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73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北师大七年级教学设计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堂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第一堂课
老舍
设计者:会宁县会师中学 张德明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析小说中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人物形象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品中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
2、探讨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课后完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卢沟桥事变视频导入(时代背景)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中国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 “文革”开始时因受迫害而死。
三、关于《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包括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北京城。故事描写的是小羊圈胡同的十几户居民的生活。身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爷是一个倔强、正直,令人尊重的长者。儿子祁天佑是一个正派的生意人,结果反被日本人逼得投河自尽。长孙祁瑞宣,是一位中学英文教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不为日寇做事,同贤妻韵梅维持一家老小生计。次孙祁瑞丰当了汉奸。三孙祁瑞全出城当了八路军。祁老太爷的曾孙小妞妞在日本投降前夕被活活饿死。小羊圈胡同的其他人或抗争、或被出卖,弄得家破人亡;或苟且偷生,认贼做父;有人被屠杀,有人被逼疯……这条胡同发生的一切,成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缩影。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管辖 (xiá) 颤动(chàn) 咳嗽 (sǒu ) 堵塞(sè) 安慰(wēi) 门坎(kǎn)
五、精读课文,交流探讨
1、文题理解:指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瑞宣老师上的第一堂课。
2、整体感知: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表现了他仇恨敌人,却无法反抗的痛苦。
3、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描写了日军入侵后瑞宣老师上课前的反常表现。
第二部分(2—6):描写了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和人物情绪,表现了人物的痛苦与无奈。
4、学习第一部分。思考:
(1)、平时的瑞宣表现怎样?今天表现如何?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想要表现什么?
(明确:平时的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而今天却相反,他“怕”铃声。作者用对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最后一句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是一个细节描写,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地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5、学习第二部分,讨论:
(1)、第2段着重刻画祁瑞宣老师上课前的行动和外貌,作用是什么?(表现异常的气氛和情绪,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2)、怎样理解“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表明瑞宣此时的茫然与无奈,头脑一片空白,在这重大的变故面前不知所措。)
(3)、3、4、5段写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心理描写写老师上课时复杂的情绪,学生悲痛的场面。)
(4)、怎样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民族的春花”指的是青年学生,“变成了木头”说明他们突遭变故的迷茫、无助。)
(5)、如何理解“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
六、写作借鉴。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来展示人物感情。
2、语言简洁,富于表现力。如文中对课堂气氛的描写只用了短短两句话,写出了肃静、庄严的气氛。
七、比较与探究。
把本文与《最后一课》作比较,说说你对下列问题的想法。
1、祁瑞宣老师显得很紧张,请找出表现他紧张的细节。而哈墨尔先生看来很从容。为什么两者的表现截然相反?
(“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脚好像踩 在 棉 花 上,似 乎 不 晓 得 往 哪 里 走,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一点辣味堵塞住他的嗓子,挤出两句话来,绊了一跤等等”。祁瑞宣被亡国的痛苦折磨的无法自控,觉得自己愧对祖国,在深深自责,也耻于安慰学生。哈墨尔先生很从容是因为他怀着最祖国的热爱,做了自己认为该做的一切,他坚信“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2、哈墨尔讲了很多话,很动人。祁老师的话很少,为什么作品也很动人?
《第一堂课》的动人之处主要在于心理和行为描写,以主人公的内心感受来吸引读者,感觉动人,因为他具有非同寻常的痛苦,作为一个小人物面对国土沦丧而又无所作为的耻辱痛苦。
3、“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第一堂课》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表现这种“说不出”。而哈墨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面色惨白,话说不下去。这是不是和祁瑞宣老师的“说不出”一样。
相同点:源于爱国情感,国土沦丧,民族遭受耻辱而产生的痛苦心情。
不同点:祁瑞宣的痛苦是因国土沦丧而自己身为沦陷区的小人物无所作为而产生的耻辱,这种耻辱无法用语言表达。而哈墨尔先生是悲愤和哀痛至极的痛苦。
展开全文阅读
4、这两课都强调课堂气氛的“静”。“静”的原因一样吗?
一样。庄严,小说中人们的爱国情感是庄严的。人们所处的时刻是庄严地。
[板书设计]
上课前:害怕铃声
第一堂课 课堂上:沉默、严肃 亡国奴的苦痛——爱国主义情怀
走出课堂:逃离
张德明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北师大七年级教学设计
北师版七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背影教学案例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
英雄不论成败皇帝不论长相:朱元璋是个丑八怪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