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645  
标签:教师随笔
野草与乔木


[邓晓芒] 

    王小波的倏然而逝,确实使我悲哀,尽管我从未与他谋面,只是喜欢 

看他的文章。我以为,中国失去了当代最犀利的杂文家,曾与朋友说: 

"当代没有鲁迅,就只有王小波了。" 

    然而,反过来看,当代中国只有王小波,其实是民族的大悲哀。鲁迅 

当年说过:"生命的泥委弃在地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腐朽,火速到来"(《野草》)。不想七十 

年后,竟连这野草也不可多得了,遑论乔木。 

    但鲁迅把这"罪过"归于自己,似乎过于自责了。他一生除《阿Q正 

传》勉强可算得上一个中篇外,的确没有什么大部头的扛鼎之作,到后期 

几乎完全泡在杂感和论战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多少留下些遗憾。不过, 

可以设想一下,即使他当时有意埋头于长篇巨制,我以为大约也不会有更 

好的结果。这不是他想不想的问题,也不是他的才华不够,而是他所立足 

的"地面"本身,"不生乔木,只生野草"。鲁迅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所以,当我看到王小波的煌煌巨著"时代三部曲"时,迫不及待地买 

来一读,结果是失望的。小波的才华在杂文和随笔中已渲泄得十分充分了 

,似乎犯不着再在长篇中来铺陈。读他的长篇,感觉有点像读钱钟书的《 

围城》,才气有余而厚重感(撞击心灵的沉重感)不足。随处可见的幽默 

和机智太多了,就给人以"生活一片灿烂"的印象。当然那后面其实是很 

沉重的,但却未能得到严肃而痛苦的面对。 

    鲁迅对《故事新编》,曾深恨自己一不小心就堕入了"油滑"。中国 

人的灵魂,其实还没有坚强到敢于直接面对精神的苦难,达不到俄罗斯文 

学(托尔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那种博大恢宏的人道主义精神高度。在 

中国,一个不想仅以情节、故事和描写的细腻、逼真、煽情来取胜,而想 

进行思想深度上的挖掘的作家,往往一动笔就会不由自主地"滑"起来, 

发现自己的"根"深入不下去。明智者(如鲁迅)便会立即打住,道一句 

"天凉好个秋!"若一定要铺陈,便会滥用才华,把写短篇的才华用来写 

长篇。 

    中国文学史上,真正拿得出手的唯一纯文学长篇小说还是《红楼梦》 

。《红楼梦》的艺术水准的确无与伦比,人物刻划也入木三分。但就主题 

思想的尝试来说却很难说得出多少东西,用"色即是空"即可概括无遗, 

一百多万字都是围绕这一命题做文章(第二十二回宝玉谈禅即已将话说完 

,后面都是反复吟咏渲染而已),充分表达了中国文化土壤的思想贫瘠。 

《红楼梦》的绚丽辉煌已吸尽了中国文化的艺术营养,至今已历三百多年 

,再也无人可以企及,对于当代作家也仍然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目 

标。只不过现代人常常把"色即是空"换成了"色不是空"甚至"色就是 

一切"。 

    真正的乔木,要有深入地底的强大根系,要有既抖落传统桎梏而又富 

于建设性的思想主干;它不只是调侃、解气和搞笑,而是深藏不露的幽默

;不只是一味煽情,而是对情感的严肃审视;不只是儿童一般地显露"真 

性情",而是对这"真性情"的痛苦的自我拷问。显然,一旦有这种乔木 

长出来,将遇到一式的冷眼而不是齐声赞美,这也是预料之中的。

标签:教师随笔 野草与乔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巴金写完《随想录》以后
下一篇:王小波论:化腐朽为神奇的想入非非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