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67  
标签:教学论文
激发学习兴趣,担当历史使命,共铸中国梦想
               激发学习兴趣,担当历史使命,共铸中国梦想

                          沙市一中 邓金平           

         一、历史与现状

现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普遍感到孩子是越来越不愿意或者说是不爱好学习,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觉得是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难题。

《论语》开篇谈的就是学习能给人带来无穷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但学习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无穷快乐的,当时似乎就不多见。孔子就曾感叹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未有丘之好学者也。”看到宰予大白天还在贪睡,气得胡子直发抖,也顾不得维护学生的尊严,将其定性为“朽木不可雕也”。同是大教育家的荀子也专门写过《劝学》一文。可以肯定,如果荀子的学生都像韩非、李斯一样好学勤问,那么他也就没有必要如此煞费苦心,为学习大作广告宣传了。这些前圣先贤对学生不爱学习尚且头痛,如今的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厌学几乎是束手无策,大约也是可以理解和原谅了吧。

但是对物质世界和精神领域的充满好奇和不倦探索,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之一,因而爱好读书的种子也并未受到宰予这样一些不好的榜样的太多影响而终究能够传承至今而不断绝,先贤的担心似乎也是多虑了。而且在古代,读书毕竟是一件高雅的事,不是一般贫苦家庭能够奢望得到的,故而简椟笔墨之类,尤其受到底层百姓的顶礼膜拜,并逐渐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崇尚读书的社会风气。更何况在孔子之时,已能够“学而优则仕”,进入科举时代之后,虽然天意喜怒无常,以致王朝更替不断,但不参加科举就不得当公务员的基本国策却是坚持几百年不改变的。故而“四书五经”“子曰书云”之类虽然单一枯燥,但孜孜不倦、皓首穷经的动人故事还是不胜枚举,而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这样一些极端好学的例子也自然被人们津津乐道,用来作为激励后学的好榜样。鸦片战争之后,国人碰了一连串的钉子,但国人的读书热情反而因此有了一个新的高涨,求学的目的更提升到救亡图强的高度。于是学子们既有回归传统,重读古书,以求法古鉴今,更有不辞万里,远渡重洋,以期“师夷长技”。经过几代赤诚学子、热血青年的努力奋斗,中国人民是终于在世界东方又一次站起来了。或许也是为了“多难兴邦”之故,在上世纪颠倒混乱的七十年代,学生以上交白卷为自豪,彻底革命为骄傲,纷纷“焚书坑儒”,革除老师的命,革文化的命。当然也并非什么书都不读,“红宝书”“老三篇”就是当时的必读书目,学习热情竟然达到举国为之疯狂的地步,可是疯狂之后是死寂,是文化的沙漠、文明的消亡。同样是物极则反,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才短短三十年时间,千万学子被长久压抑的学习热情和无穷的创造力又一次被激发和释放出来,中华民族也因此而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迅猛发展,令世界为之惊叹,也再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无比顽强与无穷智慧的民族。可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新的现向却不能不让人担忧,“读书无用”的颓废之气弥漫于整个社会,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学习已基本失去兴趣和动力。现在莫说积极主动地“自学”“乐学”,就是荀子再世,苦心劝导“学不可以已”,孔子穿越,痛心疾首于“粪土之墙不可圬”,他们也同样是茫然视之,漠然置之,无动于衷了。

二、前提与方法

正因如此,“高考改革”“救救孩子”的呼声近些年是一浪高过一浪,而千呼万唤的教育改革也在迫在眉睫的现实危机之下,终于大张旗鼓地进入了具体操作的阶段。

教育改革之所以姗姗来迟,可能也是因为改革是一个有着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浩大复杂的工程。但是再怎么复杂,也离不开受教育的对象——学生这个核心,而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充满生机,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政策的制定者能够做到有勇气,有辨别,不自私,一切以学生为本,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潜能,那我们的教育必然会取得走在世界前列,获得巨大成功。如果学生还只是一个个被威逼下的、被填鸭式的学习的无生命的木偶,只是为工厂输送的一台台有呼吸的机器,改革的新方案即使拿出了千万条,改革的意义纵然被吹嘘得天花乱坠,也不过是毫无意义的花架子和自娱自乐的小把戏而已。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学生本应是与生俱来的学习的兴趣,保持持久学习、终身学习的动力呢?结合上文对中国学子几千年的求学历史的回顾与对中国教育及社会现状的观察,应该说已基本找到所需要的答案,概括来说就是三个方面:呵护对文化知识的新奇感,重建对社会公正的信任感,唤醒对历史时代的使命感。

