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阅读:1381  
标签:作文素材
徽州文化与民国名人书信的故事
  -商文并重:徽州文书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徽州地区是历史上中国经济文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而来。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一方面由于徽商常年在外,家中大多只留妻小,需要通过一封封家书来知晓家事;另一方,徽商之间沟通商业信息是徽商经商的必需,因此,徽州文书除了浓郁的亲情之外,文书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土地买卖文书、土地租佃文书、人身买卖文书、家产分析文书、赋役册籍、商业账簿、商业合同、会社文书、教育科举文书、承继文书、私家账簿、官府册籍、诉讼文案、乡规民约、宗谱函札等多个门类,是研究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史和经济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2009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组织多位专家前往安徽休宁,从私人藏家手中征集到一批徽州文书。这批文书总数超过30,000 件,数量之大,在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安徽大学等全国同类馆藏中居第一位。此外,这批文书年代是明中期、清代至民国,尤其是归户保存,十分难得,其研究价值在全国同类收藏机构中居第一位。

  -尺牍之美:清道光年间福堃致芝山

  这是一封用四页彩色信纸写成的家书。此信采用松竹斋特制的云纹笺纸,色彩明丽,纹饰精美。松竹斋是荣宝斋的前身,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主要经营文房四宝、信封、笺纸等。松竹斋笺纸深受清代官员、文人喜爱。写信人福堃,又名沈堃,道光年间著名文人,擅长书画,著有《三十六鸳鸯词馆诗词钞》四卷。收信人芝山,即嘉庆十六年状元蒋立镛(1786-1847),字序东,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曾任翰林院修撰、国史馆纂修、翰林院学士、朝考阅卷大臣、内阁学士等要职。善书法、收藏,著有《香案集》。从信中来看,两人为姻亲关系,芝山帮助福堃的兄长谋取官职,福堃去信致谢。

-旧墨温情:

  沈钧儒致夫人、杏儿

  沈钧儒,字秉甫,号衡山。著名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七君子”之一,曾任民盟中央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22年2月,沈钧儒在上海担任了《中华新报》主笔,专写社论及专论,工作繁忙。6月应邀赴北京担任参议院秘书厅秘书长。

  就是这样一位民主人士、政治家,在写给夫人张象徵和次子沈诚(杏儿)的家书和明信片中,最常谈的却是吃菜心面、临睡打拳、在报社值班、为沈诚留学筹款、处理上海的房子等家庭事务,笔意轻松,饶有趣味,使人看到沈先生不为世人瞩目的另一面:在信中,他是体贴的丈夫,也是仁慈的父亲。

  -流年碎影:陈衡哲致三姊

  照片中的女子名叫陈衡哲,旁边是她的丈夫任鸿隽。

  陈衡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作家。她1914年考取清华学堂首批留美女生,赴美国瓦莎大学专修西洋史,兼修西洋文学。1920年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毕业。同年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代表作品《西洋史》、《文艺复兴小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

  这三封家书都是陈衡哲写给丈夫的三姐任心一的,任心一自幼聪慧,善诗词,居住在重庆,终身未嫁。陈衡哲信中既有对时局和自己工作的交代,亦有对下一代生活和学习的关心。可以看出,陈衡哲作为一个事业上成绩斐然的知识女性,在家里也是一位贤妻良母。

  -亲历国难:符梅轩致符镇宝

  这封家书是用毛笔小楷写在一块白色丝绸上的,多达3500字,历经60余年岁月磨洗,文字依然清晰可辨。写信人符梅轩(1910-1956),江苏宜兴丁蜀镇双桥村人,没上过正规学校,靠自学成才。生前坚持每天写日记,从不中断。少年时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孝女。为了能治好母亲多年的病,竟 “割肉救母”,用刀将自己左臂膀上的一块肉割下,要煮给母亲吃。收信人符镇宝,即阿甲(1907-1994),当代著名戏曲理论家、导演、编剧。原名符律衡,自幼多才多艺,人称“十龄童”。1938年春到延安,主演京剧《打渔杀家》、《逼上梁山》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京剧院总导演、副院长。1964年主编导现代京剧《红灯记》,公演后获得巨大成功。“文革”中受迫害。

  符梅轩写此信时全家正在上海生活,哥哥阿甲在延安。信中向哥哥倾诉了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百姓逃难的悲惨景象,沦陷期间上海难民遍地、物价高涨的现实,以及家里生活的艰难。符梅轩于1956年去世后,这封家书由其子陈天仁先生珍藏。2009年7月,已定居海外的陈天仁先生将此封珍贵家书寄回了祖国,参加此展。

