生的旅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我与故事》)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是不是让我们记起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呢?这样的文章让我们觉得趣味横生,叹服作者的随机应变之机能。

青睐课本,回归课文,充分关注课文,一套语文书就是一个写作材料的宝库,那里有丰厚的人文积淀,有很多名家名篇、名言警句,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的作文素材。我们切不可“身在宝山不识宝”!课文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范文,给我们习作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技法借鉴,反复诵读其名篇,不仅可潜移默化地提高写作水平,而且能积累大量写作素材。因此,我们平时努力积累,考场上灵活运用,才能真正让诗词名句尽显文化底蕴,用俗语对联编写锦绣华章。

【经典范文】

常识之美

广东一考生

漫溯历史长河,我走在夕阳下的枫桥边,寒山寺的钟声依然清越,透过长长的历史空间传进我的耳鼓。这一刻,心灵之中的回响骤然与这钟声融而为一,我不由地陶醉在这缥缈的梦境之中。哦,这寒山寺的钟声原来如此美妙,早已成为我欣赏古代文化的常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那么整齐,那么清脆的童音传来了。寻声过去,站在讲台上的有孔子、孟子……他们传道授业,解答疑难,于是在他们的身后学子,向往着修身齐家平天下。一代代有理想有抱负的仁人志士向我们走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不是屈原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不是范仲淹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不是于谦吗?哦,是的,这些爱国情操的常识之美,在这一刻征服了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大的桑林,好美的姑娘。素手纤纤,上下翻飞,怎不令人爱慕。

这不,那边高冈之上,正有一位多情男儿引吭高歌。原来,我又走进了诗情画意的精神家园之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不是陶公的世外桃源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不是隐居山林的王维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不是苏东坡在对月怀人么?哦,是的,我已经撞进了中国诗歌的王国,处处是珍珠,处处是宝石。我在其中流连,拾取片片美好,在这里,心灵顿时得到栖息。原来,懂得古典诗词这个常识竟然是如此美妙。

“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锣鼓敲。”端午时节,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开始了。听,锣鼓声响彻云霄!看,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直向终点冲去!置身在这节日的缤纷里,我又走进了传统文化的美好之中,民俗节日让人目不暇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红彤彤的新年闹起来了。“正月十五闹元宵,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是一个中国人的情人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拜祭祖先,泪洒天涯。“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中秋之月分外圆……在传统节日里徜徉,琳琅满目的特色物品令人无比向往,传统文化的这些常识,再一次被我拾取,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

穿透记忆,走在常识之中,我拾取璨如珍珠的美好文明,这需要传承,需要珍藏,因为她们可以深厚我们的底蕴,因为她们敦促我们珍惜美好的生活。尤其是在这些美好越来越被现代的尘垢封存的时候,我们应记得让自己的心多一点沉淀。我再一次沉浸在常识的美好里,伸手拾取。

【点评】 这是典型的议论式散文,说明了常识对人生的作用,从而突出常识之美的主题。另外本文属于本次高考作文之中的上乘之作,不仅仅因为结构和语言,更因为考生所独具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考生对于情感、诗歌、民俗三个重点常识的建构,很能把人带入一种诗情画意之中,连珠炮一般的诗句,令人目不暇接。

 

陈荣超

标签:作文素材 课本素材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课本素材运用3:用课本事例素材写作文
下一篇:课本素材运用5:课本素材的综合运用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