(一)呵护对文化知识的新奇感

孩子自降临第一天起,就开始运用他一切可能的方式急切地感知和好奇地探寻这个美丽而神奇的新世界。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是未来的发明家、音乐家、美术家、企业家……对于这个可爱的新生命,父母和学校也是运用一切自以为好的方式和可以动用的手段来教育他们,但是让父母无比失望和令学校十分尴尬的却是,本应对知识充满好奇的孩子却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本应该对未来充满梦想的学生却已对现实为生了绝望。

为什么会出现愿望和结果截然相反的状况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摧毁了孩子对知识天然具备的好奇心。在家庭里面,父母为了孩子的安全,限制、吓唬孩子,不准碰这不准触那,孩子于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也就逐渐消减,甚至会对新事物产生恐惧躲避的心理。另一方面则是毫不顾及孩子感受,给孩子报这个兴趣班那个奥数课,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完成后又给孩子安排这资料那试卷。幼小的孩子再怎么对音乐感兴趣,对绘画很好奇,对数学超喜爱,在这样的狂轰滥炸和高压逼迫之下,也只会心生反感和厌倦。至于学校方面,古代起初还有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的学习,后来则退化到单纯的“四书五经”的记诵;而如今虽有数理化生之类的丰富,可是题目之难连作家教授都做不出来。好不容易盼来一节实验课,却只让大家背诵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至于仅有的一些生趣的体音美,也不是被占用就是被取消,就算有保留,那也只是艺体生的专项,早就和数理化一样变成了上大学的“敲门砖”,而非一般学生的兴趣和娱乐了。当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校还是有法宝的,那就是频繁的考试,月月考、周周考甚至天天考,只恨不能节节考了。至于效果如何,你只要到教室里看看学生那满是疲倦的眼神,失去光泽的面容,挺不起的腰身,也就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


展开全文阅读
拯救孩子对知识的新奇感,已成为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对家庭来说,父母要做的是尊重、引导孩子的兴趣,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娱乐的空间和时间。父母一定要认清的是,分数只是关系孩子未来的一个因素,有时甚至是一个十分次要的因素。近日流传网上流传一则国防大学政委、上将刘亚洲讲的一个故事,说有个国家领导人在一次会议上拿出两份清朝的名单,它们是收藏在国家图书馆的。第一个名单上的人是傅以渐、王式丹、林召堂、刘子壮、陈沅……第二个名单上的人是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袁世凯……第一份名单上的人都是清朝的状元,可是如今一个个湮没无闻,我们一个都不认识;第二份名单上的人都是清朝的落第秀才,如今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几乎家喻户晓。如此鲜明对比,我们作为父母至少也应该明白一点,即考试成绩绝不是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因素。而且据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各省的1000多名状元,没有一个成为各领域的领军人才!这些并非个别的例子,并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无用,但绝对能证明考试分数的不足凭。所以父母所能给孩子的积极而长远的影响,只是健康的体魄、端正的品质、良好的习惯,广泛的兴趣,至于考试分数的多少,那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就不必介入太多,更不可越俎代庖了。

既然家长如此信任地把孩子的学习交给了学校,那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是不是就逼迫学生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高考而打转呢?其实学校的任务还是呵护孩子对知识的新奇感,在于培养能够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创造性人才。所以教学要紧跟中国飞跃发展的步伐,紧随世界文明潮流的方向;在科目的设置上要尽可能的广泛;知识的编排上要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加入兴趣小组或创建社团。当孩子在学校对学习充满热情,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善于合作,热心公益,那么对分数、对高考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二)重建对社会公正的信任感

