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861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懒惰的智慧》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1、导入:
平时在家帮你们的爸妈干过农活的同学请举手。
都干过些什么活?
现在,如果要你帮爸妈把红薯从山上背下来,用小背笼背要10次才能背完,如果用大背笼背呢,只要5次,你愿意采取什么方式去背?
想不想听我对你的评价?
你是个懒惰者!(大声,停一下)
但你很优秀!我很欣赏你!
一家知名宾馆年终评选了十位“最懒惰”的工作人员作为“年度最优秀的员工”,为什么呢? 宾馆经理说:“他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性把工作完成,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也不去做,他们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服务是最令人满意的。所以他们是最优秀的。”同学们可能觉得很奇怪,千百年来,人们都赞美勤劳,反对懒惰,这个宾馆经理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有哪位同学知道,请举手回答。
明确:逆向思维。
对,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过来想,倒过来想。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得出来的见解和认识常常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关于逆向思维,我们后面还要作具体研究。下面,我们不妨先来研读美国作家凯利的《懒惰的智慧》一文,看看他怎样对懒惰和懒惰者作出自己的诠释。
有谁能告诉我,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好,我们说,一篇议论性的文章要有作者的观点、看法,那么本文是写作者对什么样的人的认识呢?(懒惰者)。好,请同学们在第一自然段中把作者对懒惰者的见解和评价的句子找出来。
“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即使勤劳的人一生中也会是充满单调乏味的劳作。”(点出全文论点)
把这评价性的文字进行归结、看得出一个什么样的论点?
即: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这句话中的分号,以及第六段中首句,特别是其中的“也同样”三个字,听课文录音一遍,试着理清课文的结构。
明确(1——5段对应的是论点分号之后的的那句话;而6——7段则论证了论点中分号前的部分。据此,可将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教师:第一部分(1-5段):侧重论证没有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是单调乏味的劳作,即论证论点“懒惰激励了发明”。
第二部分(6、7段):侧重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即论证论点“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
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三个人名,一个是——“露西”,一个是——“汉弗莱。波特”,还有一个是——弗兰克、B、吉尔布莱斯,请问这两个名字都是真实姓名吗?
明确:“露西”并不是具体的真实人名,她只是小孩子的代名词,我们也可以换成玛丽或者苏珊等任意一个名字,但少年波特和弗兰克、B、吉尔布莱斯则是具体人物。可见,作者在1——3段中所举的例子都是社会中普遍现象。而4——5段则是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
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将第一部分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1-3段)以社会普遍现象作论据进行论证。
第二层(4、5段)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板书)
教师:全班齐读第一层,看看作者以社会普遍现象作论据进行论证时,举了几个事例?
学生:举了“晚饭后,一个小姑娘帮妈妈收拾餐具。她小心翼翼,把碗碟摞得高高的。这时妈妈就会冷言冷语地责备说:‘真是懒汉干活儿!’”的例子来说明。
教师: 小姑娘被妈妈冷言冷语地责备以后,其结果会怎样呢?
学生:用不着经过几番训诫,这孩子就会养成滥用力气的习惯:即每次少拿一点碗,多往返几趟,把力气花在不必要的往返上面。结果,她长大了,总是忙碌的一副倦容。
教师:这个事例是从正面还是反面来论证的?
明确:反面论证
教师:那么,这个事例是属于什么劳动?
明确:(板书:举家务劳动中的例子(反面))
教师:第一自然段举家务劳动中的例子,那么第二自然段又举了一个什么劳动的例子?
学生:第二自然段举职业劳动中的例子。(板书)
教师:第二自然段举的例子与第一自然段举的例子有何不同?
学生:第一自然段是从反面举例,而第二自然段是从正反面举例。
教师:从论证方法上讲这属于对比论证。
教师:作者先从反面上讲当只需走一两步时,他们却不在乎走上十步。他们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正是因为勤劳的人不肯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所以大多数勤劳的人都比懒惰的人容易衰老。
教师:从正面作者又举了一个怎样的例子?
学生:作者从正面举了懒惰的饭店服务员往往是最令人满意,最优秀的。
教师: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学生:体现在他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都送到餐桌上,他讨厌多走半步路。
教师:他们是真正的偷懒吗?
学生:不是,他们这样做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少做许多无用功。所以他们是最令人满意,最优秀的。
教师:那些勤快的人会怎么做呢?
学生:只有那些勤快的伙计才端上咖啡而不带方糖和勺子,他们不在乎多往返几趟,每趟只拿来一样东西。
教师:这样做,客人满意吗?
学生:不满意?
教师: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展开全文阅读
学生:因为当咖啡送到客人面前的时候,“结果咖啡已经凉了。”
板书:(正反面)
教师:“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含义。
教师:为了论证这个中心,作者举了几个例子?
学生:作者举了四个例子,分别是发明了水桶、铺设管道、发明水泵和水车、掏空树干做成船。
教师:作者举这几个例子有何意义?
学生:说明懒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懒汉激励发明”
教师:在文章中是怎样具体叙述的?
学生:“发明了水桶”是这样叙述的我们的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想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边才行。于是他们发明了最初的水桶,用水桶可以把足够一天饮用的水一次提回家去。
教师:由于他们想偷懒,想把一天饮用的水一次提回家去,所以发明了水桶,。但是如果他们懒得连提水桶也不愿意时,他们会怎样呢?
学生:他们会修建管道,水可以顺着管道从溪边一直流进他们的屋子里。
教师:但是当遇到翻山越岭时,他们又想出了什么办法?
学生:他们便发明了发明水泵和水车。
教师:那么船又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呢?
学生:当我们的某个祖先想到湖对岸去,又不愿意沿着湖边绕过去,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是把一段树干掏空以后做成的。
教师:这段又是举了一个什么例子?
