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91  2014-12-26
标签:教学论文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二三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二三

             广东省中山市三鑫双语学校    丁春兰

              一  如何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因而广东省中考的附加题,每年都要考查断句。

如何断句呢?问到我们的考生,大部分都是凭感觉,也不知对错。其实,文言文断句,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有以下几条:

1.标志性词语断句

  (1)标出名词可以帮助断句。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标出阅读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所以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在这里标出名词“太丘”“强者”“弱者”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

    时间方位名词领句也可断句。时间名词“向”“今”前一般要断句。方位词“东”“西”“南”“北”连用,前面要断开。如“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2)动词“曰”“云”“言”帮助断句。这些词表明对话,后面是冒号,必定要断开。如“子曰/学而时习之”;“第一报云|南昌故郡”。

 (3)人称代词特别是谦辞领句断句。“寡人”“孤”“臣”“妾”“吾”等前可断句。如 “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4)虚词可帮助断句。

   关联词“然”“故”“遂”“虽”“虽然”“至于”“至若”“然而”“然则”等前一般都要断开。

  发语词领句断句,“夫”“盖”等前可断句。如“/夫大国,难测也”。

  语气词句尾要断句,如“也”“矣”“焉”“哉”“耶”“乎”“耳”等后面要断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叹词,“唉”“呜呼”“嗟乎”“嘻”等前后都要断开。如“/嗟乎/吾尝求古人仁人之心。

2.根据特殊句式断句

    尽管文言文本来不大讲究语法,但是我们后人还是根据古人的表达习惯总结出了一些文言表达的语法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我们可以根据文言文的句式规则(主要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来断句。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此外,利用文言文的固定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如……何,奈……何,若……何,谁……者,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参考。如“何陋之有/”;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根据修辞手法断句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现代汉语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几乎都可以从文言文中找到影子,利用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很好的断句。如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等,都是我们断句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的。如《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根据顶真的修辞可判断出句断为“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4.诵读口诀巩固断句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二、如何释词

文言词语解释包括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与现代汉语实词相比,文言实词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用和词类活用等。能正确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也就具备了阅读文言文的基础。所以文言实词是广东省中考考查的一个主要项目。但在答这道题时,很多考生往往犯以下错误:

1.望“字”生义,不辨古今。如2008年广东省题“孤法卿父”,有的学生解释为:办法;法办。2. 张冠李戴,多义不分。如2006年广东省题,有的学生在选择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时,就不懂“以遗陛下”“路不拾遗”中的两个“遗”字的意思不同 。3、生搬硬套,不能推断。2007年广东题,要求考生对“释”字解释,给了五个选项:A  放下,放弃  B 消融、融化 C 排解、解除D指佛教或僧人E喜悦,要求学生选择,有的学生不理解,胡乱选择。 

中考如何来应对词语理解题呢?

一、了解基础知识 ,掌握答题要略

古汉语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用和词类活用。

通假字有四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如“衡”通“横”;二是形近通假,如“便”通“遍”;三是双声通假,如“亡”通“无”;四是叠韵通假,如“属”通“嘱”。确定通假字,主要联系上下文, 原意不通,则有可能是通假字。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  “亡”的意思解释不通,而“无”的意思可以解通,自然就是通假字了。解释通假字,比较容易,只要解释所通的字的意思即可,如“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展开全文阅读
古今异义词其词义的演变,也有四种情况。一是词义扩大,如“池” ,古时是“护城河”的意思,现在指一般池塘;二是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指妻子儿女,现在只指妻子,成年男子的配偶;三是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是跑的意思,现在是行走的意思;四是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过去是地位低微,目光短浅,不含贬义。现在指道德品质恶劣,是贬义词。面对这些词语,切不能望文生义,古今不分,要根据语境,仔细琢磨,确定它的含义。

一词多义,关键要掌握它的本义。其他引申义都是由本义引申而来,所以在答题时,可以由本义推断其他意思。如“兵”,我们知道它的本义是指武器。由本义引申来的意思有:士兵,手拿武器的人;军队,很多士兵组成的;战争,有士兵参与的,离不开武器的。有诗句“沙场秋点兵” , 根据语境推断,这里的“兵”是军队的意思。

   词类活用的现象有以下几种:一是名词、形容词、数量词活用为动词;二是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三是名词作状语;四是形容词、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五是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分清是否活用,可凭语感。如,“斗折蛇行”,读一读,就知道,斗和蛇,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用的。还可用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来辨别。如“一狼洞其中”,划句子成分,“狼”是主语,“洞”是谓语,“洞”自然就是动词了。

二、分类整理归纳,强化重点记忆

   平时学习文言文,对每篇课文中涉及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用和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都要分门别类地进行搜集和整理,对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正确地理解,牢固地识记。最好是做成卡片,进行整理归纳,同类词归在一起,如第一人称代词有:吾、余、予、臣、妾、寡人、朕等,同一个意思的词也可归在一起,如及、俟等,将这些词放在一起记忆,便于反复记诵,记清记牢。

