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1707  2015-04-15
标签:作文指导
功夫在诗外 作文指导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陆游在教导儿子时所写的两句诗,是他诗词创作经验的总结,更是他郁郁坎坷一生的体悟所得。陆游一生一直渴望戎马关山、驰骋沙场,收复失地、统一河山,并且是矢志不渝、至死不改,可这种志向,这种思想,实现不得,最终只能化作一首首含泪泣血的诗和词。意在社稷,志在苍生,并且死时仍“悲”,花的“功夫”确实了得,但收获却在诗词,陆游是这样,辛弃疾更是这样。

前段时间学习辛弃疾的词,翻阅了一些资料,对辛弃疾的词作、思想等有了较多的了解,尤其是看了几遍梁衡的《把阑干拍遍》一文,感觉更是随着梁衡先生的笔触走进了辛弃疾的内心深处。梁衡先生在文中说,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但他追求的“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最后一点,初读时颇感惊讶,一个名满天下名垂千古的大词人,一个对词的创作发展起到过巨大推动作用的大词人,竟然志不在“词”,而读完思考,则深以为是。“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这是梁衡对辛弃疾准确而深刻的评价,如若当时的统治者重用他,社会环境适合他,辛弃疾可能会在政治上做出一番更大的成就,可事与愿违,辛弃疾胸中的猛志无法实现,满腔的豪情只能化作一声声长叹,于是一篇篇词作便应景而生,记录着他的悲,他的乐,他的痛……意本不在于词,可积以时日,词作竟然蔚为大观,辛弃疾用他的心和血诠释着一个令他苦笑的诗词创作规律:词作功夫在诗外。

在《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先生认为辛弃疾在词的创作态度上跟屈原、杜甫相近,都是用生命来书写自己的诗篇的,都是在作品中表现了他们内心所坚守的志意和理念。屈原和杜甫本来也不是要做一个诗人的,只是借诗言其志而已。屈原出身世家,博古通今,政治才能卓越,但遭遇佞臣昏君,才能无法施展,最后只能披发行吟泽畔,用楚地方言记录着抒发着他那高洁的理想和忠君爱国之情。杜甫出身书香门第,虽说过“诗是吾家事”,但是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关注国家,心系苍生,为国事喜而喜,为民生悲而悲。安史之乱前,写的大部分诗文主要是想让其成为自己走向仕途的一个媒介,希望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安史之乱中,则是以诗来记录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并希望统治者能了解下情,改善民生。后期的诗作,忧国忧民之外,又蕴含了自己不得志的愤懑,“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自嘲之中,透露出更多的是不满之情。另外,杜甫也说过一些关于作诗的经验和追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强调的是读书;“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里强调的是练字,是诗文写成之后的进一步加工。但如何写出,靠的还是自己的生活和阅读,功夫要在“诗外”。

由此,我想到了学生作文。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每每暑假来临,各种各样培训班的广告满天飞,其中一些作文培训班的广告语更是令人瞠目,“作文秘诀”,“三天作文上一个档次”,“满分作文”……真不知这些培训班的组织者怎么敢写出来,或许印证了另一句话,叫做“无知者无畏”吧。诚然,作文的写作在一些方面有一定的方法技巧,比如如何审题,结构如何安排,怎样在文中点题扣题等,但这些都是小技,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在于生活和阅读。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说她女儿高三前读了大量的书,但没有读过优秀作文选,到了高三,研究了一本《高考满分作文》,总结了一些优秀作文写作的方法,结果在高考中作文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所以,到了暑假,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风景名胜去,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打游戏等不健康的活动除外),听他们喜欢听的歌,读他们喜欢读的书,这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倒是更有帮助些。

