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949  2014-12-24
标签:教学论文
浅谈孔子的语文教育观
 浅谈孔子的语文教育观

文学院  20111005020036      周  斌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首创私学,以诗、书、礼、乐为教材,内容涉及文史哲诸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之一是德育。孔子一生都在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的教育思想之二是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他强调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他主张“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教育思想之三是治学严谨,抓住规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总结起来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为人师表。

孔子的语文教育观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他的语文教育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培养君子。使弟子“修己、立己、成己”,以养成个人的德性、智能和学识,并外化出去。即具有“依于仁”、“立于礼”,如此“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的精神与人格;有学问、有修养的君子自孔子语文教育始。

一、孔子语文教育观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君子。

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有目的性。作为君子,未来的统治者和接班人,首先应具备最基本的语文交际能力,掌握最实用的交际工具,为官先要学做人,学做人先要会说话;其次,应掌握各种为官之道,知识渊博;最后,品德应高尚。《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又云:“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500年前,孔子开天辟地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私学开始分科教学,虽然没有正式提出“语文”这一概念,但在孔门四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言语”和“文学”实际上相当于语文教育内容。围绕这两项内容,孔子又以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开展语文教育。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孔子的学校教育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纲(《论语•泰伯•8》),与“诗教、乐教、礼教”并举。学习《诗》、《书》旨在“立言”,学习《礼》、《乐》旨在“立德”,各项教学活动,都围绕一个根本的教育目标——“立人”,也就是实现他把学生培养成“仁人”、“君子”的教育目标。

学文以“立言”。孔子特别强调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君子博学于文,行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27》)“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日•3》)君子博学于文,方能行之以礼;要“知命”、“知礼”,还须“知言”,通过“知言”而“知人”。对“言”要知,在“知”上下功夫,就是要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这门工具,以达“知人”的目的。

二、孔子语文教育内容是培养君子交际能力。

1.规范语言。学习什么语言呢?学习《诗》的语言。学生通过学习《诗经》培养自己的联想力、观察力、分析力、综合力、评判力和记忆力。同时教师还要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感情。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各地方言存在很大差异,不利于沟通思想、交流文化。《述而》云:“《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讲雅言,即“官话”,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讲习《诗》、《书》,执行礼仪,都用普通话。在诗书礼乐教材中,孔子特别重视《诗》教,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述而》),因为诗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用韵规范,在规范语言方面有极好的示范作用。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则事君”(《阳货》)学诗可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懂得合群和讽刺,这不正是我们强调的语文能力吗?学诗既可尽孝,亦可效忠,这不是典型的君子的品德吗?

2.通过语言教育,促进君子健全品德的形成。孔子培养的君子,他们未来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其语言的魅力、高尚的品行影响一方。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语言是了解他人的第一步,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一个人品行的高下,完全可以通过言论表现出来。

学习语文是为了“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从近处说“父”是家庭的代表,侍奉父亲,照顾家庭,安身立命,必须运用语文表情达意;从远处说“君”是国家的象征,将来走向社会,要运用语言文字效忠君王,报效朝廷。说到底,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掌握语言运用的本领,以资人生求学之用,谋生之用,为官之用。

总之,孔子的“知言—知人”说突出了语文的交际功能,“事父—事君”说,强调了语文的学习目的,这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语文学习的目的观,奠定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基础。

三、孔子语文教育方法是循循善诱,体现平等精神。

1.严于律己,提高自身修养。教师的言行、思品、文化水平、个性特征,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孔子曾对自己评价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高度评价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父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孔子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不安”(《述而》)孔子曾说,“修己已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见,教师唯有不断修己,方可达到身正学高的圣境;方可形成风流倜傥的君子风范。

2.因人施教。第一,因人施教。教师教人须先知人,一方面,他对学生的个性、弱点了如指掌,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油也彦”(《先进》),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都曾向孔子问仁,孔子针对各自的个性特点,一一予以回答。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能战胜自己的私欲和实践礼的要求,便是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孔子教仲弓恭敬待人、宽厚待人。孔子用谨慎二字告诫司马牛;孔子教樊迟求仁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用功。另一方面,孔子针对各自特长分科施教。如鲁门四科就是根据颜渊、冉伯牛、仲弓、宰予、子贡、冉有、季路、子游等学生的各自特长设立的。


展开全文阅读
第二,愤悱启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孔子在教学中始终贯穿提问、启发、对话等方法诱导学生。孔子对子贡说:“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尽管现代教育内容丰富,思路出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是孔子无法企及的,但他总结的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教学方法和经验,与当今倡导的创新教育、个性教育如出一辙。

3.教学中贯穿民主、平等的精神。第一,真诚相待。孔子第一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他不因学生的贵贱、贫富等而歧视学生。孔子有许多学生出自寒门,如颜回箪食瓢饮,住在陋巷,人不堪忧之处。孔子不仅接纳他们,而且在学问上极力欣赏和赞许。孔子另一门生子贡很富,孔子说子贡虽然学问很大,但却很穷。对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第二,教学相长。教师靠边教边学提高自己,学生靠教师引导也靠主动自学才能学好;也靠师生间切磋琢磨、共同讨论提高。《述而》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相反,颜回一味忠信孔子,受到孔子批评,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先进》),一味的诚信自己,并非就是好学生,唯有发表不同见解,才能促进教学相长。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孔子的语文教育思想将不断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伴随语文教育走向明天。

