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482  2015-06-05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15年高考复习作文素材时事热评集萃3 (高三)
 铁笼里的青春何以安放

              2015-04-24 10:07:29  来源: 红网  作者: 赵志疆  

据河北青年报官微报道,微博网友称:大衡水的中学为了不让学生跳楼,真是下血本了!衡水二中为了防止学生跳楼,将教学楼改造成和监狱没什么两样。近日河北衡水市公安消防支队表示,衡水二中教学楼、宿舍均在外窗上设置影响逃生的不锈钢栅栏,若发生火灾会影响逃生,且不利于消防救援。经协商,学校将在不锈钢栅栏上设置可开启外窗,确保疏散逃生通道的畅通。(4月23日央视网)

面对这样一组图片,令人无语凝噎。在高考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慷慨激昂甚至惨烈悲壮的誓师标语并不鲜见,尽管如此,这组图片还是给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以“全封闭”的教学楼被背景,密密麻麻的标语不仅书写着高考的残酷,而且也书写着学生时代的艰难,不知这些禁锢在铁笼里的青春,何时才能自由地绽放?

“全封闭”的教学楼是否为阻止学生跳楼,衡水二中目前还没有正面回应,不过,网友作此推断不乏充分理由——今年3月29日清晨5点半,衡水二中高三学生许某在学校跳楼身亡,而校方在孩子跳楼后并没有及时通知家长。校方回应称,这件事情刑警已经介入,对于事情的详细情况“无可奉告”。除此之外,去年10月,该校还有一名高三女生跳楼身亡。接连发生的学生跳楼事件,再加上其后突然出现的防护网,难免会令人将此视为学校的应对之举。

不知道从何时起,高考标语渐渐远离了曾经的励志模板,取而代之地是一些暴力气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高三白活”……2013年高考标语中,以衡水二中的“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最为霸气十足。同样是衡水二中,今年的高考标语少了几分霸气,但却添了一份沉重,这座被称为“高考集中营”的学校,一如既往在高考前制造着话题,只不过,今年的话题因数次学生跳楼事件而侵染了些许血色。

今年2月26日,衡水二中的高考百日誓师正式启动,学生集体手持“血拼一百天,杀进重点线”标语振臂高呼,场面堪称壮怀激烈、血脉贲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一个高三学生就从教学楼上一跃而下,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将这些饱受争议的画面串连在一起,不由得使人联想起衡水二中负责人曾经的话语——面对外界对其“高考集中营”的质疑,衡水二中办公室主任曾明确表示:“我们有着自己特色的管理和教育模式……不管怎样,我们依然会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再次以严苛的形象“文图并茂”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不知,这是否就是衡水二中所要坚持的“办学特色”?

当然,仅仅谴责衡水二中“不近人情”,似乎也有失公允,在“一切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的目标指引下,高考成绩俨然任何学校的重中之重,学校任何不近人情的管理,都会理直气壮戴上“为学生未来着想”的温情帽子,所不同的,也许只是方式和程度的不同。某些“铁血”名校的成功,更是令很多中学看到了容易复制的模板,学生的空间因此被大大压缩。一所学校内,高三学生接连跳楼坠亡,无论真实的原因是什么,由此折射出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都不免令人堪忧。密密麻麻的防护网,也许可以提高学校的防护等级,但对于绷紧了神经的莘莘学子来说,恐将意味着更触目惊心的刺激,当此之时,不必追问这是出自谁的“创意”,尤该发问的是,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情况究竟如何?

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为标志,高考“深度革命”已经启动,以那些依旧禁锢在铁笼里的青春为观照,这项改革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

 

中国落后地区为何最易制造名校神话

叶克飞

近日有消息称,曾经号称神话的湖北黄冈中学已经没落,1999年以来再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后再未拿过国际奥赛奖牌。

这种消息自然不乏叫好声,许多人认为黄冈中学的滑坡是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以及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多项政策合力的结果,还喊出了“神话破灭是好事”之类的口号。

老实说,我也特别讨厌当年的黄冈中学,这种“神话”当然应该倒塌。我读高中时,每天黑压压的卷子上,左上角总有“黄冈中学”字样。尽管有人称这些打着黄冈中学旗号的试卷并非全是真货,但它仍堪称应试教育代名词,顽劣如我恨不能除之而后快。但黄冈中学如今的没落真的意味着教育进步?我倒是认为二者没一毛钱关系,而且标榜“改革”、“减负”和“素质教育”的中学教育不但没有进步,还有沦陷之势。

至于有乐观的专家称“封闭以及半封闭的教育管理办法才是黄冈中学及类黄冈中学神话逐渐没落的重要原因”,认为“对学生封闭式的或者半封闭式的管理影响了学生的视野,而现在我们高考命题比较灵活,需要广泛的知识面才能够回答,而这种农村学校对高中学生的管理不太符合这种信息化的社会”,在我看来更是想当然的看法,高看了如今的高考试卷。出点偏题、联系一下时事,并不“需要广泛的知识面才能够回答”。

