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反思
阅读:646  
标签:教学反思
《马说》的鸣之字应怎样理解才正确(网友来稿)
梁永坚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课文《马说》中有这么几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那么,对第三句中的“鸣之”两字应怎样理解才正确呢?

      大家对第三句中的“鸣之” 两字历来是这样解释的:鸣,嘶鸣;之,助词,用来凑足音节,没有实在的意义;“鸣之”则被译为“千里马嘶鸣”。笔者认为,这样理解“鸣之”的意思是值得商榷的。

      其实,“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彼此的语法结构是基本一致的:

      1、它们的主语是“策马者”、“食马者”或“相马者”,只不过省略了而已。

      2、“鸣之”与“策之”、“食之”一样,都是动宾结构。“策”和“食”都是

      带宾语的及物动词。“鸣”字本来是不及物动词,但为了跟前面两句构成排比关系,也变成含有使动用法的动词,即活用为带宾语的及物动词了,意思是“使……嘶鸣”。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这样解释“使动用法”:主语所代表的人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也就能带宾语了。“鸣之”的“鸣”就含有这种用法。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室编)也解释说:鸣,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鸣之”的“鸣”就是“使发出声音”的意思。

      “鸣”字做使动用法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柳宗元《小石潭记》)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3、“策之”、“食之”的“之”是代词,做宾语,“鸣之”的“之”也是代词,同样做宾语,这三个“之”字的意思都是“它,指千里马”。

      所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可以翻译为“驱策它却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竭尽才能,使它嘶鸣却不通晓它的意思”。这样理解,三句的文气就连贯了,语流就通畅了。

      如果把“鸣之”的“鸣”理解为“嘶鸣”,把“鸣之”的“之”理解为“助词,用来凑足音节,没有实在的意义”,那么“鸣”的主语就是“千里马”而不是“策马者”、“食马者”或“相马者”了,“鸣”也就失去了宾语。主语一变,宾语一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在文气上就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脱节了。

      对“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鸣之”这个词语含义的错误理解恐怕已经流传了千百年,我们必须在新版的语文书中对这个错误的理解作出纠正,不能继续迷信盲从,以讹传讹了。
标签:教学反思 马说》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怎样描写文艺表演(网友来稿)
下一篇:本站“班主任工作”频道上线,集成各类班主任资料,欢迎朋友们访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