  -青春留痕:张焕光、陈素秋互通情书

  这是两位耄耋老人保留下来的爱情见证,其数量之大、时间之长、内容之完整,令人惊叹。两个人从初中阶段开始通信,从十三四岁懵懵懂懂的少年,到风华正茂、青春四溢的青年,你来我往,书信传情,历经12年爱情长跑终成眷属;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互敬互爱,相敬如宾,携手一起慢慢变老,娟秀的文字见证了一段爱情佳话。目前,年逾八旬的张焕光、陈素秋老人正在北京安享晚年。

  陈素秋、张焕光情书摘选——

  致秋:

  亲爱的秋儿:你的信快来吧!我已等待了一个礼拜了,就是因为我终日想着你的信,致使我这封也忘却了发,我检出我发信的日期来时,知道相隔又是五天了,那么这一封你也要等五天才可收到,孩子,是邮差们把我们信遗失了?(1946.9.4)

  秋儿:早安!愿爱神保佑你平安健康!在山村里的人是无限的祝福在海陲生活的燕子,我俩是需要有而且是急切需要健康的。第二次见是在穗市,不单身体的健康,再见的一切都要求健康。(1947.11.17)

  你听到么?梅县、肇庆、工专被红色笼罩着, 这里听到是红色了是不是?那好了,让家乡也带上浓厚的红色去,这是年轻的我们的一种希望……(1947.11.18)

  致光:

  雨是这么多,在故乡我爱雨,在这异域,我是害怕触动的太厉害,我厌了这多雨的时日,不是吗?楼阁的人用一样的耳朵,不同感情,闻着这异乡的雨滴,百感交集……(1946.8.16)


展开全文阅读
  应该是很多话给你,但是执起笔来,我又变得很哑口一样,主要的原因当然是由于久不接你的信,情绪上相当黯然,所以只有等待信早日来,以慰别了已半月的心灵……(1947.9.17)

  -特殊岁月:严冬石致严明

  在“文化大革命”那特殊时期,许多事物都带着浓重的“文革”气息,是特殊时期的一批特殊产物。

  这是严冬石在当兵前后写给哥哥严明的一组家书,所用信纸、信封“文革”气息浓郁。有一封信在称谓和正文之前,甚至写上了“准备打仗” 四个字,可见当时的备战气氛是多么浓厚!信中除了表达兄弟之情外,内容包括诸如支左、忠字舞、忠字歌、革委会、阶级斗争、武斗、人民内部矛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布票、军用布票、世界大战、准备打仗、备战、民兵连、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两忆三查、忆苦饭、市场供应、塑料鞋、海魂衫等那个时代的热词,保留了 “文革”时期一些生动的史料。

  -舐犊情深:爸爸画给女儿的信

  历史不仅是名人挥洒的,更是普通民众写就的。在民间家书中,我发现了一封写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画信”。与其称其为“写”,不如称为“画”更贴切。这是爸爸庄严在上海出差的三个月间,用数字、图画和谐音写给女儿小羽的家书。父亲对女儿的爱,融入了一笔一画之中。译文如下:

  女儿你好:

  爸爸1991年3月20日晚上6:55,接到妈妈在抚顺石油学院来的电话,知道你在家听话,晚上8:30就上床睡觉,不看电视。爸爸真想亲你,你在幼儿园里,吃饭要好,中午要好好睡午觉。爸爸早上6:00就起床,起床后要去跑步还打太极拳。爸爸盼你们来上海,全家人一起旅游多好玩。上海这几天的温度是19℃,没有下雨,爸爸想你们快来。

  爸爸1991年3月20日9:05

- 手足情深:顾氏七姐弟妹连环家书

  顾静专、白铠、顾江、顾蕴玉、顾锐锋、顾履德、顾维仁、白铃,同胞兄弟姐妹八人,其中七位是中共党员,他们数十年来保持着"兄弟加同志"的情谊。到21世纪初,健在的七个兄弟姐妹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其中有五位离休干部,分别居住在上海、南京、北京、福州、莆田等城市。为了加强交流,他们约定,经常手写家信在兄弟姐妹之间传递,最后由居住在北京的顾江整理保存。从2001年4月到2009年8月,他们的"家讯"转了27轮,合计 195封信。这些信件的主要内容包括:每个人和各自家庭的信息、动态;老年保健养生、体育锻炼、防病治病、促进身心健康的知识和经验;做好子女孙辈教育工作、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想法;处理好家庭内部矛盾,构建和谐家庭的体会;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丰富老年生活的做法;对当前形势、国内外大事和热点问题的看法等。经过几年不间断的运转,"家讯"给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带来了无比的温暖和活力,既可以互相勉励帮助,又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浓浓亲情的回味,成为鼓舞家庭成员不断前进的一股重要的精神力量。

