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学生随笔
阅读:484
标签:
学生随笔
以在消费时代,我们的心灵何去何从为话题(高三作文范文及教师点评)
20130322羊城晚报校园达人堂上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春节临近,消费市场的集结号早已吹响:抢购车票、置办年货、挑选礼品、计划出游……几乎与春节有关的每一件事都要花钱。对国人来说,春节不仅是文化意义上的传统佳节,更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消费盛宴。社会转型期,追求更体面生活的愿望,容易幻化为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容易寄望于过度的消费来实现。
在消费时代,我们的心灵何去何从?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想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回归生活
陈剑虹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二(2)班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至美的追求不过是去追求事物最原始的形式。”每样事物总有原点,我们奋力向前去总是走向了错误的方向,停下脚步苦苦思索,所觅之物却在原点之处。消费时代下,我们的心灵应走向何方?我认为,心灵应回归原点——生活。
熊培云先生说:“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在消费时代,我们穿阿玛尼、挽LV、开宝马,紧跟时代潮流,用金钱包装我们的生活。其实,无论我们在追求什么,终究是为了理想中的生活。
然而在当下,消费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需要”,更是为了“要”,是对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于是,物欲绑架了生活,物欲代替了生活,一个本已拥有过美好生活能力的人,被物欲奴役,失去了本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和人生。
“豪宅,名车,高收入”成了人们奋斗的目标。走进书店,摆在畅销书架上的不是雨果,不是卢梭,不是罗曼•罗兰,亦不是雪莱或夏多布里昂,而是大量的“厚黑学”、“成功学”、“职场关系学”。其实,岂止是图书市场,在影视、传媒、教育培训等不少领域,物欲发酵变为“成功”。繁华的假象建立在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难以遏制的物欲扭曲了人的价值观,腐蚀了人的灵魂,即使已经衣食无忧却总怕自己不够成功。物欲成了时代的洪流,人们踏着它向错误的方向飞速狂奔。
那么,什么才是我们追求的生活?
此时,我想起了梭罗,他带着一把斧头、一张板凳,前往瓦尔登湖去寻找宁静的生活。今人再读《瓦尔登湖》,却只能感叹“这是心灵的圣经”。想起了韩少功,他扛着锄头摇着船,在当年下乡的地方过起“最自由和最清洁的生活”,为重新找回文学创作的活力而过起半隐居的生活。
真正的生活,是周国平所说的“单纯、丰富、宁静”。在消费主义时代,我们感叹心灵的迷失。我们很忙,终日为生计而奔波;我们很累,终日为名利而苦思。然而,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生命的单纯,与世间的事务和功利拉开一个距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热闹和喧哗中保持宁静,享受生命的乐趣。若能享受生命的本真,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
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茅草屋下住着自由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着奴隶。物欲的蔓延,让欲望越来越大,满足越来越小,让空虚越来越多,快乐越来越少。让我们铭记那两个简单的字,生活!回归生活本身,回归生命的原点,远离物欲的无底洞,让我们的灵魂洒脱一些、自由一些。
【教师点评】
寻找消费时代中的心灵归宿,这是一个接地气却又不好驾驭的题目。接地气,因为我们是消费时代中的一员,目睹各式各样的消费行为,践行形形色色的消费理念;不好驾驭,因为这是对社会风气、人生价值观的反思,没有深入的观察、深厚的积淀,难以提出独到的见解。作者认为“心灵应回归原点——生活”,这一观点颇具独创性和深刻性。在阐述产生的社会背景后,作者先破后立,首先列举种种消费异化的现象,并一针见血指出物欲这一根源,然后以梭罗、韩少功为例子,结合周国平的观点,提出“在热闹和喧哗中保持宁静,享受生命的乐趣”。文章大开大阖,东西方哲人汇于一堂,社会百态熔于一炉,显示出独特的思想和广阔的视野。细究之下,作者对“生活”这一思考原点的阐释过于空洞,始终未一语点破,因此影响了文章的严谨性。
(广州市第六中学语文教师 郭子健)
【非师点评】
命题要求是“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想法”,当然本文基本都是“想法”也无可厚非,只是这些“想法”,其实是一些判断,而且是大开大阖,高举高打的判断。这就让本文显得比较“空”。对物欲的批判,自古皆然,容易流于泛泛,作者提出“回归原点”是心灵的归宿,而这个原点是“生活”。这种看法当然不能说错,然而“生活”是什么呢?物欲源自何处?生活是否内含物欲的成分?适当的比例又是多少?是不是摒弃了泛滥的物欲,就可以回归“生活”呢?不能要求一篇作文回答这些问题,只是,大开大阖的招式之下,漏洞其实有点多。中学生作文,不宜过分追求理论化,还是应该像维特根斯坦说的那样,不要只是“在半空中跳舞”,而应该“贴着粗糙的地面运行”。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杨早)
标签:
学生随笔
以在消费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以“美,无需赞美”为话题(高三作文范文及教师点评)
下一篇:
以“守望者”为话题(高三作文范文及教师点评)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