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684  2014-12-16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一教学论文
典故:正是词章魅力处——辛词《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浅析
镇江中学  方文飞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最负盛名的一首怀古词,它代表了辛弃疾怀古词的特点。

  本词中典故丰富,词人先后用了“孙仲谋处”“寄奴曾住”“金戈铁马”“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佛狸祠下”“廉颇老矣”等许多典故。许多读者阅读此词往往为词中典故众多且难以理解而苦恼,然而笔者却认为透过这些典故可以窥见词人以下几种情感,值得咀嚼鉴赏。

  最神往的壮举。此情包含在“孙仲谋处”“寄奴曾住”“金戈铁马”等典故中。辛弃疾生当南宋中叶,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辛弃疾祖父辛赞屈身仕金,父亲早亡,辛弃疾幼年即受祖父影响最终走上了反金道路。他早年的抗金壮举,多次在他的词中出现。如“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籙,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开篇所提及的孙权和刘裕都曾在京口(今镇江市)作出过丰功伟绩。孙权曾定都京口,是三国时吴国的开创者;而刘裕也曾迁居到京口,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两人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词人借歌颂孙权和刘裕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坚持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期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创造出他们那样的历史功勋。这正是辛弃疾所最为神往的英雄豪举。

  最担忧的行动。此情包含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等典故中。词人一方面借此典故叹惜近事,就是宋孝宗隆兴元年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的事;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宰相韩侂胄要慎重北伐。公元1203年,权臣韩侂胄任南宋王朝宰相,欲借抗金以巩固其权位,便起用已60多岁的辛弃疾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对韩侂胄决心北伐收复北方失地积极响应,但他又反对韩侂胄急躁冒进的伐金主张。韩侂胄非常了解辛弃疾的主战决心和过人才干,但却顾忌他个性倔强不易驾驭。公元1204年3月,64岁高龄的辛弃疾被调任镇江知府。镇江,此时已经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淮河)。就任镇江知府后,他经常亲往沿江一带观察地形,做好据守与进攻的具体部署。此时,韩侂胄急于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急着要立即北伐。辛弃疾认为,准备不充分就轻率举兵必将导致失败。但韩侂胄一意孤行,不听辛弃疾劝阻。双方观点分歧,矛盾日益激化。词人引用刘义隆仓促北伐而失败的教训,提醒韩侂胄不能轻举妄动。韩侂胄的仓促北伐之举也是词人最担忧的行动。公元1205年7月,北伐壮志再次落空的辛弃疾,怀着满腔悲愤郁郁离开镇江,来到江西铅山。次年,韩侂胄仓促北伐,很快大败。辛弃疾的担忧不幸成为现实。

  最痛心的现象。此情包含在“佛狸祠下”典故中。词人登临北固山,纵目遥望北方,触景生情,想到自己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南归,到写本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想当年,自己生于宋金乱世,但起义后屡次重创金国军队。他干诸多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而南归的这40多年间,南宋小朝廷一直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从他起事抗金的经历可以看出北方的人民对金国的统治早已恨之入骨。而如今让他揪心的是由于南宋朝廷对北方人民的弃之不顾,沦陷之地的百姓对“王师北定中原日”已经毫无盼头。君不见,“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早已是一派虔诚热闹的祭祀场面!可是有谁知道,老百姓虔诚祭祀的神主竟然是一位死去的异族皇帝!如果说国土沦陷迟迟不愿收复让人气愤的话,那么人心的迁变、百姓的麻木及安于被异族统治的驯顺则是最让辛弃疾痛心的。词人在这里以政治家的视野不仅忧心忡忡地描写了这样的社会现实,更是为当朝的统治者提了醒,如果一任北方沦陷区的老百姓长此以往地被异族统治而不去解放他们收复故土,只怕将来失地人民被异族完全驯化,甚至某一天他们还会支持异族来消灭南宋!这个典故描写了一幅为积极收复失地而殚精竭虑的词人倍感痛心的画面,是揭露事实,更是对统治者的强烈警告。

  最悲愤的感慨。此情包含在“廉颇老矣”典故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起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然廉颇之仇敌郭开贿赂使者,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赵王以为廉颇已老迈,遂不用。辛弃疾带着满腔热血回到南宋后,朝廷对他却并不信任,40多年间对他是时用时弃。断断续续被使用的40多年间,有37次频繁调动,辛弃疾南渡后的人生道路曲折坎坷,多灾多难。他本来是打算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却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他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他临江水,登危山,拍遍北固亭的栏杆,只能喟然长叹:“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谁能懂得他这个江南的游子悲愤孤独之心呢?辛弃疾以廉颇自况,曲折表达出内心最悲愤的情感。

  “英雄感怆,有在常情之外。”在中国文人传统文化中,怀才不遇的文人多采用借古喻今的方式来抒发自我情感。辛弃疾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现实不能相容,他在政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屡遭毁谤的身世又警戒他不能肆意逞辞,这就使他有时不得不把眼光转向历史,运用大量的典故托古喻今。

 

方文飞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一教学论文 典故:正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高二班主任工作心得)
下一篇:清华北大综改方案获批,两校均实施教师长聘制度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