(板书 举社会发展中的例子(正面))
教师:第一层以社会普遍现象作论据进行论证,这三个例子可以交换顺序吗?
学生:不可以 ,因为他们是按照由家务劳动到职业劳动再到社会发展的顺序排列的,是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由此说服力慢慢递增。
教师:第一层是以社会普遍现象作论据进行论证。第二层则是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这一层又举了那些事例呢?
学生:举了少年波特发明阀门(阀门发明)和 吉尔布莱思的动机研究 (动机研究)两个事例。
(板书: 举阀门发明的例子 举动机研究的例子)
教师:汉弗莱•波特发明阀门纯粹是由于他自己“偷懒”的缘故造成的。文章中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
学生:先讲一百多年前的汉弗莱•波特,被人家雇来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每当操纵杆敲下来,就把废蒸汽放出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于是在机器上装了几条铁丝和螺栓,这样,阀门就可以靠这些东西自动开关了。
教师:他这样做的本意是什么?
学生:他这样就可以脱身走掉,去玩个痛快。
教师:正是因为他的偷懒的想法、做法,不但自己可以去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立刻提高了一倍。他就这样懒洋洋地发现了经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懒惰激励了发明。
教师: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
学生:举了吉尔布莱思研究证明最优秀的工人都是懒汉(动机研究)。
教师:他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他常常把各行各业优秀工人的劳动动作拍成影片,判断一种工作最少可以用几个动作完成。他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全是懒汉。
教师:人们可以向这些人学习的东西最多。那具体到学什么呢?
学生:学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动作都不肯做。因为他知道勤快一些的工人的效率要低得多,因为他不在乎把力气花在多余的动作上。
教师:怎样理解“一个称职的领导人也同样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躬。”者句话的含义?
学生:这句话由普通人的懒惰到领导的懒惰,充分说明了懒惰中孕育智慧,懒惰激励了发明。
教师:第一部分作者列举了社会普遍现象和个别典型事例,摆出大量的事实,并以对比论证,充分证明论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教师:你还能举出“懒惰激励了发明”的其他事例吗?
比如街上那么多的高楼大厦,二、三十层甚至四、五十层的,这样高的大楼你天天"勤奋"的爬几趟吧,不累断你的腿才怪呢!于是就有"懒惰"的人发明了电梯,只要一按按钮,几十层楼一眨眼就到了,上上下下多方便呀!那些只讲"勤"的人,他们宁愿天天多爬楼梯,电梯是永远发明不出来了。
比如家用电器的遥控、电脑的中央处理器,比如汽车、火车、飞机以及机器人,你说,这不都是懒惰的智慧吗?
我们习以为常的方便碗面,不过是将加工好的面条与聚脂碗、调料、塑料叉等加在一起而已,但运用了创新思维就诞生了一个巨大的快餐市场。
不粘胶粘贴纸,带轮子和拉手的箱包,衣服上的拉链,马路上的斑马线;随身听,医用的一次性针筒等等。
还有傻瓜照相机、不粘胶贴纸、带轮子的箱包、点钞机、一次物品、快餐市场、银行卡……
教师:第一部分两层之间有何关系?
学生:第一层谈的是社会的普遍现象,第二层讲的是个别的典型事例,这两层之间是一般到特殊的关系。更好地论证了“懒惰激励了发明”这一观点。
教师:“懒惰激励了发明”主要是从行为上讲的,那有没有精神上的懒惰呢?
学生:有,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教师:文中是如何来证明这一个观点的呢?
学生:文中举了两个例子。一是举万有引力的例子,二是举数学规则的例子。(板书)
教师:“许多重要的规则和定理都是懒汉想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是对后面两个例子的概括。与后面两个例子是总分关系。
教师:文中是如何具体论述万有引力的例子的?
学生:先讲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人们准是懒汉。因为他们探究各种互不相关的现象的根源,他们讨厌这种吃苦受累的事情。他们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因而才会动脑去研究,去发现。
教师:为了减少生活里遇上的复杂的局面,将会碰到的令人精疲力尽的麻烦,这些懒汉们建立“2+2=4”的规则,这些规则建立的初衷是什么?
学生:初衷是要确定苹果从枝头落到地上究竟花了多少的时间,猫从离地一英里的汽球上掉在地上用多久的时间,想通过一定的规则来解决,因而懒汉们便建立了这样一个规则。
教师: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学生:最后一段再次冲重申懒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强调人们应该认真看待这些懒汉,因为这些懒汉身上寄托着人类的希望。
教师:本部分以具体事例论证论点:懒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小结本文
教师: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学生: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教师:本文以一系列的事实论据说明一个常为习惯思维忽视的什么道理?
学生:中心论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板书)
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我们说,事实胜于雄辩,文章从日常生活到技术改造,到科技发明,充分论证了因为懒惰,就有了改造和发明的动机,因为有了改造和发明,就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这就是典型的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中心论点的议论文。
教师:一直以来,人们对懒惰者都是持否定态度的,而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却对懒惰者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这种与常规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想,倒过来想。其实这种思维是有条件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一个人很懒惰,他懒洗脸,懒梳头,懒洗澡,懒得干一切事情,你们说这样的懒惰谈得上智慧吗?(不能。)按照通常的理解,“懒惰”是指“不爱劳动,不爱工作”,学习了全文之后,你认为课文中的“懒惰”的含义是什么?
下面请同学自由发言说一说。
(教师用书P164页)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大家对课文的理解非常透彻。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美国作家凯利的议论文《懒惰的智慧》,接受了他新奇的观点,学习了他利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论证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领略了他打破常规,逆向思考的思维方式。
杨思立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懒惰的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最苦与最乐》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下一篇:
《答谢中书书》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