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533
标签:
中考复习指导
五招轻松玩转中考排序题 中考复习指导
排序题,就是给出一组次序混乱的句子,要求考生将句子重新调整,使之排列有序,语意贯通。排序题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即考查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排序”是中考的一个常设考点,从2012年中考命题的基本形式看,排序题又可分语境类和非语境类两种。语境类排序题,就是在题目设置的语言环境下,要求考生将一组无序排列的句子重新排序后,按照顺序填入文中的横线处,或选择填入文中横线处排序恰当的一组句子。非语境类排序题,就是考题不设置具体的语言环境,要求考生将无序排列的句子进行重新排序,或选择排序正确的一项。非语境类排序题,是中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
怎样解答中考排序题呢?下面教你五招,让你轻松“搞定”中考排序题。
第一招:巧用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通过排除(否定)错误选项而求得正确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此法适用于解答选择题。因为“排除”往往比“肯定”要容易些,所以通过“排除法”确定正确选项往往要比直接确定正确选项要容易得多。例如:
1.广东湛江卷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活化石已成为我们湛江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②海豆芽是一种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的无脊椎动物。
⑥又因为它的贝体呈长椭圆形,很像人的舌头,也有人叫它“舌形贝”。
④资料显示,它是现今最古老的活化石,至今有几亿年的历史。
⑤因为它上部的贝体像一颗黄豆,下部的肉茎宛若一根刚长出来的豆芽,所以俗称“海豆芽”。
A.②④③⑤① B.②⑤③④①
C.①②⑤③④ D,①②④⑤③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先看第①句话,因为句中有“这一活化石”这一短语,而“这一活化石”应紧跟在它指代的对象后边,所以这句话不能排在最前面,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排除了两个错误选项C和D。再看第③句和第⑤句,这两句话分别以“又因为”和“因为”开头,所以第⑤句应排在第③句的前面,这样我们又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A,剩下的选项B才是正确的。
第二招:借助代词
一般来说,代词往往紧跟在它指代的对象后边。如果题目给出的语言材料中含有代词,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帮助我们快速确定语句的顺序。例如:
2.广西桂林卷 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⑤春雨如丝。
A.⑤①②④③ B.⑤②④③①
C.⑤②④①③ D.⑤①④②③
我们先来看第②句话,这句话中有一个代词“这”,搞清了“这”指代的内容,就可判断出第⑦句话应排在哪句话的后面。通读题目给出的五句话,不难知道“这”指代“春雨”,可见第②句应排在第⑤句的后面。接着看第①句话,这句话中有一个代词“她”,通读材料可以知道,“她”指代的是苗女,所以第④句应排在第②句的后面。最后再看第①句和第③句,因为第③句以“然后”打头,所以第③句应跟在第①句的后面。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很快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为C。
第三招:确定总领句
要保持语言的连贯,首先要注意保持统一的话题,使各句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做排序题,要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材料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抓住了中心,我们就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依此快速排定语序。例如:
3.四川绵阳卷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
②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⑤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
④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
⑤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A.⑤④①③② B.④①③②⑤
C.⑤①④②③ D.①④②③⑤
通读材料,我们可以知道,材料描写的对象是井冈山的毛竹。据此我们可以快速判定第⑤句话是这则材料的总领句,应排在最前面。利用排除法,我们可以排除两个错误选项B和D。再根据人们观察事物先远后近的习惯,我们可以确定第④句应排在第①句的前面。这样,我们又可排除选项C,剩下的选项A才是正确答案。
第四招:梳理说明顺序
做排序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体裁,因为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语段属于说明性文字,我们就可以利用说明文的文体特点,通过梳理说明顺序来给句子排序。例如:
4.贵州铜仁卷 为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②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③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④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A.②③④① B.①④②③
C.②④③① D.①④③②
本题所给语段属于说明性文字,主要介绍了大殿的内部装饰。文字在介绍时,采用了先由中间(②大殿正中)到两边(③方台两旁),再由上(④殿顶)到下(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的空间顺序,思路非常清晰,所以选项最恰当的是A。
第五招:理清论证思路
如果语段属于议论性文字,我们就可以利用议论文的文体特点,通过理清论证思路来给句子排序。例如:
展开全文阅读
5.四川眉山卷 下面这段文字的恰当顺序是( )
①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
②如果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而缺乏人文关怀,就有可能迷失方向。
⑤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
④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些麻烦,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
A.⑦①④③ B.③④①②
C.③⑦①④ D.①④②③
不难看出,题目给出的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议论文的语序一般是把表明观点的句子放在前面,把论证观点的句子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段文字也不例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出这段文字的论点,通读材料不难发现第③句是论点。接着再分析这段文字的论证思路:第③句提出论点,第①句和第④句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第④句打头的“它”指代“双刃剑”,所以第④句应紧承第③句,排在第①句前面)第②句是结论句,应排在最后。所以上面这段文字的恰当顺序是:B.②①①②。
练习题
1.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
②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
③水凉好个秋。
④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
⑤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
A.①⑤②④③
B.②⑤①④③
C.⑤②①④③
D.⑤②①③④
2.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②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⑤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④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⑤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和家有关。
A.②④⑤①③
B.②④⑤③①
C.②④①③⑤
D.⑤②④①③
3.为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②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
③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
④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⑤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
⑥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
A.④①②⑤②⑥
B.④①⑤②③⑥
C.④⑤①⑥②③
D.①⑤②③④⑥
4.下面这段文字的恰当顺序是( )
①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
②古人有“月晕而风”之语,晕无论大小,都是风暴将,临的预兆。
⑤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
④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
⑤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
A.④⑤①③②
B.④⑤①②③
c.⑤④①③②
D.④⑤③②①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为什么在信息时代,仍有很多人钟情传统通信方式?____。____。____。____。
①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自己的谦称和对别人的敬称。
②比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就是谦称;称呼别人为“阁下”,就是敬称。
③专家认为,传统信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
④因此,纸质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⑦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们一般认为,____。但是科学家通过行为研究、大脑扫描甚至是基因测试,逐渐了解到,害羞是一种复杂的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让小学生们先回答调查问卷,然后根据他们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组。
②害羞就是一个人性格内向造成的。
⑤之后,又向孩子们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画,上面画的是表示高兴、生气和没有任何表情的脸,要求小学生识别这些脸。
④结果显示,害羞程度高的小学生,一直不能顺利地解读表示生气的脸。
⑤为了寻找害羞的原因,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小学生。
A.⑦⑤①④③
B.⑦①⑤③④
C.②⑤①③④
D.②③⑤①④
参考答案
1.C 2.A 3.B 4.A 5.D 6.C
蓑笠翁
标签:
中考复习指导
五招轻松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初二习作
下一篇:
语文阅读分题型概述与解题攻略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