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328 2014-10-11
标签:
教师随笔
高二教师随笔
备课一疑 教师随笔
近日研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中的《苏武传》,文中有一句:“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常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教科书把这一句的主语注释为“汉”。而华中师大出版的、湖北省教学研究室主编的《高中文言文导学导练》将其句的主语注释为“匈奴”。孰是孰非,值得推敲。
我同意将该句的主语解释为“匈奴”。
教材中把该句中的“方”解释为“正要……的时候”,把“会”解释为“适逢”。因此,缑王谋反时,苏武尚在汉朝未赴匈奴。既然如此,虞常私谋张胜,则不可能发生。后文有“会”武等至匈奴一语,这不应该是缑王谋反之后的事。当别的国家正发生内乱,且与来访的国家有密切关系的时候,却还要派使者通好,这有悖常理。如果是协助别国处理叛乱之事,则苏武就没有被牵连治罪的理由。
因此,只能是苏武到匈奴,完成了出使任务,匈奴准备派使者送苏武等回国之前,匈奴的内乱正好发生。虞常之谋,正是利用这个时机。希冀在事变成功之后,与苏武等一起回国,同时有壮大势力,便于安全撤离的意图。
此外,教材有注释说“发、使、送都是动词”,并译为“打发派送苏武等人”。从文字用语上讲,也有悖于古文行文的简洁性。且“打发”苏武等人,显得轻佻、随便,不庄重,对外交人员的态度极不合适。而“派送”一词,是近几年新生的词语,其含义是“分发、赠送”,派送的对象一般是物,而不是人。所以这个翻译的用语也极不准确,这不合适、不准确的背后,正是对原文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只好勉强地自圆其说所致。
人教版的教材是一本极有权威的版本,不知主编及其审稿的专家们,细致斟酌过没有?湖北省教研室主编的配套教学用书,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关于“稍迁至栘中厩监”中的“迁”,解释为“左迁是升官,右迁是降职”,就极其荒谬。因此,作为教材及教辅资料,须慎之又慎,不应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否则,不仅有损于专家的声誉,更贻害于学生。
周国光
标签:
教师随笔
高二教师随笔
备课一疑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词类活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
下一篇: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训练(立意命题详解) 高考复习指导(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