   其次,可以借助成语、现代汉语常用语来记忆。如“比”的意义就保留在“比肩继踵”这个成语之中。还如“固”的“本来”意思,就保留在“君子固穷”里。 

第三,记住词语的主要意义,如“是”“斯”在文言文中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代词,相当于“这”“这样”。

三、掌握解词规律,提高答题准确率

掌握一些解词规律可以提高答题准确率。如活用的词语,意思往往要包含原有的词素或原有的意思,只不过“加”一“加”。像“渔人甚异之”“异”原意是“奇怪”,在这句中活用了,“奇怪”解释不通了,在“奇怪”前“加一加”,“感到奇怪”就通顺了。

  除了以上活用解词法外,还有就是记忆解词法,记住词的基本义,然后根据上文去解释其义;组词解词法,将文言文中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合成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词;成语解词法,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互文解词法,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相关联的词语。根据这一点,有些词语依据上下文就能断定其含义。

四、掌握选择技巧,答题得心应手

广东省中考题,考查学生的实词,采用了选择题型。选择题采用的是“四选二”型,即选择项中有两个是正确的。它包括两个部分:题干,由一个不完整的陈述句构成,即: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    )(   ),备选答案,通常由四个选项A、B、C、D组成。所以掌握选择技巧,就十分必要的了。

首先应仔细审题,“不同的两项”不要选成相同的两项了。

其次,初选后认真检验,确保准确。

其三,学会一些选择的方法,如排除法、猜测法等。

如排除法的运用,有这样的四个选项:

  A.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B.天与云与山与水    与余舟一介 

  C.仅如银线/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D.而旗尾略不沾湿   人物略不相睹

A.中的“更”C中的“仅”不能确定,但 B中“与”能确定都是同的意思。D中“略”也能确定都是“一点也不”的意思。这时就可用排除法,四选二,除了两个,正确的两个也就出来了。掌握了一些方法,答题时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如何译句

翻译文言句子,就是把古书里的文言文在尽可能保留原意和语言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目标原则。“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达”译文要通畅顺达,没有语病;“雅”译文要优美自然,符合原文风格。

但考生的答卷离我们的目标总是有一段距离,总括起来有以下不足。

1.实词不译。如广东2006年卷,翻译“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有的考生译为:“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 。”把一个重要的词“俟,等到”给漏了。

2.语序不调。如翻译“舜发于畎亩之中”,有的学生就会译成“舜被任用在田间”。

3.省略不补。如2009年广东卷,翻译“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正确的翻译是:(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可是很多学生就忘了补上“渔人”,白白丢了半分。

4.句意混乱。如广东2007年卷,翻译“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有的学生翻译为:鞭打它不知道方法,喂养它不知道才能。句意不明。正确的译法是: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知竭尽它的才能。

如何克服不足,正确地翻译句子呢?

1.明确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句子中的每一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落实到位,对号入座,并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如“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译为: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意译:意译是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有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或直译以后会改变原句意义),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译为:(潭)用整块的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最后一个小分句,就是按照意思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进行的翻译。

  需要意译的情形有:⑴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时。⑵使用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时。⑶为了渲染、铺陈某种情况而故意用繁笔时。

  总之,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对译的就对号入座,直接翻译。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2.掌握翻译的技法:解释法、保留法、替换法、调整法、增补法、删削法。

(1) 解释法

  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这种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单音节词占多数。所以,考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能够解释的现代汉语双音词。例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为: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每个字对应解释,便是翻译了。

(2)保留法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这里的年号“庆历”就不必译出。


展开余文
(3)替换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是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不同等。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千万不能以今义当古义。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要译为: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 “妻子”古文中的意义是“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的词义缩小了。所以,翻译的时候应该用“妻子和儿女”来替换。

 (4 )调整法    

    由于语言的演变,有的文言句型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其中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以调整。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别国)。“于朝廷”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应调整在谓语“战胜”的前面。

 (5)增补法

    文言文中往往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够完整、通顺、明确。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介词、量词、某个分句等。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句省略宾语“渔人”和后面的分句。译文要补充。译为:于是,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有的句子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只能采用意译的,也需要用此法。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为: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成坏事。小人和这个相反。这个句子第一个分句采用了保留法和解释法,是直译。第三个分句用的是保留法、增补法,也是直译。第二个分句,要用意译,而意译就要增加一些词语,如“帮助”。

(6)删削法

   文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如“夫战,勇气也”译为:打仗,要靠勇气。这里就省略了“夫”和“也”。

 3.记诵翻译口诀

保持对应,力求直译。

直译不便,酌情意译。

比喻借代,互文婉曲。

言简紧缩,繁笔铺叙。

释解当头,活用注意。

多种用法,古今联系。

保留古名,删除无意。

替换改变,补齐略句。

遇有倒装,调整词序。

得分要点,关键词句。

 

丁春兰

标签:教学论文 文言文阅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联想法学习古文词语
下一篇:初中课外古文如何教文化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