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193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教学设计
《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袁宏道
学 习
目 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义,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
2.通过朗读、品读,学习通过景物对比衬托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3.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
重 点
难 点 重点:学习通过景物对比衬托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难点:理解文义,品悟作者情感。
教 法
选 择 诵读、讨论、归纳法 课 型 新授课
课 前
准 备 小黑板、课件 是否采用多 媒 体 是
教 学
时 数 1课时 教 学
时 数 第1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29 课时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多媒体展高梁桥的照片)明确这是北京西郊的高梁桥,明清时这儿是一处胜景,明代诗人朱茂瑞春游赞叹:“高梁河水碧湾还,半入春城半绕山。”乾隆帝秋游赋诗:“凤城北转石桥边,秋水澄泓可放船。”在他们的笔下,高梁桥景美怡人。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游览此地作文《游高梁桥记》,他笔下的高梁桥如何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学习本文,探寻答案吧!(板书:《游高梁桥记》)
一、揭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指导学生先学
1.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标注生字词。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借助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详见投影)。
2.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写高粱桥一带美景及游览盛况。
第二部分 (2):写作者与朋友游览经过和感受。
3.检查读音:筵yán 侑yòu 鳞鬣lín liè 趺fú 诟gòu 窈窕yǎotiǎo 缙绅jìnshēn 岚lán 茗míng
4.范读,正音,标记节奏,理解大意。
5.指名朗读,其他同学给予指导。
6.齐读课文后借助注释翻译课文,标记难词难句,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
7.高梁桥为何为“京师最胜地”?(高梁桥在北京西直门外,远离闹市,”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急流而清,
小黑板出示“自学导航”,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
出示幻灯片,介绍作者。
播放幻灯片,提出阅读要求,学会抓住重点词句。
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学习目标
看小黑板,掌握先学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了解作者,自学字词。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问题,并做相应的笔记。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人们既可以垂钓水边,又可小酌树下,老人可在这里散步,诗人可来此寻找灵感,官员可在此排解烦忧,如此优雅的地方,自然会成为京师最胜地.)
8.“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里表面上写鱼,实际写水。鱼沉到水底而鳞鳍都能看得见,正是河水非常清澈的原因,作者用鱼来写水的清澈,这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9.作者以茶代酒,为何还笑那真喝酒的人?(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幽雅,在这里同朋友聊聊天,散散步,都是人生一大享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值得人们欣赏,品味,人们在欣赏这里的美景时,才会享受到娱情自然的乐趣,而在这里饮酒,喧嚣怒诟,便体会不到自然的乐趣,因而作者以茶代酒,还笑那些在此喝酒的人。)
10.作者在文章第一段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正面描写抓住了:水、杨、鱼、楼、塔景物,侧面烘托通过游人的流连忘返反映景美。)
四、检查学生先学的效果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1.主题思想的把握 课文通过描绘与朋友游玩高粱桥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写作特色赏析(1)采用白描手法;(2)语句精练,用词贴切。
六、当堂训练
1. 解释下列字词
窈窕: 茗饮: 少顷: 最胜:
丝管: 戏具: 微岚: 若痴禅者:
2. 把下面两段古文译成现代语
(1)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2)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3)缙绅士大夫,非若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 点拨知识点并板书重点知识。
引导学生抓关键句理解问题。
启发、引导,更正、补充。
巡视、督导、检测。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注意抓重点句。
自由发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自读交流,品析语言,感受语言幽默的魅力。(朗读第8——12自然段体会)。
独立完成练习。
作 业
设 置 1.用楷体工整地抄写课文一遍。2.背诵第二段。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 查
签 阅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盖章):
刘占英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教学设计
游高粱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游高梁桥记(袁中道)》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下一篇:
《站起来的水》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