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182  
标签:教师随笔
根治学术痼疾(陈祥书) 教师随笔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陈祥书

    铲除学术痼疾,虽说初见成效,但至今仍未见大效: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学色交易等学术腐败仍时有发生,抄袭剽窃、实验作假、伪造资料等学术不端仍不绝于耳,一稿多投、低质重复、粗制滥造等学术失范仍司空见惯。学术痼疾仍如洪水猛兽,来势汹汹,泛滥成灾:不仅扼杀了民族创新,腐蚀了学术事业,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国家兴盛。因此,非铲除不可,非根治不可。

    出台相关政策。据我所知,铲除学术痼疾已进行了多年,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相关的法规,更没有一部相应的法律。如果能出台一个相关法规,那铲除学术痼疾就会有规可靠,依规铲除;如果能出台一部相应法律,那根治学术痼疾就会有法可依,依法根治。比如,日本文科省成立的“研究活动不正行为特别委员会”就公布了《学术不正行为对策》: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学术协会应制定实验观察数据、试剂的保存制度;应设立接受学术腐败内部告发的窗口,并公开窗口的联系方式;还应进行伦理道德的启发教育,培养研究人员的自律意识。又如,独立于日本政府的学术机构“日本学术会议”也制定了《科学者的行动规范》,呼吁科研人员要正直、诚实与自律;要积极参与本领域研究人员的相互监察,避免研究经费的不当使用。所以,制定法规,迫在眉睫;出台法律,势在必行。

    强化学术监管。往上面看,没有学术监管组织;从全局看,没有学术监管体系。如果国家设有学术监管机构,那就会强化学术监管的领导。如果全国形成学术监管系统,那就能加大学术监管的力度。如果各级设有学术监管员,那就能提升学术监管的效果。如果监管机构能行使职权,那就能铲除学术腐败。如果监管系统能发挥作用,那能根治学术不端。如果监管员能严格检查,那就能预防学术失范。进而,纯洁学术领域,繁荣学术事业。为铲除学术弊端,美国政府在“公众与卫生服务部”下设“研究诚信办公室”。该机构专门调查和处置政府研究项目中的不诚行为,并随时公布违规情况和处置决定。为处置学术造假,瑞典政府已决定成立常设机构,专门处置学术造假。在机构成立之前,由瑞典研究委员会暂代行使其权力,以加大对学术造假的处置。因而,要想加强监督,就要设置监管机构;要想强化管理,就要构建监管系统。

    加大惩戒力度。在国外,如果学术腐败,一旦被查处,不仅要罚款,还要判刑。惩戒够大,制裁够狠。韩国前首席科学家黄禹锡伪造研究成果,滥用公款。韩国政府不仅将其彻底驱逐出学术界,并且毫不留情地追究其刑事责任。相比而言,在国内,如果学术腐败,即便被发现了,也顶多是批评和纪律处分。惩戒没有威慑,力度远远不够。据资料,从2000年开始,新语丝上平均每年披露近百起学术腐败的案例,但受到惩处的大概只有1%。正因为这样,必须加大惩戒,加重制裁。一是曝光。不光在杂志上,还要在网络上;不光在电台上,还要在电视上:一句话,利用一切媒体曝光。二是处罚。不光是降级降薪,处以罚款,还要开除公职,逐出学界:让其身败名裂,一无所有。三是判刑。对特别严重的,要移交司法机关,立案侦查;从严从重,依法判刑:让其饱受牢灾,遗臭万年。只有这样,惩戒才有力度,制裁才有威慑。

    铸就教育机制。反思教育,缺乏基本的学术道德教育: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死记硬背,复制标准答案,摘抄名句作文。而要想根本解决问题,就必须建立教育机制,强化学术道德:必须从小学到中学,形成学术道德教育的体系;必须从大学到社会,铸就学术道德教育的机制。进行诚信教育,让不诚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进行创新教育,让作假成为耻辱标签,变成可耻代名。进行科学教育,让求真成为信念,变成追求;进行自律教育,让私心烟消云散,化为乌有。譬如,美国对小学生、中学生设有学术规范教育,让他们知道抄袭可耻,如何避免抄袭;对本科生、研究生设有学术规范、学术道德课程,如有抄袭就会被取消成绩,乃至被开除。再如,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成立了科学伦理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教育研究人员尊重科学伦理,正确处理研究自由和社会义务的关系,不可过度追求眼前利益铤而走险。总之,必须形成系统,从小抓起;必须铸成机制,一抓到底。

    重拳出击,必生奇效。因为政策似大脑,可摧毁学术痼疾的源头;监管如身躯,可挡住学术腐败的洪水;惩戒像双手,可扼住学术不端的咽喉;教育是双脚,可踩死学术失范的猛兽。如果四者融为一体,就能生成铲除的合力,实现根治的共振;如果四者和谐一致,就能驱除痼疾的阴霾,迎来学术的春天。如此,就能振兴中华民族,兴盛伟大国家。(215101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原载《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9)

 

陈祥书

标签:教师随笔 根治学术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由“守株待兔”与“愚公移山”想到 教师随笔
下一篇:奥巴马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