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581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阅读《阿Q正传》的两把钥匙 张传海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长的一篇小说,也是最重要的一篇小说。读起来自然要比较吃力,对这篇小说的解读也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是,解铃还须系铃人,鲁迅先生的一些提示还是最有权威性的。当然,会有人说什么“一千个读者就又一千个哈姆雷特”之类的话,保留自己个性解读的权利,这又另当别论了。我们每个人,只能代表自己,也永远可以代表自己。我也是。我喜欢揣摩作者创作的意图,来走近作品,走近伟大的鲁迅先生。
鲁迅有两篇涉及到《阿Q正传》的重要文章,一是《〈阿Q正传〉的成因》,一是《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都有很重要的论述,对我们解读《阿Q正传》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堪称是解读《阿Q正传》的两把钥匙。
阿Q的性格
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鲁迅先生有这样一段话:
这样地一周一周挨下去,于是乎就不免发生阿Q可要做革命党的问题了。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
我认为这可以作为了解阿Q性格的重要论断。阿Q是一个立体型的人物,其性格固然具有多面性,但最主要的方面,我认为就是这种盲从性,它缺乏独立的人格,缺乏独立的思考,缺乏独立的生命归属和价值判断。他总是以别人的价值观为自己的价值观,以别人的眼光要求自己,以别人的行动为自己的指南,因此,他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成为随波逐流的草芥,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成为任人宰割的牺牲。
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阿Q的许多行为。
当赵太爷的儿子中了秀才,他便说自己姓赵。
当一个老头子说“阿Q真能做”时,他很喜欢。
当别人以“癞头疮”取笑他时,他便很以为耻,先是“讳”,口讷的就“骂”、气力小的便“打”, 再是“怒目而视”……
当王胡“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时,他才会觉得“大失体统”,大打出手。
他才会在别人赌钱时也汗流满面地赌钱。
他才会随着别人对“假洋鬼子”有一种本能的厌恶和敌视。
他才会为“满足那些鉴赏家起见”,欺侮可怜的小尼姑。
他才会被小尼姑骂“断子绝孙的阿Q”后想“女人,女人!......女人!”才会要和吴妈“困觉”。
他才会满脑子的等级观念,甘心被赵太爷、秀才大爷、假洋鬼子和占有力量优势的闲人们打,才会心安理得地去欺辱小D们和小尼姑。
才会炫耀自己的金钱并编造出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的谎话。
才会莫名其妙地仇视革命党并高呼“杀革命党好看!”
才会也“用一只竹筷将辫子盘在头顶上”
才会在“假洋鬼子”不许他革命后毒毒地点一点头说“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
才会在押赴刑场的路上要唱几句戏文,才会无师自通的说出“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个……”
通观阿Q的一生,他何尝有过自己的一句话?有过自己的一个想法?做过自己想做的一件事?糊涂而生,糊涂而死。盲从带来愚昧,愚昧带来麻木,麻木带来奴性,奴性带来灭亡。
中国几千年的愚民政策,使国民个体失去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半个多世纪的外族入侵和积贫积弱,又使我们这个民族丧失了自信和自尊。
情节分析
情节是解读小说的重要符号。《阿Q正传》字数较多,篇幅较长,要迅速把握有一定困难。而且小说在结构上有些松散,是以一种独特的逻辑结构来承载故事的。对这种小说,学生如果还是利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情节模式来进行常规解读,有一定困难。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鲁迅先生有这样一段话:
《阿Q正传》大约做了两个月,我实在很想收束了,但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似乎伏园不赞成,或者是我疑心倘一收束,他会来抗议,所以将“大团圆”藏在心里,而阿Q却已经渐渐向死路上走。
其实“大团圆”倒不是“随意”给他的;至于初写时可曾料到,那倒确乎也是一个疑问。我仿佛记得:没有料到。不过这也无法,谁能开首就料到人们的“大团圆”?
