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456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史记选读》教学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
 《史记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  

  2.掌握本单元的文言知识  

  3.诵读课文,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特征  

  4.品味《史记》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教学建议  

单元教学建议  

  l.重视诵读,个别篇段要求背诵。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2.摘录每课的文言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完整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4.单元结束后,要从知识、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方面作小结,以便从整体上理解《史记》。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概述  

  本单元学习的四篇文言文,一篇节选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三篇节选自《史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继续巩固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史记》深刻伟大的思想意义,进而品味《史记》的语言特点。  

1.文言知识  

  《史记》是典范的文言语言。学习中,要让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梳理每课的文言知识,准确识记和理解这些知识,并结合他们高一高二学过的文言篇目中涉及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分类,以便为更好地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文言知识框架如下:  

2.伟大的思想意义  

  学习这四篇课文,要让学生汲取文中光芒四射的思想意义。《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闪耀着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和价值观。屈原的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人生态度以及信陵君机智勇敢、仁而下士的精神和品行,都是我们今天宝贵的精神财富。  

3.《史记》的语言风格  

  《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浓厚的爱憎感情融于平实朴素的叙述描写中,每部作品都像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它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另外,《史记》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关于《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中的“士”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士”的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就是所谓四君子,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    学习本文时,要注意“士”的形象。本文的“士”好像与当时的“士”有所不同,他们没寄食于豪门贵族,却能为“知己者死”,他们忠于信陵君,为了信陵君不惜自己的生命。这是“土”的普遍精神——土为知已者死。侯嬴与朱亥各有特点:前者可谓老谋深算,对形势了如指掌,对主人竭尽忠诚;后者是一典型的武士形象。]  

关于《报任安书(节选)》的教学建议  

  在指导学生学习《报任安书(节选)》时,要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文言实词的意义,大概了解全文的意思。文言实词需注意语境义,注意归纳实词的义项。要掌握文言词语,可通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来解决。如通假字,剔一剃、摩一磨、底一抵、失一佚、责一债、枪一抢、以一已、罔一网;一词多义现象,“相”、“畜”、“极”、“就”、“渐”、“用”“见”“顾”“究”“会”“之”“殆”;古今异义词,“勤勤恳恳”“戏弄”“树立”“网罗”“下流”、“妻子”、“夫人”、“粪土”、“恨”、“谤”。另外,词类活用现象也应注意,如“流俗之轻也”“其次不辱身”。  

  第二步,研讨句子。研讨句子有两层含义,一是翻译文中句子,二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时要注意上下文的关系,也要顾及古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本文主要是被动句,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重为乡党所笑”、“至激于义理者不然”等;省略句,如,“藏之(子)名山”、“(仆)见狱吏则头抱地”等;判断句,如“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李斯,相也”等。句子在具体的语境中有特殊的含义,要认真辨析。如“假令仆伏法受珠,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表面上是说自己身份低微,实质上抒发自己的愤怒,并隐含自己之所以没有自决并不是顾惜自己低贱的生命。  

  第三步,分析文章的结构。节选部分一共6段,第1段除一般的信件格式外,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2、3段是叙述自己没有自杀的理由;第4段是引述古代圣贤于困厄中皆有所作为;第5段叙述自己隐忍苟活是为了完成不朽的著作;第6段重述自己遭此惨祸的痛苦之情,并回应上文点明自己不能“推贤进士”。  

  第四步,整体分析、评价。通过以上几步,头脑中就形成了一个总体印象,这样就应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深入细致的分析,此时要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做到客观、中肯,不可过分苛求古人也不可生硬拔高。  

《史记(节选)》的教学建议  

  这三篇课文都选自《史记》的“列传”部分。学习这三篇课文的目的要求是:(1)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了解各篇传中主人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2)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观点和选材原则;(3)了解《史记》“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的特点;(4)背诵篇中某些名段。  


展开全文阅读
  我国历史悠久,史籍浩繁,能读史,才能了解祖国的昨天,这是我们文化涵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面的四条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学会读史。紧紧把握这条“纲”就能学好这几篇课文。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还要讲究学习方法。  

  一要注意人物的言行。史传时写“言”,有的人物一出场就答问,如蔺相如;有的引述主人公的文章,如《屈原列传》先间接引述主人公的代表作《离骚》,最后直接引《怀沙》全文。这是司马迁开创的体例。史传  中记“行”,有单记行的,如信陵君区己驾车去迎侯生,句句都是记行;也有以记行为主而夹有记言成分的如蔺相如至秦廷,先献壁而后借“璧有瑕”取璧,再提出“斋戒五日”,再派人持壁归赵。人物对话都依附于人物的行动。  

  二要观全局,注意事件发展的脉络。读史传要通观全局,一是指传记的全文。如读《屈原列传》,应看到屈原一生是在楚国势力日衰而外交上举棋不定的时代中度过的,他所效力的两位君主都是昏君,屈原的悲剧是政治悲剧。二是指时代的全貌。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要了解赵国势力虽弱,但犹胜于燕,秦的战略进攻重点是楚,仅以余力对付赵。这样就会明白秦王何以不杀蔺相如,何以不敢在渑池会上动武。  

  三要注意有关的历史常识。如: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古代的荐人制度;古代一般以右为尊,但待客时以左为尊。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的教学建议  

  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时,要让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本文是史传。学习史传文章首先要整体把握知人明事。初步感知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例叙述战国时代赵国的武将廉颇和文臣蔺相如的事迹。  

