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649  
标签:备课资料
教,要想好需要教的——评《一千张糖纸教学实录》
 

河北唐山师院滦州分校     赵建晖

南开大学文学院           徐  江

这里所评《<一千张糖纸>教学实录》,是指刊发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2期上海某老师的教学实录。实录后面还有李海林老师的观察评析——“教师想教的、实际上教的和学生学的应该一致”,本文就顺着这个话头也来评一评。我们的话题是——“教,要想好需要教的”。

“教”,当然是指教师的“教”。“想”,是指教师对课文的思考,思索,远思长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备课。“需要教的”,“需要”须作两方面理解——其一,教学内容,也就是“教师想教的”应该是学生发展需要的,它不是教师随便想的;其二,教学内容,也就是“教师想教的”,是学生自悟而不能明的,换言之“教师想教的”既便是学生发展需要的,但学生自悟而能明就不需要在课堂上花气力探讨了。从这个原则出发看这份实录,教者的教不仅仅没有实现“教师想教的、实际上教的和学生学的”三维统一,打从根底上讲,“教师想教的”就是“没有想好需要教的”,或者说“实际教的”是“没有想好的”。这是一份很有研究价值的教学实录,典型地反映出语文教学的现状,请看下面的具体分析。

一、教了不需要教的,而需要教的没有想到

所谓“教了不需要教的”,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关于故事主旨——“不可以欺骗孩子”,“呵护童心”——翻来覆去进行重复性阅读、感知和理解。包括拟文章的标题——“欺骗”、“累”、“伤害”、“随风飘去”等等。这些教学内容学生读一遍课文就已经明白了,何苦还要浪费那么多的教育资源呢?为什么不把宝贵的精力和时间用在“需要教的”问题上呢?

很显然,教师仅仅是把这篇课文当作寓含某种道理的课文去教的,她要做的事只是引导学生读这篇课文并得出那个学生自读而明的结论——不要欺骗——而已。“呵护童心”仅仅是这篇课文的文章主旨,没有从所面对的这群孩童想一想怎能样把这篇课文当“呵护”他们的教材。应该有的教学理念是不仅要让孩子们知道不搞欺骗,更要让他们认识怎样做才有可能不被欺骗,自我保护,减少伤害。这是《一千张糖纸》故事里面的另一种蕴涵,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但却是他们自读而不能悟的,需要教师去教的。

《一千张糖纸》解读必须要讨论的话题是——文中的“我们”为什么被骗,不要只是怨恨“表姑”骗人,不要寄希望现实生活中没有欺骗,而是探究“我”与“世香”的性格弱点,让课堂里的孩子们汲取这两人被骗的教训,这才是真正的“呵护童心”。再强调一次,这是必须要讨论的话题,否则,像实录这样只是一面性地讲不要骗人,而不讲如何防止被人欺骗,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是近于愚化的教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尤其是静下心来作思考,不要搞那些形式化的朗读,什么学生个人读,齐读,老师示范读,读来读去读出什么有用的东西?因为课堂上的这种形式化诵读,缺少明确的问题导引,其实是“念”,不是“读”。

要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去读课文呢?怎样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弱点呢?

1. 先作启示性发问,读过的旧报纸还有何用?

2. 由上一问题去联想,假如“我”与“世香”听了“表姑”的建议后向“表姑”追问“废弃的玻璃糖纸还有什么用途”故事会怎样?

3. “我”与“世香”不问这个问题说明她俩脑瓜怎么样?

4. 她俩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5. 她俩是否充分认识到搜罗两千张糖纸的艰难程度?

6. 文中哪一句话透示出她俩为凑足玻璃糖纸而焦虑?

7. 有事问家长、问老师这是孩子们的行为守则。假如“我”与“世香”问家长“玻璃糖纸能不能换电动狗”这个问题故事会怎样?

8. 在攒够两千张糖纸后,两人去找“表姑”换电动狗,遭到“表姑”弄后,她俩的表现是什么?

9. 一般来说小孩子遭到这样的委屈会怎样?

10. 假如“我”与“世香”找到“世香”爸爸、妈妈去告状,向外婆告状,让他们都来评理,“表姑”会怎么样?