这里说得很明白:
“阿Q却已经渐渐向死路上走”, 其实“大团圆”倒不是“随意”给他的。
这都说明,在鲁迅先生的构思框架内,阿Q必然要走向“大结局”,这是任何人不能改变的,而且不是最初预设的。换言之,是性格的必然,是环境的必然,是时代的必然。
那么,这篇小说的情节就是一步步为阿Q设计“必须那样”的过程。阿Q,睁着茫然的眼睛,带着“精神胜利法”,携着自尊与自轻自贱,像一只被驱赶的野羊,走向了社会和时代预设的陷阱,或者说是性格和命运预设的陷阱,然后被架上祭坛。而读者和阿Q都浑然不觉,作者也没有察觉。
一个人要堂堂正正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有两个支撑,一个是精神支撑,一个是物质支撑。阿Q在两个方面都被挤压到了毁灭的临界点。小说展示的就是这个毁灭过程。
小说情节可以分三个部分。有两个很重要的转折:
第一个转折点是“求爱风波”,在那之前,阿Q虽然物质贫困,备受欺凌,但仗着“精神胜利法”的保护,尚可勉强度日。在“求爱风波”之后,被赵太爷搞得失去了“所有财产”,并被剥夺了就业机会,只得去城里谋生。
第二个转折点是“辛亥革命”
在那之前,阿Q回到了未庄,经历了短暂的“中兴”,钱花光了,偷来的旧衣物也卖光了,村人的“敬仰”也消失了,他的生计又艰难起来。但还总不至于死。在“辛亥革命”发生后,阿Q朴素的革命要求被唤醒了,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他想要加入革命,但被假洋鬼子拒绝了。接着赵家被抢,他理所当然的被当作了替罪羊,牺牲掉了。
这个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开端:不准姓赵(常胜将军);第一、二、三章
经过:不许恋爱(失去生计);第四、五、六章
高潮:不准革命(失去希望);第七、八章
结局:不准活着(替罪羊)。第九章
《阿Q正传》情节
展开全文阅读
第一章 序 无名无姓(不许姓赵)
第二章 优胜记略 精神胜利法
先前阔;“真能做”;儿子会阔得多;“你还不配……”;“儿子打老子”;“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自己打自己。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 被打与打人
被赵太爷大后很得意;被王胡打,生平第一件屈辱;被假洋鬼子打,生平第二件屈辱;欺辱小尼姑,十分得意。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 对女人的态度
“断子绝孙”;想女人;私通、引诱、勾当;“我要和你困觉”;
第五章 生计问题
女人躲他;无人雇他;龙虎斗;偷萝卜。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炫耀钱;讲城里的见闻;卖旧衣;赵府有请;不敢再偷的偷儿。
第七章 革命
举人逃难;高喊造反;革命就是杀人、钱物、女人;革静修庵的命。
第八章 不准革命
还是那些人的天下;革命就是盘起辫子;假洋鬼子才是革命党;不许革命;赵家遭抢。
第九章 大团圆
抓捕;审讯;示众;舆论。
《阿Q正传》的主题
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中,鲁迅先生这样写道:
我虽然已经试做,但终于自己还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真能够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别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这就是我们古代的聪明人,即所谓圣贤,将人们分为十等(3),说是高下各不相同。其名目现在虽然不用了,但那鬼魂却依然存在,并且,变本加厉,连一个人的身体也有了等差,使手对于足也不免视为下等的异类。造化生人,已经非常巧妙,使一个人不会感到别人的肉体上的痛苦了,我们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却又补了造化之缺,并且使人们不再会感到别人的精神上的痛苦。
我们的古人又造出了一种难到可怕的一块一块的文字;但我还并不十分怨恨,因为我觉得他们倒并不是故意的。然而,许多人却不能借此说话了,加以古训所筑成的高墙,更使他们连想也不敢想。现在我们所能听到的不过是几个圣人之徒的意见和道理,为了他们自己;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
概括一下,先生的意思是:中国由于等级的差别愈演愈烈,相互视为异类,不能感受别人的痛苦,即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再加上文字和文化的垄断,是百姓在社会的底层只能默默生长、枯黄、死去。
我认为,这正是先生的真正想法。对于这篇小说,应该已有很多人做了分析和探讨,先生肯定也读过一些,但他仍然想要说说自己的意图。自己的作品,其实最不希望被误读。
你看,阿Q不能说自己姓赵,被各种人打骂欺辱,他又反过来打骂欺辱更弱小的人,这就是一种等级观念的体现。赵太爷钱太爷高高在上,作威作福,鱼肉乡里,连小小的地保也每次都要顺手敲诈阿Q一笔。人人都在排队,人人都在趋炎附势,对上逆来顺受,对下残暴冷酷。等级观念和冷漠,使每个人都在给弱者制造着痛苦的同时又承受着来自强者的伤害,这种伤害不能转嫁给更弱者时,就只好通过个体的内部消化来处理,久而久之,在这些群体中就会滋生出“精神胜利法”。
而在这个残酷的游戏链条的最低端,是那些贫困而又无知的下层百姓,他们一生被蔑视,被伤害,被剥夺了喊痛的声音,被遗忘,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后,被滚滚的飞尘埋没。
张传海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阅读《阿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古代诗歌四首》《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观沧海》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
《赤壁赋》教学实录(两课时)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