  然后重点学习文中的字、词、句。作为一篇典范的史传文章,本文的文言知识较多,学习中应利用注释及工具书,解决生字的读音,新词的词义,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接着学习、欣赏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本文选取三个典型的事例,在矛盾中突出刻画人物的性格。人物语言独具个性,学习时,要通过反复诵读,细心体味文章在适用语言方面的特点。如“相如特其璧睨柱,欲以击柱”,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用“怒发上冲冠”形容蔺相如的愤怒,则生动逼真,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文章的精彩段落要力求背下来。  

  最后要对文章中的文言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  

三、探究活动   

研究性学习  

一、了解史传主人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作史传的目的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而这些经验教训又是从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看出来的。  

  战国中期的赵国,在惠文王当政的时期,尽管其势弱于秦,但军事力量仍足以称雄于北方,廉颇伐齐大胜即是有力的证明。惠文王知人善任,他不嫌蔺相如出身低微,听了他的对答后,立即任命他为国使;与秦王会渑池,是一场严肃的外交斗争,他又以蔺相如为自己的副手,再次战胜了秦以诈力谋夺赵地的意图。不仅如此,赵国大臣也能保持团结,从传文中可以看出,廉颇也是有深谋远虑的,所以在惠文王临别时提出了“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的建议。他又在边境上“盛设兵以待秦”,使秦不敢轻举妄动。因此,赵在渑池会上所取得的胜利,不能说与他的防护无关。渑池会后,蔺相如被越级提升使他感到不快,但听到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那番话后立即醒悟过来,并负荆请罪,这种知错必改的行为是光明磊落的。  

  紧接着课文,还有一段文字:“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阀与下。”  

  这就充分证明了赵惠文王知人善任,廉颇、蔺相如紧密团结,对赵国的振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廉颇蔺相如列传》前半部分叙史中所包含的主要历史经验。  

  《屈原列传》则是通过叙述主人公政治悲剧的发展过程,从反面总结了历史的教训。传中先叙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谗言而疏远屈原,说明“王听之不聪”;次写怀王贪秦地而受张仪之骗,张仪复至楚,怀王又听郑袖劝告,不杀张仪,屈原谏怀王,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再次写怀王将入秦,屈原谏怀王勿行,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怀王竟行。结果为秦扣留,客死于秦。由此可见,屈原政治悲剧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楚国国运日衰的过程。这个历史教训是由作者总结的。司马还写道:“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信陵君礼贤下土,所养士人多杰出之士。他礼诸侯嬴,亲为之执辔,信用屠夫未亥,关键时候得请人之力,生动地表现了魏公子的真诚待士,以及主客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现了他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是司马迁对传主感情最深厚是真挚的篇章之一。信陵君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是一个理想化了的人物,因此,在传中司马迁既洋溢着对他的崇敬之情,又充满了同情和惋惜之心。  

二、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观点和选材原则    

  为历史人物作传除了要尊重史实,再现人物的真实面貌以外,史家总会把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影响到他对史料的选择和安排上,也就是通常说的观点支配材料,材料用于表现观点。读史要注意把握这两者间的辩证关系。  

  史家的观点通常在传后评语中表达出来。《史记》中,司马迁的评语都冠以“太史公曰”四个字。  

  1.《廉颇蔺相如列传》后的评语: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领,名重太(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读这篇课文,感到作者写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件事,用墨如泼,不放过任何一个重要的细节,而且写得十分动情,就像他亲眼见到了当时的场面一样。读了评语,我们明白了司马迁对这位智勇兼备的历史人物敬佩到了极点。  

  2.《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评语:  

  “吾过大梁(即魏都)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读《信陵君窃符救赵》,会觉得写侯嬴的笔墨多。自然,侯生的窃符之计不仅推迟了秦灭六国的时间,也提高了信陵君的声望,应该歌颂。但仔细读会发现,写侯生就是写信陵君,如果不是信陵君那样厚待侯生,侯生能为献此计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吗?从此传的“太史公曰”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信陵君是推崇备至的。  3.《屈原列传》的评语: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力图再现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因而叙事成分不多,而议论和引述不少。这是因为作者的政治遭遇与屈原有相似之处,写屈原就好像是在写自己,他压抑不住自己内心深处的悲愤。传后的“太史公曰”中“悲其志”“想见其为人”就是情感的流露。为了突出屈原之志和他的为人,司马迁还多次引用屈原的作品,表明作者对屈原真是推崇极了。  

三、了解《史记》叙事的特点  

  1.《史记》叙事善于把握事情的内在联系。如叙廉蔺交欢一事,一开始就点明廉颇因功拜为上卿时,蔺相如为宦者令缪贤舍人,地位极悬殊;其后蔺相如两次被越级提升,而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自矜功伐,欲辱相如,由此产生矛盾,是顺乎情理的事。最后这个矛盾以交欢的方式解决,也合乎情理,因为蔺相如的智勇兼备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这两件大事上已经表现得很充分,而廉颇在送别赵王、谈及立太子一事上也表现了公忠体国的精神,因此,蔺相如“以退为进”的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史记》写人物语言十分传神。如信陵君辞决侯生时,侯生只是说“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符合他的清高特点;待到信陵君复引车还,他才说出自己的计谋,这番话虽然只是就信陵君欲赴秦军一事说的,却颇有论天下事若指掌的风度,句句说到点子上。  

  3.  《史记》的语言接近口语,但又不等于口语,它是经过提炼的,所以保持了典雅的风格。 

张德明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史记选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班主任经验交流心得体会(八年级)
下一篇:《登高》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