如果教师想到这些问题或者再细致一些,并由此去指导学生研读课文,那么,师生互动,很容易认识到“我”与“世香”思维上的弱点,一条道走到黑,都是“一根筋”。一门心思想着电动狗,其他该想的、该问的、该做的都没有想到、没有问到、没有做到。

“骗”的成功是因为“被骗的”轻信且无斗争精神。

向“表姑”追问一句“废弃的玻璃糖纸有啥用”,“表姑”未必马上能编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向外婆、向爸爸、妈妈问一句“废弃的玻璃糖纸能不能换电动狗”,也许外婆、爸爸、妈妈会告诉她们,这是没影儿的事。

特别是当两人遭到“表姑”戏弄后,如果两人有“维权意识”,有斗争精神并且还讲究斗争策略,比如寻求外婆和“世香”的爸爸、妈妈等各界“社会力量”的支持,以孩子特有的优势——弱小者——摆出哀兵的架势,同说谎话的“表姑”进行坚决的斗争,难道“表姑”还能逃过这场“民事纠纷”官司吗?她必须为她的“违约”付出惨重的代价,既要作出经济赔偿,又丢人现眼。然而“我”与“世香”都没有想到这样做。所以,遭受欺负是必然的。能维权而无维权意识不作维权斗争枉为少年也。对“我”与“世香”这些性格弱点进行分析,可以说培养维权意识做到了“从娃娃抓起”。

这样的语文课虽说充满了现实性的说教,但它是语文性的,因为这是以文本人物性格探究为本的,并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被骗往往是其人性格有某种弱点所致”。遗憾的是实录的教者没有想到。

二、需要教的想到了却没有想好

有些教学内容,显然是需要教的,教师也想到了,但没有想好就去教了,所以没教到位。这就是关于“一千张糖纸”所谓“线索”的问题。

在《一千张糖纸》这个标题上做文章,这个教学内容点选得好。但是,不仅要选好话题,而且还要紧紧联系文本把它分析好。这样可以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故事欣赏以及写作构思示例等多项教学内容统一在一起。


展开全文阅读
但实录所记实际教学仅仅是复述了故事梗概,说明“一千张糖纸”是文章线索,而没有从文章内在生成逻辑讲清这一线索的选择之妙,之必要。

正如实录第二部分所记,这节标题是《揣摩“一千张糖纸”做题目的理由,梳理文章内容》,教者由于教学目标不集中、不明确,虽然在这一部分提及“线索”这一概念,但却没有以此为线索分析“一千张糖纸”在整个故事当中的连接贯穿作用,以及对故事具有的逻辑性连接和推进意义。教师只是简单地提出“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让学生说一说发生了哪些事。

于是学生说“表姑提出让我和世香攒糖纸”,“1000张糖纸可以换一只电动狗”。

于是学生说“我迫不及待地问表姑一些关于糖纸的要求,以及怎样换电动狗”。

于是学生说“我和世香再不淘气了,开始想方设法攒糖纸”。

于是学生说“攒够了糖纸向表姑献糖纸,后来知道被欺骗了,就扔掉了糖纸”。

这种梳理内容充其量不就是重述故事的大体情节吗?没有什么意义,是无用教学呀!

就线索问题进行解读,关键仍然是要想好有关深入研究的问题。

任何故事都是存在问题或者说发生矛盾,然后是解决问题,解决矛盾。我们分析《一千张糖纸》同样也要认识发生了什么矛盾,怎样解决了矛盾。依照这样的思路去看“一千张糖纸”在故事中的作用。所以,可以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 “我”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大约多少岁?

2. “我”到外婆家做什么?

3. “我”在外婆结识了什么人?“我”是男生还是女生?凭什么作出判断?

4. “我”与小伙伴这个年龄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5. 在外婆家还有一个什么客人?她是来干什么的?

6. “我”、“世香”与“表姑”两方面是否和谐?“表姑”从自己的身体情况出发希望什么?“我”、“世香”又做些什么?

7. “表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需要做什么?

8. 怎样才能“调娃离家”?

9. “表姑”怎么就想到了“攒糖纸”这个主意?文中有暗示,请找出来,这个细节交待有何作用?它有什么特点?

10. “电动狗”起什么作用?相对于两个女娃客观地评价作品中这个玩具的设置是否合适?作品中“表姑”挑选“诱饵”的条件应该有哪些?你替“表姑”选什么?

11. “糖纸”——“1000张糖纸”——“1000张玻璃糖纸”——“一千张透明的玻璃糖纸”——“1000张透明的平平展展的玻璃糖纸”。这样一个条件链体现了“表姑”什么样的内在心理盘算?

12. “我”与“世香”为了电动狗去寻糖纸放弃了一切儿童娱乐,这说明两人有什么个性?

13. 执着、固执的孩子往往还有什么个性?

14. 执着、固执的“我”与“世香”的脾气假如以理性的方式激烈地爆发的话会怎么样?