   4.启发式乐学观。

  孔子从教40多年,教“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他虽然没有专门从事语文教学,但在长期的语言文字教学实践中,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8》),宋代理学家朱熹《论语集注》对这一句话解释详尽,揭示了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这里的“愤”反映了学生的心理活动,思维状态,对某个问题想弄通而没有弄通的为难心态,;“悱”反映了学生言语表达,想说出来而又语塞的情貌。此时,教师针对学生的“愤”去“启”,打开学生闭塞的思路,使其豁然开朗;针对他的“悱”去“发”,帮助他整理模糊的认识,运用清晰的语言发表出来。怎么操作呢?可以举一个例子说,就像一个方形的东西有四个角,教师举出其一个角,让学生类推说明其他三个角。如果学生“不思其类”不能触类旁通,就不再教新的内容了。

  《论语》中有许多章节记述了孔子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情景。如: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8))这是一堂典型的以学习《诗经》为内容的语文课,体现了孔子启发学生乐学的高超教学艺术。他启发学生的过程一是指导学生动脑筋,子曰:“绘事后素。”二是指导学生动口,曰:“礼后乎?”。三是对学生进行评价,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从这堂课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启发,态度和蔼可亲,教学热忱耐心,用语简明扼要。学生学习自觉,提问自由,领悟聪慧;先生回答不枝不蔓,切中肯綮。教学相长,民主和谐,效果十分明显。

  启发式教学贯穿着一个重要思想,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成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20》)他引领学生由知之—好之—乐之,进入自觉乐学的境界。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贫困环境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11》)成为“闻一以知”的“乐学”典型。

  5.语言表达效果观。

  在那口耳相授、教师“舌耕为业”的时代,孔子是怎样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呢?品读《论语》,不难发现:一是坚持运用当时通行的“雅言”教学:“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18》)。雅言,雅正标准的语言,就是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孔子诵读诗书,主持礼仪,一律用标准“普通话”,字正腔圆,更使学生的语言规范。二是在表情上注重语言外在形象:“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37》)。他的表情温和中有坚毅,庄重又注意分寸,恭敬又自然,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三是注重语言形象内容的选择:“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21》)。不讲鬼神迷信,不讲暴力。他以身作则,身正为范,用自己的言语形象教育和影响着学生。如,他教育学生宽以待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24》);他引导学生做人有节操,“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28》),等等。从中我感到:孔子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智者”,道德高尚的“仁者”,百折不挠的“勇者”。四是在语言形式上讲述得体,具有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王》,载孔子语)。但文采必须恰到好处,语言得体,讲究通顺流畅:“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而后君子”(《雍也•18》)……

  孔子不光注重语言的表达效果,还强调学生的语言实践,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效果作为语文教学的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德行、言语、文学、政事四门课程。以自身的语言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明确语言表达标准。“辞达而已矣”,《卫灵公•41》说话的目的是达意,因此,挑选词语,运用句子只要能表情达意就行,不能“巧言令色”(《学而•3》,华而不实。说的态度必须严肃认真,抓住说话的时机,既不能急躁,也不能隐瞒,更不能说瞎话,在需要说话的时候说恰当的话。

四、孔子语文教育观给我们的启示。

1.挖掘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呢?

  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功能性质。不能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片面夸大训练功能,在个别词句上下功夫,将文章肢解成一个一个零部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的语文教学,使文章闪光的思想不见了,启迪人的智慧不见了,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不见了。只有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全面把握,才能满腔热情地将灵动的、丰富的语文教得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学习孔子的一些做法,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感悟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研究,以便对教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有更深的领悟和把握。

  2.以生为本。孔子“仁爱”思想最重要的就是爱护人尊重人、追求人的价值的实现。孔子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是建立在他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甚至宽容的基础之上。在实现新课改时,教师必须真正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语文教育不能单打一,不能以偏概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些都准确、充分地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言文字渗透了民族个性,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使语文的工具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用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


展开余文
  3.重视口语交际的语境作用。

  口语交际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重要,正因为孔子看到这一点,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语言的表达效果,他以“雅言”教学,培养出了像子贡这样出色的外交家。孔子的雅言教学,使语与境和谐,学以致用。今天的语文课程改革,孔子的语言表达效果观给我们提供了借鉴。首先,作为课堂口语交际对象的教师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水平和文化素养,以自身的语言风范为学生树立榜样。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在教给学生语境知识同时,注重创设适合于口语交际的语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建立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开展平等对话。

  孔子的启发示乐学观,充满着民主色彩。在《论语》中我们看到的是充满着融洽和谐气氛的师生对话,答疑、解惑都是在师生的交谈中解决的。时代虽然不同,但这样的课堂互动却是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所需要的。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民主教学,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搞成了“一言堂”。在此我们要学习孔子的启发式乐学观,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发言的机会,在学生发言中多给一些鼓励和赞赏。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课堂的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若能如此,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其聪明智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使语文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全人类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思并重,传习结合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齐家、治国),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周斌

标签:教学论文 浅谈孔子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
下一篇:接过爷爷的菜篮子 (演讲) (七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