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74  2014-11-18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一教学论文
巧设问题激活课堂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落实学科计划和进行课堂活动的纽带。教师善于提问,掌握对话的技巧,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能力。同时,提问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立足课堂教学的实际,着重从课堂提问的质量和怎样提问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艺术。

关键词:问题 激活课堂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我想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学生从小学伊始就接触语文课堂,到高中也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了,尽管各学段的教师授课内容和风格不尽相同,但学生恐怕怎么也得对语文课堂产生一些“审美疲劳”了吧!并且,进入高中阶段后数学和英语等学科会大量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语文又因投入多见效慢而被学生普遍忽视,结果处于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境地。因此,我觉得,设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把失去的“阵地”给夺回来,已成了语文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针对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特点,善于运用问题,激活语文课堂,我认为这是教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且,善用问题的这种启发式教学,也符合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和备课组的同仁们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与尝试。

一、要善提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

怎样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呢?一般地说,所提问题必须紧紧抓住课文中事物的内在联系或线索,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教鲁迅的《祝福》一文时,关于课题就可设这样几个问题来让学生预习思考:

1、课文以祥林嫂为主人公,为什么课题叫《祝福》而不是《祥林嫂正传》或其它呢?

2、“祝福”与主人公的命运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

3、“祝福”倒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它与我们农村里现在仍保留的“请祖宗”是不是一回事?如有不同,两者的不同又在哪里呢?

对于上述问题,学生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课前积极准备,课堂上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论,教师也就势加以合理引导。如此一来,学生既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有了深入的理解,又对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地位有了准确的认识,顺带还对身边的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的提问效果往往会超出教师的预期。

二、要善于变中求新提问题。

同一个问题,由于问法角度不同,效果也往往大不一样,故提问题应尽量避免“是不是”、“怎么样”之类的老调,或一般化、概念化的毛病。如教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为了研究文章结构,教师一般会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全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而我而一反常规地发问:“这篇散文是由几幅优美的风景画组成的,大家找找看,文中共有几幅画?每幅画你能否给它一个合适名称?”问题出来后,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思考,很快锁定了“屋外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等画面。不难看出,前者是按老路子提问,容易使学生感到腻烦,而我的提问则别开新角度,能在变中求新,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三、要善于有目的性地提问题。

课堂上,我们设计问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便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所以,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准备,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比如有的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如何回答?可以说答案有无数个,课文告诉我们的信息很多,任意说一个都可以。但学生无从下手,反而难以回答。反之,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我在上《铃兰花》这一课时,先给学生们投影展示了一组玫瑰、康乃馨、马蹄莲等常见花卉的美丽图片,在学生们啧啧赞叹时,我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这些花在日常生活有什么美好的寓意吗?”顿时下面一片七嘴八舌,在他们对这些花卉的寓意产生浓厚兴趣后,我又投影了一幅铃兰花的美图,学生们惊叹于铃兰花的圣洁美丽,我就势提问:“有谁认识这种花吗?它在生活中又有何美好的寓意呢?课文为何以它为题?想要告诉我们一个怎么的故事呢?”如此,几个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又涵盖了整个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真可谓是一线穿珠了。

四、要善于诱误中提问题。

诱误提问也是一种技巧。诱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陷入谬误中去,再诱导他们从谬误中回到正确的理解上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我教《祝福》时问学生:“《荷花淀》里有个水生哥,水生哥的名字是什么?”学生答:“水生!”再问:“那么祥林嫂的名字呢?”学生答:“祥林!”过了一会,全班都笑了起来,因为答错了。祥林嫂的名字不叫祥林又叫什么呢?原来她没有名字,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同样,在教《阿Q正传》时,我问学生“阿Q姓什么叫什么呢?”有学生想都没想就说:“姓阿,叫Q呀!”“不对,有姓阿的吗?”有人马上提出来不同意见。“是有这个姓,不过要在千家姓里才能查到,汉族人也是极少姓这个的。”我作了一下补充。“那也不应该叫Q呀,中国人好像没这样取名字的吧?”又有学生表示反对,并且下面一片附和之声。是啊,这人应该不是“姓阿叫Q”的,那么为什么作者这样来称呼他呢?原来他也是姓名不详的,原来他是混同于众“庸人”中普通的一个,只能随意给他个称呼罢了!这就自然引出了对阿Q形象普遍意义的思考。这样设问,给学生的印象就特别深刻。

五、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

学贵有疑,“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宋•张之厚)。教师不仅要在有疑处设疑,更要在无疑处生疑,在平淡处生波。有时候,文章很平淡,学生一看就懂,仿佛无问题可以研究、讨论。此时,教师要善于在无疑处“质疑”,在平静的水面“投石激波”。如我在指导学生读《宝玉挨打》这一段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宝玉挨打了,都来看他,你说哪个真,哪个假?那个爱得深,那个爱的浅?请研究文章内容,找出能够说服力别人的理由。”平淡的课堂顿起波澜,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并且有了独立的思考、研究。再如在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结束完课文分析,我突然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假如给你三天黑暗,你将怎么度过?”此问一出,学生们一下子愣住了,随后,或茫然若失,或眉头紧锁,或交头接耳……至此,问题的本身已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学生已经由对课文的学习转入到对生命本身的思考。

综上可见,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语言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激活我们的课堂,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完)

 

孔大大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一教学论文 巧设问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照亮“被遗忘的角落” (高一上册班主任工作论文)
下一篇:《家里的灶头》教学案例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