毋庸讳言,由于分配不公的现象严重,社会许多优质资源被“官二代”“富二代”所侵占,有真才实学的学生半生攻读,却仍然找不到出路而绝望、而走极端的报道已不再罕见,甚至已难以吸引读者关注的眼球,刺激世人麻木的神经了。当年发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豪迈宣言的天之骄子们,如今却变成了流浪于繁华都市中的惶惶“鼠辈”,蜗居斗室的气短“房奴”, 这本已极大挫伤广大学子的学习热情。而“我爸是李刚”的职场法则更是一次又一次的击碎了纯真学子们对人生所怀揣的最后梦想。

“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这条风行一时的横幅,至今也有老师将其挂在教室后墙作为高三学子的励志标语。有评论说这个口号格外给力、安心,但我想学子感受更多的是泄气、伤心吧。还有北大学生卖猪肉,法学博士烤烧饼,有媒体对此类新闻不是对人才浪费的深层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和反思,而是大加赞赏叫好,这让勤奋苦读的学子们情何以堪呢?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让我们记住,公正的原则必须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当社会底层的寒门学子通过学习以改变命运、跻身上层,几成天方夜谭,白日做梦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还会相信知识的作用、读书的意义?如今有不少学生放弃高考,辍学打工,不就是对知识价值的怀疑,对学校教育的失望的过激反应吗?当拼能力不如拼干爹,做好人未必有好报,老实仍然还是无用的别名的时候,你就能够理解要学生继续保持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在课堂上还有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盯着你,这是一件多么奢望的事情!

“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清•何启)没有这个基石,再高大华美的大厦必然是摇摇欲坠,并终将倾覆。青年学子是未来大厦的建造者,当他们把国家大厦建筑在所崇信的欺骗、暴力、金钱的基础上的时候,你还相信这个大厦不会是一个豆腐渣工程,大厦倾覆时你不是其中的一个受害者吗?拿破仑说过:“在政府事务中,公正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力量。”重建学生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念,不仅可以使学生恢复对学习的兴趣,重燃对未来的信心,也可以从根本上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所取得效果将是其他任何武装力量也无法比拟的。

(三)唤醒对历史时代的使命感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爱国学子的求学史、救亡史。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也正是古今学子孜孜不倦于知识、上下求索于真理之时。正是中国历来并不少见这些舍身求法、为民请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杰出学子,热血青年,才有了中华的灿烂文明,也才有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

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过,现在中国正处在改革深化的关键阶段,也正处于共铸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自己才华与抱负的舞台。可是在这个机与挑战并存、光荣与梦想齐飞的时代,我们风华正茂、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又在何处呢?有老师时安然酣睡、把玩手机,无老师时吞云吐雾、卿卿我我,这样的现象相信在不少学校中已经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学生的不思进取、混沌度日,既令人痛心,更应让我们反思:在国家正急需各类人才,需要学生热爱知识,立志成才的时候,怎么大批的学生却缺乏朝气,失去理想了呢?“人固有之,国亦宜然”,当一个国家的青年有太多灰心、怯懦、苟且、厌事,有太多对权力的迷恋、对金钱的崇拜,对安稳与享乐追逐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未来岂不堪忧!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话至今还是这样的振聋发聩,激荡人心。如果我们每一个学生能够立足现在,放眼未来,超越自我小世界,胸怀宽广,抱负远大,以天下为己任,都有如孟子一般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迈与担当,唤醒千百年来一直融入我们血脉、深藏我们心底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渴求真理,追求真知,勇于创新,那么真正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丽新中国,也就必将指日可待。

三、结语

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热情,这绝不能单靠学生个人的觉悟,也不仅家庭的责任、学校的义务,它实际上同社会法令制度公平正义与否、政府教育理念文明进步与否等深层问题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我们只有认识并解决这一问题,拯救孩子的新奇感、恢复学生的信任感、唤醒青年的使命感,我们孩子游戏的笑声才会更加欢乐,学生求知眼神才会更加明亮,社会前进的步伐才会更加稳健,民族振兴的伟大梦想才会现实,睡醒的雄狮也就能傲立于世界东方。                                     13997648061@163

 

邓金平

标签:教学论文 激发学习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学困生的转化 (八年级)
下一篇:花谢种子在优秀作文 初一习作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