读书,世人都知道对作文有好处,但不能为读而读,硬读,死读,那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对读书厌倦,作文水平当然也很难提高。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投入去读,学会感发(《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语),就是善于联想,善于举一反三。读书时还要善于思考,很多书中都表达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阅读时要善于发掘,善于联系现实,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总觉得平时的阅读就像是在积聚财富,脑海中像是有一个仓库,存放着自己平时生活、阅读的点滴所得,遇到一些场景或作文题目时,大脑就会迅速启动搜索键,到“仓库”中去搜索所需的材料,再加上情感、语言等,来完成一篇较好的文章。如果脑中空空,作文自然就难以下笔了。辛弃疾词作中喜欢用典,大概主要缘于他原先读书时对一些典故思考认识较深的缘故吧。

所以,作文没有捷径可取,要想写出好作文,“功夫在诗外”,用心读书,用心生活,才最为重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6000只LED发光球变幻着红、橙、黄三色从卢浦大桥来到江心舞台,当当一位位不同肤色的家庭登上宽广的舞台;当明镜般纯粹而又绚烂的烟花使浦江两岸架起一道彩桥时……万众瞩目的善刚察世博会在这里揭开面纱。

8年辛苦准备,10天试运行。所有的理论在这短短的几天内得到了一个基本检验。纵使当初设想多么完善,仍然暴露出不少的细节问题和人性化的缺失。正如朱熹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使世博会在开园后顺利进行,才能使我们迎来成功。

所谓实践出真知。好古的刘羽冲凭借一本古兵书,水利书,想要统帅十万大军,兴修水利的异想天开不难理解为何会失败。仅仅局限于泛黄的纸张,铅印的字体,纵使理论再正确,没有实践过,体验过,不能成为真理,更何况是时代变迁如此之快,理论不一定成立呢?纸上谈兵的想法不加改正,长平之战不会成为终点,街亭失守不会成为个案,世博会中的问题也难以暴露。

付诸于实践,才能发现理想与事实间的差异;付诸于实践,才能使思考更为人性化,细致化。理论之于实践,犹如与之于水。鱼能否存活,就看其能否在水中游曳;理论能否可行,就看起能否在实践中站稳脚跟,而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

当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时,我们才能获得成功。前不久登报的大学生成功创业者,并不像大多数创业者一般,毕业后直接创业。而是先到啤酒厂做了两年的销售员,在卑微的工作中积累经验,将在象牙塔中所学内容付诸实践。两年后的他,在其他人创业失败后,自己独闯天下并赢得了一席地位。大学中的理论若未经历现实的洗礼,恐难接受社会的挑战。脑海中的诺亚方舟,没有经历过现实的改良,恐将付之东流。但若没有理论作为依据,只有盲目的实践,也难达到如此的高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诞生了牛根生的蒙牛企业,享誉国内外。


展开全文阅读
理论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方向,却仍需凭借实践,走出黑暗;理论就像彷徨中的一本宝典,给予知识的见解,却仍需实践加以践行。

世博会的顺利开幕,离不开8年的苦心准备和6天的试运行;如今眼下的高考,离不开12年的寒窗苦读和3天的实地操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两者的相得益彰,成功之门才会向我们招手示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名字叫《冬夜读书示子律》,作于宁宗庄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诗中表达的思想不仅是冬夜读书的体会,更是诗人勤奋学习的经验总结。     

诗的前两句,从古人的经验谈起,其中“无遗力”三个字,概括了古人做学问用功程度;诗的次句,既道出了做学问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也强调了“少壮功夫”的重要。告诫儿子在年轻时抓紧大好时光努力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只有重视了“少壮功夫”,将来才会有所成就。     

诗的后两句则是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学生的一种“躬行”。我们现在不是提倡“启发式”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吗?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讨论、练习,就是学生的一种实践活动。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没有学生的“躬行”参与,就几乎无法进行,即使古人学习内容以文史为主,学习过程也有一个“躬行”问题,学了文章诗篇要背诵,是一种“躬行”,不是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古训吗?懂得了文章的起承转合,还要自己练笔写作,否则,先生讲得再多再妙,学生的文章还是做不好的。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的大意说:他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陆游在另一首诗中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以知道,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要强调“躬行”,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

 

马占才

标签:作文指导 功夫在诗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如何做好班主任 (七年级)
下一篇:古诗词中“雁”意象拾零 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