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388  2014-09-28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记叙类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中考复习指导
名思教育    张翼鹏

一、概括内容:

要素归纳法(抓住“二主要”:人+事)

(1)找出文章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

(2)做了什么事或怎么了

(3)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有必要交待哪个便交待哪个)

要求:语言简洁。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

答案模式:××人 +为了××目的(在××情况下)+××时间××地点+做了××事+结果

二、明确中心

(1)看标题 (2)看首尾(3)看议论、抒情句 

三、记叙的线索:

(1)时间(2)行踪(3)人物(4)物件(5)事件(6)情感变化(7)见闻和感受

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模式: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四、分析词的含义和作用:

① 解释词的本义(有时不需解释)→②联系上下文分析在文中的意思→③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即(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五、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突出中心;

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

      为下文的……做铺垫。

插叙和倒叙的区别:

(1)把中心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情节提到前边来,然后再顺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是倒叙。这种写法是先倒叙,后顺叙。

如果全文的结构是顺叙,中间插入了另一件事,显然它也可能是以前发生的事,但在全篇中仅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那么插入的这段事情就是插叙部分。

(2)倒叙部分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紧扣住“时间”,衔接分明;插叙可以插入跟中心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另一场面,插叙完了,把暂时中断的时间继续下去即可。

答题模式(以插叙为例):此处属于插叙(此处的插叙),交代了××事,表现了××人××情感,为下文××等情节作铺垫(事、情、铺垫)。

六、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关于人物形象的答题模式:

①概括:文中的××人是一个××××(多用四字词)的××(角色)。

②概述和简析:文中的××人+身世、家境……+行为、事件+由此可见,他(她)是一个××××(多用四字词)的××(角色)。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3)表现地域风光(描绘了××景象)(4)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6)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故事的结局;(7)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一个独特的背景;(8)奠定情感基调;(9)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七、理解句子:

(1)赏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 抓修辞: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人格化,形象生动

夸张: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突出/讽刺/强调了……

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 

 对偶:句式整齐,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反复:强调/突出了……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问:加强肯定/否定的语气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答题模式(以比喻为例):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状态),表达了××人××感情。

②找妙词(动词、副词、叠词……):

答题模式(以动词为例):“××”等词语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人××动作的××特点,表现了××人××心情(或感情)。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特殊含义

① 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的,答出本义。

② 抽象的、概括的:意义谈具体,用浅显的语言答出来。

(3)关键句、段的作用

①开头句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展开全文阅读
②结尾句: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照应题目;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留有余地,给人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

③ 过渡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④ 照应句: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语句照应。

作用:连贯紧凑、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答题模式:内容上:交代了××事,表达了××人的××情感;结构上:照应开头(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八、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虚实相生:以虚写实,却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余地,收到言语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以小见大

分析表现手法答题模式(以欲扬先抑为例):文章首先写了××人××事(或××性格,××人对他的××态度或感情),然后写了××人××事(或××性格,××人对他的××态度或感情),这种写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九、记叙文人称使用及作用

第一人称:①便于直抒胸臆 ②增加故事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①便于直接与读者交流。②增加语言的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十、开放式试题的解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大胆想象,同时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6)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7)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答案模式:读了本文我认识到,××(从文中明白的道理)。文中的××具有××的优秀品质(或特点),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在我们学习上)也会××(遇到××情况),我们应该像文中的××那样,××××,只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我们的学习才会取得明显的进步;我们的事业才会更好地走向成功;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十一、标题的作用

1、概括主题:①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主题;②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文章的主题。

2、设置悬念(或生动形象、视角新颖、角度独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充当线索,贯穿全文始终。

4、交代写作内容或写作对象。

十二、记叙文中其它表达方式及作用

1、记叙文中议论:

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记叙文中的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张翼鹏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记叙类阅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苹果树的故事(感恩父母)
下一篇:玩转作文之十一——爱的诠释 作文指导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