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180 2015-03-19
标签:
教学论文
七年级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艺术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提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巧妙的提问正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可以这样说,语文课就是通过一个个提问来组织教学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语文教师更应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
但是,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有个效益问题,如果问题提得太细、太碎,往往会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教学目标难以达到;如果问题太大、太深,学生会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结果是启而不发;如果问题太浅,又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没有什么作用,有些提问甚至根本没有效果。专家研究表明:中小学课堂提问有效的仅占56%,可见,提问要讲究效益,提问要讲究艺术。
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其作用;同时,所提问题还要紧随所学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二、提问要能激发兴趣
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从而激起感情上的波澜,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精神振作,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因此,从培养兴趣出发来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三、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有选择性、针对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问题,因势利导。
当然,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设计问题不能为优等生而拔高,也不能为照顾后进生而过于简单,其难易程度应是多层次的,使问题对成绩不同的学生都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简单问题然后进生回答,稍难的让中等生解决,难度较大的让优秀生大显身手。这样做,就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容易收到预期效果。
四、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现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让学生去“索取”知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他们独立思维,深入学习,以尝试成功的喜悦。
五、 提问要有连续性
一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往往不是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连续发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前一个问题就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就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每一个问题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一层阶梯,从而形成链式思考,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如教《谈骨气》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连续性问题:⑴什么是骨气?怎样才算真有骨气?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⑵作者运用了那些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这些论据有什么共同点?⑶在今天,怎样做才算真有骨气?请举事例说明。通过这些连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六、提问要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
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1)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2)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 (3)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4)那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
又如讲授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七、巧妙设问,变“死”为“活”
如《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优秀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所体现的哲理上。他们会通过一些巧妙的设问,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实际生活中: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巧妙地应用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说中国人民头上也有两座大山,指的是什么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发问,那么现在我们面前有大山阻碍吗?若有,应是什么呢?让学生展开讨论。此时教师适时引导,我们坚信,只要像愚公那样,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奋斗,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不会被课文的圈子所束缚,把死知识变成了活知识,思维也不会沿袭前人的老路,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展开全文阅读
八、提问要巧设“障碍”,制造“冲突”,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九、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教师要尽可能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要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作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要注意倾听,纠正补充,但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适时适度地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鼓励对人类而言,犹如阳光一样,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同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师可超前性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
十、 提问后要及时评价学生,评价要注意鼓励性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鼓励性语言,能起到“充氧助燃”的作用,尤其在课堂提问评价学生答案更是如此。 教师的评价用语要富有鼓励性,应该多用肯定激励的语言,如:“答得太好了”,“有创见”等。即使学生回答不够妥切,也应该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想想怎样回答更精彩”等等,学生的回答即使有悖于传统认识、有悖于教师设计问题的初衷,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予以肯定,予以鼓励。
总之,精巧而有吸引力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发散思维、培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何根据教材、教法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做好课堂提问,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注意提问的艺术,从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出发,一定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张楠楠
标签:
教学论文
七年级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让作文批改成为师生交流的阵地
下一篇:
《散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