记得我刚读小学时,大人们常常提起青岛下辖某县级市的一所著名中学。据说学生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读书,晚自习到十点,凭借繁重的课业,它成为了名校。小学毕业后,我进入了青岛市一所省重点中学。入学第一天,我就在校门口看到了高考上线人数达七百多人的喜报,此后一段时间里,数字还在陆续增加,喜报隔三差五就换一张。

我起初很困惑,心想一个高三年级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后来才知道,除了N个正式班之外,还有N个复读班,即所谓的“高四生”。学校不大,但仍专门辟出整栋楼给高三年级使用。整个初一,我只去过那里两三次,大白天也极为阴暗的走廊,所有的门都紧闭着,甚至悄无声息,只有走到窗边,你才能看到里面黑压压的人头,那简直可算是我的年少梦魇之一。

所幸初二那年,我就随父母回到了广东家乡,就读的那间中学也是省重点,课业也繁重,但校方每天都会给学生安排一两个小时的运动时间,打篮球似乎比自习更重要,傍晚还可以在宛若花园的校内找个地方看看闲书。再加上香港电视台和电台的熏陶,总算不至于被题海弄傻。


展开全文阅读
我的个人经历当然不具备普遍意义,但仍有典型性。当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珠三角经济已然发达,高考录取率虽不及京沪,但在国内也排在前列。即使是扩招之前,那所省重点中学的高考录取率也在95%以上,扩招后更可达到100%。加上学校设施齐备,有正规足球场、大量篮球场,后来更有了专业的体育馆和小球馆,图书馆、音乐楼和美术楼等一样不少,早在90年代中期就有了配备一二百台原装机的专业电脑室,这一切都给了学生更多空间。

相比之下,山东省的高考录取率低于广东,即使是省重点中学,在扩招前也有大量学生需要通过复读考上大学。至于那家传说中的青岛下辖县级市名校,生源多来自农村。在80年代和90年代,高考几乎是这些学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课业繁重实属必然,成为省内“神话”也属必然。

这类“神话学校”几乎遍布全国,老校区一度成为热门景点的黄冈中学是其中翘楚,学生们排队打饭时都在背书做题的河北衡水中学同样如此,还有在校生超过两万人的“亚洲最大高考工厂”安徽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它们往往有着同样的规律:军事化封闭管理,题海战术,尽量少放假,注重研究所谓“题路”,提倡标准化,严苛的作息制度和巨大的课业压力,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高考集中营”。同时,它们大多属于经济不发达、高考录取率偏低的省份,在省内又偏居更不发达的县级市乃至乡镇。如果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和城市,这类“名校”也往往位于乡镇,比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所青岛下辖县级市的中学。

它客观说明了一个事实:需要靠高考改变命运的群体,是这类学校存在的土壤。如今,这个群体并未消失,但高考也许已经无法让他们改变命运。与此同时,“神话学校”的无力侧面说明了高考选拔机制的变化,也就是所谓“改革”的成果,但这个变化又意味着什么?

谈及黄冈中学的没落,师资力量的流失是重要因素。因为地区经济在湖北排名倒数,教师收入也不高,不少老师被武汉学校挖走,还有不少出走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但这恰恰是教育资源向发达地区无限度倾斜的一个佐证。本地生源的扩大导致参差也是一大因素,可它同样是教育产业化的一个缩影。据报道,黄冈中学建设并搬入新校区后严重负债,每年只能勉强偿还利息,靠政府帮忙才还清债务,校区扩大也带来了招生扩大,优质生源就此被稀释。同时,来自省会武汉的一些名校也来抢夺生源,通过减免学费、为贫困生父母在校内安排工作等手段吸引学生,黄冈中学显得更缺乏竞争力。

教育资源的倾斜早已不是秘密,早在90年代中期,我所在的那所珠三角重点中学就开始了疯狂挖人,教师资源基本来自江西、湖北和湖南等传统教育大省,据说还有“支付转会费”之举。

而在黄冈中学辉煌的年代里,教育资源的占有恰恰是其最大优势。比如当年高考统一命题,黄冈中学就掌握了极大话语权,甚至能够影响命题。但在各省独立命题后,黄冈中学的这一资源便流失了。至于当年的奥数优势,说到底也是优质生源和填鸭式教育的优势,但奥数与高考脱钩后,不但奥数辉煌不再,黄冈中学也失去了在加分领域的话语权,优质生源的流失在所难免。

如果这种资源分配是良性的,当然是好事,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黄冈中学作为“神话”尚且如此,普通的三线城市学校乃至乡镇学校就更不必说。我做学生时无比憧憬素质教育,但忽视了一个问题:在恶性竞争土壤没有改变、资源享有严重不平等的情况下,“素质教育”是一句空话,它不可能比应试教育好多少,甚至会制造更多的不公平。