  - 两岸家书:刘振海致刘国强

  海峡两岸,一衣带水,却曾阻断了万千亲情。如今两岸关系日趋缓和,通信甚至相见,都不再成为当年难以想象的难题。如今看到往来旧信,我却仍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波动。

  身在台湾的刘振海,就曾经历了这种亲人离散。图中所见为刘振海写给大陆亲人的家书。刘振海在大陆原有婚配,但新婚不久他就回部队服役了,后因匆忙去台而与妻子天各一方。因期盼与发妻团聚,直到五十多岁他都独自生活,日夜盼着两岸有一天能够和解,有朝一日能与远在大陆的妻子团聚。后因返乡无望,年近花甲,才又结婚。这是两岸获准通信后刘振海写给侄子刘国强的一封家书,充满了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怀念和亲人的牵挂,动人的文字非有切身感受不可能写出。现摘录片段,以纪念这段刻骨的思念:

  国强贤侄: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寄来的信早就收到了,迟迟没有给你回信的原因是:在美国的友人迁移新址,现在台湾开放探亲通信,所以迟到今天才能给你写信……记得最后一次见到你父母及大姐哥哥们是在一九四六年春天的老家,而后天涯海角,失去联系。虽然分割这么多年,但永远割不断亲情,永不会忘记生我养我的地方,故乡的泥土芳香,故乡的水甜美,走遍全球只有故乡最美好。"客游虽云好,不如计归程",总有一天我会带着全家回去祭拜刘氏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并和子侄辈一叙别情……

  - 海外飞鸿:杨仁汉致杨杰昌

  除了隔海相望的台湾同胞,祖国亲人们日夜想念的,还有更多的海外侨胞。他们通过几辈人的打拼,在海外创建事业,繁衍华夏子孙。但是无论他们生活境况变得多好,不能割舍的,还是祖国和亲人。

  此处展示的是马来西亚华侨杨仁汉写给在国内学习和工作的长子杨杰昌的部分家书,时间跨度长达40年,信纸、信封齐全,且具有连续性,弥足珍贵。从中可以看出一位饱经风霜老华侨一生的坎坷经历和侨眷几十年的生活场景,从作者在信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反映出海外炎黄子孙对祖国兴衰成败的强烈关注。比如1958年5月16日的信对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1976年7月30日的信从一位海外华人的视角对刚刚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做了详细的记述,字字动情,句句揪心。

  杨仁汉(1917-1996),又名杨逢深,广东潮安人,1947年到马来西亚,在商店做店员。1950年返回家乡,月余即重渡南洋,在吉隆坡郑绵春信局当文书。他每月都寄批信回家。潮汕地区把华侨从海外寄回来的附有钱款的信件叫"批",有专门的邮差到乡下送发。批上附有小信封信纸,叫"回批",收件人当即写了回批交邮差带回。

  -友情难忘:谢冰莹致谭珊英

  人大博物馆家书展厅中,不乏一些作家的书信。这些作家信札文笔十分出众。在这些信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他们往往以四两拨千斤的姿态,用简单却真挚的话语,体现出文人心中最细腻的情感。谢冰莹写给谭珊英的信就是这样的感觉。

  谢冰莹是当代著名女作家、中国第一批女兵,湖南新化人。她曾参加北伐,著有《从军日记》。她于1931年及1935年两渡扶桑,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研究院。抗战爆发后组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参加战地工作,写下《抗战日记》。曾任北平女师大、华北文学院教授。1948年赴台,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授。1971年移居旧金山。谢冰莹的代表作《女兵自传》,被译成英、日等10多种文字。谭珊英是谢冰莹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读书时的同学,毕业前一起投笔从戎,于1926年冬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同班同宿舍的好姐妹,互称“兄弟”。分别60年后,两人才又恢复了书信联系。谢冰莹称谭珊英为“六妹”,自称“三哥”,充满同窗之谊、手足之情。
标签:作文素材 徽州文化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古诗句的排列方法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下一篇:让我心存感激的人(学生作文范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