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759 2014-12-22
标签:
教学论文
语文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关键词:引导品味语言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去品味文中的语言。本文从
反复诵读,品味语感;紧扣中心,品味词句;类比品味,领悟奥妙;品出奥妙,品出意境四方面阐述了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技巧,意在抛砖引玉。
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去品味文中的语言。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呢?
1、反复2、诵读,3、品味语感。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如果在诵读的过程中,为师者能引导学生把握好字句的停顿、语速、语调、重音和轻读,学生就会从中感到美的熏陶。比如教读《变色龙》一课中,只要老师引导学生品味好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同在一条狗的称呼上,一会儿是“疯狗”,一会儿是“名贵的狗”,一会儿是“下贱有胚子”,一会儿却又变成“娇贵的动物”的语感,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文中的主人公对狗咬伤人的处理,对狗的称呼语态度完全是受狗的主人的身份主宰的。听说这是寻常人家的狗咬伤人,就摆出貌似公允,秉公处理的架势;而听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则摆出谄上欺下的臭架子。这样学生从品味语感的过程中,认识到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人物。其令人作呕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令人回味,令人难忘。
语文课本的许多文章,集中体现了文字美、意境美、韵律美、表现美。这些美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品味,才能品出语感,才能品出其潜在的各种美。就拿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来说吧。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作。第一句中的“断”、“开”二字,为传神之笔,气势磅礡,山断而江开,江水之力何等浩大。第二句中的“回”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一泻千里的雄伟景象,而是江水回旋之美。第三句中最绝妙的字是“出”字,写出了作者“望”中的幻觉。举目远眺,伴随着江水不断地向远处流去,那高高低低的一座座山在江河两岸时隐时现。一个“出”字,就给静止的山岭赋予动态的美。第四句是写壮丽的图景:江面铺满红光,雪白的风帆在红日和江水映照下显得分外美丽。这一句没有“望”字,却有“望”的意境。“望”从何来?望从“孤帆”来。远处船只,只见白矾,不见船身,不见桅杆,那岂不是没有“望”中的“望”吗?
像《望天门山》一类集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表现美的诗歌或文章,语文课本中不胜枚举。我们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反复体味文中子句间的停顿、重音、轻读,掌握好语速、语调,才能慢慢品出语感,品出文章的精美之笔。
4、紧扣中心,5、品味词句。
品味语言主要用比较鉴别的方法对文中的主要词句进行揣摩。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文中的所有语言材料进行分析鉴赏是不可取的。因此只有选取精当的语句进行品味,才能点到实处,拨到妙处。比如《孔乙己》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扣住关键的词句,去引导学生品味体会。例如像贯通全篇文章的“笑”字。同是一个“笑”字,在不同场合,不同人物中反复出现,其意义就有所不同了。里面的小伙计在特定的苦闷的环境里印象最深的“笑”;有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耻笑的“笑”;有孔乙己痛苦,但引众人欢乐的“哄笑”;有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香豆“茴”字时,而遭到不理睬的“又好笑”;此外还有小孩循声而来的天真的“笑”,以及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恳求掌柜不要取笑的“笑”。这些“笑”字,在刻画人物性格中起到入木三分的作用。这些字里行间的“笑”字,只要我们紧扣故事情节,扣紧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品味,学生就会从中领悟到作者在用词造句和刻画人物方面的奥妙。
再比如孔乙己买酒时排出四文大钱的“排”字,一个“排”字就把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充有己的形象就刻画出来了;若把它改为“拿”字,形象性就差了;如果又把它改为“摸”字,则变成了经济拮据的穷相了,不能再短衣帮面前充有钱摆架子,这样通过反复品味鉴赏,就能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从而养成品味语言的好习惯。
上面谈的是品味字词。下面来讨论一下品味句子的问题。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仔细品味,很有意思,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后,很长时间没有来买酒喝了,别人以为他“许”是死了,从掌柜多次说“孔乙己还欠我十九个钱呢!”得到佐证,再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买酒喝的情景以及20多年来没有一点关于他的消息,在这个冷酷无情的社会里,人们深信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了,他必死无疑,但“我”又不忍心孔乙己死,又不能肯定孔乙己是死了还是未死。所以在“大约”之后,用“的确”来表示“我”猜测的结论,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他们就理解作者炼词造句的精妙和谋篇布局的匠心。
6、类比品味,7、领悟奥妙。
品味语言,方法很多。这里来讨论其中一个方法。类比品味就是将内容相同的材料归为一类进行鉴赏品味。
例1,望望不例2,见君,例3,连山起烟雾。
例4,孤帆远影碧空尽,例5,唯见长江天际流。
例一、例二都是送别诗中的千古佳句,都写得情真意切,情景交融。但要仔细品味,尽管诗中表达的内容相似,但表现手法是有很大差异的。例一突出一个“望”字,望了又望,望久了以致把眼睛望花了。而例二则不同,虽然作者是站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乘船到广陵去,也同样是望了又望,只望见孟浩然乘坐的沿长江东去,一直消失在天边,但却不见一个“望”字。其奥妙之处在于没有“望”字,却有望的内容,望的意味,望的感情。再比如同是送别诗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其表现手法又与李白不同。作者写送别友人时,不是用“望”或没有“望”字的望,而是劝酒上用“更尽”、“无故人”之句,其精妙之处着实令人为之叫绝。
上面提及的是内容相同,表现手法不同例子的品味。下面略微提一下用字相同,但刻画不同性格人物的品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的第六自然段,作者写了鲁提辖同情金氏妇女遭遇,用金钱资助他们逃离虎口时摸钱出来的“摸”字的品味。
展开全文阅读
鲁达又道:“老儿,你来!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但回东京去,何如?……便去摸出五两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酒家明日便送还与你。史进道“直什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酒家。”李忠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两个人同是“摸”钱,但仔细品味品味,意思不一样。鲁提辖之“摸”倾其所有,他借银相助,充分表现了他对弱者怀有同情,重义轻财,心肠极好;而李忠之“摸”,很不爽利,并不热心。
这样通过类比品味,文中的意思便不言自明,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8、品出奥妙,9、品出意境。
比如李白诗中的“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碧”字意境很值得品味。一个“碧”字,意境很美,它令人联想到两岸佳木葱茏,绿草如茵的山岭,联想到蓝天和青山的倒影,联想到澄江如练的图景。若把“碧”字去掉而换成“江”字,则一下子就失去了想象空间,失去了如诗如画的神韵了。又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大家最熟悉的了,作者最先不是用“绿”,而是先后用“到”、“过”、“入”、“满”,最后才改为“绿”。一个“绿”字,全诗顿时生色,把春风的作用活画了出来。一个“绿”字,就是作者炼字的奥妙,就是作者的匠心。
总之,品味语言,方法很多,很值得师生去摸索、去探讨。我深信,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做好学生的引导培养工作,假以时日,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品味语言的能力就一定会提高。
吕红艳
标签:
教学论文
语文教师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因为心中有梦想——读《辛伯达航海旅行故事》有感
下一篇:
有关“牛”的谚语集锦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