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528 2015-04-19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上册)
教学设计
导入
有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一座桥, 空灵动人,风景秀丽;有一首诗,它意境独特,情感细腻。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人、看看这座桥、品一品这首诗!
学习目标
1.品味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以及诗人表达的情感。
2.感知本诗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掌握新诗鉴赏的答题规范。
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一、天才诗人——徐志摩
•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现代诗人、散文家。
•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
•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著有诗集《志摩的 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
• 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作品影响深远,被梁启超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 1931年 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二、旅英经历与写作背景
• 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吧。
• 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
• 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于中国海上写下了脍炙人口的 再别康桥。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徐志摩
三、新月派与新歌律诗理论 ——“三美”原则
讲究音节和押韵 —— 音乐美
保持整齐的外形 —— 建筑美
讲究诗的辞藻 —— 绘画美
四、朗读诗歌,品味诗意美
生1
师1
五、<<再别康桥>>描写了哪些画面?
诗中的画境
1、招手作别云彩图
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
6、黄昏夏虫沉默图
7、挥手惜别云彩图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王维
精讲点拨
思考一:
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要这样?
轻轻的、悄悄的。
对她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深怕惊醒了它。诗人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思考二:
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阅读2-5节,并找出有哪些意象?
并说说诗人选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金柳、新娘
青荇 柔波
潭 浮藻 梦
长篙 星辉
意境,情趣与意象的融合
全诗感情线索
1、招手作别云彩图 ——难舍难分
2、河畔金柳倒影图——欢喜和眷恋
3、青草水底招摇图——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4、榆阴浮藻清潭图——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5、撑篙漫溯寻梦图——感情达到高潮
6、黄昏夏虫沉默图——情绪低落
7、挥手惜别云彩图——难舍难分
第一节:透露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二~五节: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六节: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
第七节:呼应开头,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 去的哀愁。
思考三: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因为绿柳在夕阳照射下,它镀
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
暗喻。
把柳树比做新娘,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的美好姿态,像新娘一样。
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答题规范
第一步:指出修辞
第二步:解释修辞
第三步:表达效果
学以致用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拟人。
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和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
归纳反思
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诗人对剑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感受现代新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课延延伸
我再没有别的话说,我只要你们记得有一种天教歌唱的鸟,不到呕血不住口,它的歌里有它独自知道的别一个世界的愉快,也有它独自知道的悲哀与伤痛的鲜明;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的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浑成的一片。
——《猛虎集》序
志摩的确是悄悄地走远了,但挥不去带不走的是他的康桥。它做为学院建筑留在英国,它做为一篇具有生命质感的诗歌,留在中国文学史中。自然中的康桥会老,但文字中
的康桥,将在所有爱志摩的读者心中永远年轻。
刘艳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14年高考作文素材:社会热点精华素材及运用
下一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