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备课资料
阅读:407  
标签:备课资料
信陵君魏无忌评秦国:贪利忘义不知礼和畜生同(信陵君窃符救赵备课资料)
  西汉前期的思想家、政论家贾谊,著有千古名篇《过秦论》,专门论述秦王朝的过失。由于此文为汉代雄文之冠,历代传诵不息,遂造成一种错觉:“过秦”之论为贾谊的“专利”。实则不然。在秦末汉初,讨论亡秦过失,并以之作为新王朝统治的历史借鉴,实为前后相承的政治文化议题,甚至称之为一种社会思潮亦不为过。讨论它的形成原因、主要内容、社会影响,是富有多种意义的命题。

  一、“过秦论”形成的原因

  如果追溯批判“暴秦”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战国纷争之时,当时的东方各国甚至习惯于用“虎狼之国”来指代秦国。秦昭王与楚怀王相约会盟,楚国贤大夫屈原劝谏楚怀王不可赴约,理由就是:“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史记?屈原列传》)信陵君魏无忌对魏王分析秦国的特性,也说:“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史记?魏世家》)到秦汉之际,人们对秦朝“暴政”的认识就更加深刻,批判也更为激烈。秦末农民起义就是受压迫的人们以实际行动批判秦朝的暴政,貌似强大的秦朝也终于在全民性的反抗面前迅速土崩瓦解。在著名的“鸿门宴”上,勇将樊哙在项羽面前批评秦朝的失误时就说:“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史记?项羽本纪》)由此可见,“过秦”思潮的出现,有其真实的社会原因,以酷暴为特色的秦朝统治是造成“过秦”思潮的现实基础。

  秦亡汉兴之后,出于求治的需要,思想家对秦朝失误的总结是相当深刻的,而且表现出鲜明的人文关怀和资政致治的追求。其中,尤其以陆贾和贾谊的贡献为大。汉朝开国之初,陆贾就在以刀兵得天下的刘邦面前,极力推崇文治教化的作用,刘邦竟然开口大骂:“?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毫不客气地反驳:“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刘邦幡然悔悟,对陆贾说:“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于是,陆贾“粗述存亡之征”,写出了著作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史记?陆贾列传》)以刘邦这样的草莽英雄,居然接受“逆取顺守”之策作为根本大计,这对于汉政权的稳定是有大功的。以至东汉时期最有个性的思想家王充,虽对古代圣哲多所贬讥,但对陆贾却是尊崇有加:“皆言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事美足观。鸿知所言,参贰经传,虽古圣之言,不能过增。”(《论衡?案书篇》)所以,如果从讨论“君臣政治得失”而言,称陆贾为汉初政论第一人也并非虚誉。当然,贾谊的论述自有一番新的境界:“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注引《过秦论》)他还有一句充满历史智慧的论断:“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雠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贾谊集校注?大政上》)以陆贾、贾谊为杰出代表的汉初思想家,以秦朝的速亡为例证,冷静地总结历史,批判暴政,劝谏汉朝统治者改弦更张,调整统治政策,这充分彰显了思想家“先知先觉”的思想价值。

  二、“过秦论”的主要内容

  汉代的“过秦”论,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其重点所在则有以下三端:

  批判秦朝的苛法酷刑。陈胜派出的略地河北的将领武臣等人,就曾经以此作为动员当地豪杰共同反秦的理由:“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贾谊也就此三致其意:“秦王怀贪鄙之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他指责秦二世,“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史记?秦始皇本纪》注引《过秦论》)最终导致天下溃乱。

  批判秦朝残民以逞。秦朝统治者旷日持久地用兵,大规模地兴建宫殿陵寝,无不以役使百姓为前提,民众不堪其苦。对此,汉初政论家多有论及:“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今秦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汉书?晁错列传》)秦朝百姓负荷之重、以至于民不聊生,直到汉代中期还不断有人论及,仿佛依然有切肤之痛:“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汉书?严安列传》)“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史记?主父偃列传》)一个政权与民众为敌,其结局只能是在全民性的抗暴怒潮面前解体。

  批判秦朝扼杀言路。秦朝推行的文化高压政策,特别是“焚书坑儒”、“诽谤之法”,对善意的批评意见给以残酷无情的镇压,导致了士人离心、天下多怨的局面,在汉代思想家看来,是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贾谊分析说:“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史记?秦始皇本纪》注引《过秦论》)另外一位政论家贾山也持相近观点:“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自不知者何也?天下莫敢告也。……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合苟容,比其德则贤于尧舜,课其功则贤于汤武,天下已溃而莫之告也。”(《汉书?贾山传》)秦朝控制舆论、扼杀言路,造成的是万马齐喑的局面,结果是在闭目塞听之中走向了败亡。

  三、“过秦论”的社会影响

  汉政权建立之初,应该如何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社会?当时的统治集团并非胸有成竹。“过秦论”的兴盛一时,客观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历史借鉴。它对于汉初若干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起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展开全文阅读
  就治国原则而言,“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汉书?循吏列传》)一句“反秦之敝”道出了汉初政治的奥妙,也折射出“过秦”的现实意义汉初的“与民休息”政策,究竟是“黄老之学”的影响,还是“过秦论”的产物?恐怕应该仔细思量。“逆取顺守”自此成为历代沿用不替的治国法则,每当在朝代更迭之际就是拨乱反正的立论基石,其影响之大更是有目共睹。

  以秦为喻,广开言路,成为汉代一切开明之政的源头活水。汉文帝时期的政论家贾山,“言治乱之道,借秦为谕,名曰《至言》。”在这篇上书中,他历数秦朝的种种失误,特别强调堵塞言论的弊端,“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乃况于纵欲恣行暴虐,恶闻其过乎!……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失矣;弗闻,则社稷危矣。”(《汉书?贾山传》)汉代批评时政的直言不讳之论,往往与“借秦为谕”密切相关。如薛广德上书汉元帝:“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陛下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臣诚悼之。”(《汉书?薛广德列传》)又如直臣梅福进谏汉成帝:“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愿陛下循高祖之轨,杜亡秦之路。”(《汉书?梅福列传》)这些梗直大臣如此出言无忌,就是由于“过秦论”的影响力足以束缚皇帝的个人意志,使之不敢肆意而行。

  汉代的轻刑安民之政、抑奢尚俭之风,都与汲取秦朝的速亡教训有关,也就是与“过秦论”的积极影响有关。
标签:备课资料 信陵君魏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游褒禅山记》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下一篇:马蜂群袭4岁孙女奶奶身体罩20分钟被蛰身亡(感恩亲情)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