15. 请以《我过了一个“战斗”的暑假》为题改写《一千张糖纸》,塑造两个执着、理性却有抗争精神的新少年形象。

所谓“想好需要教的”,就是这样把有关“一千张糖纸”为线索的故事分解为这样简单、明了、易于研究的问题,引导孩子去思考故事内在的生成逻辑,那么这样的阅读以及师生互动有效果了。这些问题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动笔写,不能仅仅是老师问某个同学答。

可以乐观地预料,教学过程会很生动、热烈地进行。

“我”,“世香”的“闹”与“表姑”需要的“静”形成了潜在的隐性矛盾。“表姑”为了解决矛盾,她要想方设法将“我”与“世香”支离外婆家,要给她俩找点儿事干。根据孩子的特点,需要设置一点儿有诱惑力的由头。因此,“攒糖纸换电动狗”的主意酝酿出来。电动狗,是孩子心目中很向往的时髦玩具(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不太适合七、八岁的女娃,比如一个大的洋娃娃也许更有吸引力)。 “糖纸”既是孩子玩的小物件,又不需要财力投入便可积攒,同时,又是需要四处活动才能做的事情。“电动狗”、“糖纸”与孩子有着很自然的紧密联系,是她们的生活内容,选择这两件物件比较合乎情理。“一千张糖纸”的事情是在这样的矛盾背景下产生的。特别是“攒糖纸”的念头产生,文中有明确的暗示,“世香”曾把她书本中夹的漂亮糖纸让“我”看过,显然这样的举动“表姑”是见到了。文章不动声色,悄悄地在一句补叙话语中便交待了这件事情的来由,似不经意,却使故事很严谨,不露破绽。同时,这也很有生活根据,确确实实在当时小学生的书本里很容易找出夹在书本中的漂亮糖纸。在那个时代,生活贫困,一张漂亮的奶油糖纸就是孩子的玩物,爱美的女孩多有此类举动。

外婆家的潜在矛盾、孩子的生活习性、当时的生活状况,这些因素的综合便产生了“一千张糖纸”的故事由头。由此,以电动狗为诱因寻觅糖纸就成为“调娃离家”的支配力量。

在实录中,师生讨论“一千张糖纸”时,只是强调了“一千”这个数字的意涵,即搜集的难度。其实,应文该看到,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方式是这样的:“糖纸——一千张糖纸——一千张玻璃糖纸——一千张透明的玻璃糖纸——一千张透明的平4平展展的玻璃糖纸”。故事的文本写道:“世香不是有一些糖纸么,为什么不花些时间攒些糖纸?”“表姑”就是这样以糖纸为线索开始设置圈套,提出“糖纸”。“世香来了兴致,她问表姑:‘你为什么让我们攒糖纸呀?’”“世香”开始钻套。“一千张糖纸就能换一只电动狗”,“表姑”在“圈套”里投放下“饵料”。“我迫不急待地问表姑糖纸攒够了找谁去换狗,世香则细问表姑关于糖纸的花色都有什么要求。表姑说一定要透明玻璃糖纸,每一张都必须平平展展,不能有皱褶。攒够了交给表姑,然后表姑就能换电动狗。”我俩不再闹了,去找糖纸。小猎物上了套,小鱼儿咬了钩。“表姑”计谋得逞。

在这个过程中,以糖纸为引子是由“世香”的爱好引起的,易引动孩子们去操作。然而“表姑”却将糖纸的“类”一级一级地由大一范畴的“类”逐渐加码设限制条件,使之范畴逐步缩小,选择难度愈来愈大。“糖纸”,限定为“一千张”,限定为“玻璃糖纸”,限定为“透明的”,限定为“平平展展的”。每增加一个“定语”,就加大一级困难。这就直接规定了“我”与“世香”搜罗糖纸的活动空间愈来愈大:胡同的犄角旮旯、糖果店、亲戚家的婚礼上……到处搜罗。同样,所需时间愈拖愈长,整整一个暑假。“我”和“世香”的活动空间与时间是由那一个一个的糖纸限制条件规定的,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当然,这也就达到了“表姑”求得安静的目的。“空间”与“时间”反衬着“我”与“世香”的艰辛,与“表姑”的目的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一切为后面遭到戏耍,创造了悲剧条件。因为“表姑”的舒服惬意是以“我”和“世香”辛劳奔波为代价的,一句“逗你玩”而使两个孩子的期盼骤然落空。

讨论“一千张糖纸”的“线索”意义,应当在这样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中进行,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按“顺序”复述故事梗概,这样的教学白白地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按本文设定的思路进行分析,对于培养学生有逻辑的想象力是有用的,不要以为这太深奥了,相信,本文设置的作文——《我过了一个“战斗”的暑假》——学生一定能较好地完成。

 

安阳

标签:备课资料 教,要想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思、辨、是、非、断:走向“合题” ——《鱼我所欲也》解读
下一篇:阅读教学要摒弃“俩豆哲学”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