有人曾说“中国的素质教育前提是有钱”,这话一点不假。我们所理解的素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比如提起音乐,就等同于乐器考级。它一方面制造了另一种应试压力,使得孩子更加“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也制造了寻租腐败的空间。最可怕的是,它封杀了寒门子弟的上升渠道,原本可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他们,如今悲哀地发现,城市孩子只需要弹弹钢琴下下棋就能跑赢他们。这一点加上原有的录取分数差异,以及扩招后带来的就业压力,对寒门子弟的影响甚至是致命性的。有人曾统计,黄冈中学当初的生源中有半数来自贫困家庭,原本他们可以通过题海战术赢得高考,进而改变命运,但现在他们却真的“输在了起跑线上”。即使能够考入名校顺利毕业,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困难,比如人脉关系,比如陈旧观念,甚至老土的着装品味都会影响他们的前途。

这当然是资源的不公平分配,黄冈中学无法守住的,其他同类中学同样守不住。各种优质资源都流向发达地区、大城市,难道这一切比黄冈中学的“神话”更高明吗?说白了无非是把黄冈中学的模式搬到了较发达地区,然后通过经济优势让一切变本加厉。就像有人所说:“当年黄冈中学厉害,是因为它够狠,不把学生当人看,但现在的学校一个比一个狠,它就显得不突出了。”

更可怕的是,因为资源分配不平衡,因为寒门子弟的上升空间越来越窄,也因为所谓的“素质教育”不但未能减负,还制造了新的负担,“唯分数论”仍占主导,所以落后省份的落后地区仍然会制造各种“神话”级别的名校,比如河北第一名校衡水中学。衡水在经济不发达的河北都属最落后地区,可衡水中学却凭借着自己的高考神话,在国内各地开设分校。黄冈中学也许没落了,但其他落后地区的政府为了政绩,学校为了升学率,对抗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仍然会走这条路子——这甚至是落后地区中学对抗发达地区中学的唯一路子。

我常听到这样一个说法:“越是落后地区越重视教育”,黄冈是一例,衡水也是一例。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落后地区的政府总是大力扶持教育,家长也重视教育。其实这个说法明显偷换了概念,与其说落后地区重视教育,不如说落后地区重视分数,政府需要高升学率作为政绩,家长需要分数改变孩子的命运,他们甚至根本不会理睬“教育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

黄冈中学就是典型例子,它辉煌不再,貌似最着急的是当地政府。据说,当地政府新近提出了“要重振黄冈教育雄风”,并在计划中将复兴黄冈中学放在第一位,还提出了量化标准,比如一本上线率提高1个百分点,考取清华、北大人数突破25人。

当地官员摆出一副低调的样子,甚至拒绝记者采访,表示“还未做出大的成效来,我们只想静心好好做好当前的事情。”可这种看似低调的言辞,背后实质却仍然是假大空的好高骛远,还是当年的陈腐思维——教育是用来量化的吗?这是教育还是工厂?

在黄冈市当地提出的振兴计划中,粗暴的行政干预无处不在,比如禁止各校单独提前招生,禁止截留生源,严格控制优质生源流向市外等,一切都为了黄冈中学铺路。再如什么“全市要培养100名全国名优教师、500名全省名优教师、2000名黄冈名师”,提高名师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这种假大空的政治口号,无疑是政绩思维的体现。

但这种思维并非黄冈独有,对于所有落后省份的偏远城市而言,想要实现教育的政绩功能,想要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对抗,就要集中资源,将优秀的师资和生源集中在一起,通过封闭学习提高高考成绩。

这种行为不但功利,还戕害学生。而且即使高考成绩提上去了,仍然无法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局面——今天刚刚看到一则消息,南京一所学霸中学共有295名学生被国外知名高校录取,有的学生从未参加任何学术竞赛,但坚持绘画和钢琴十多年,从小阅读各种书籍,父母坚持“顺其自然”的教育理念。

这当然是成功教育的例子,但能够持这种先进理念,并从小就以书籍、乐器等熏陶孩子的父母,基本不可能是寒门子弟。当黄冈中学、衡水中学的学生还在为了高考头悬梁锥刺股时,当河南的郸城一高贴满“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之类的横幅时,享有更多教育资源的那些孩子已经避开高考,选择直接出国了。

黄冈中学不但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曾是教改支持者的眼中钉,似乎不鄙视它,都不好意思出来谈教改。但这一神话的倒塌并未成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甚至还展示了更严重的失衡,这才是最让人忧虑的。

(原标题:《黄冈中学没落意味着教育的进步吗?》)


展开余文
 

衡水二中的孩子奋斗多少年能跟金刻羽们喝咖啡?

文/西坡

衡水二中又火了。网友发布照片,说“衡水二中为了不让学生跳楼,真是下血本了!”。教学楼上,密密麻麻的是铁栏,外面贴着人们耳熟能详的高考标语。虽然学校还没有出面表示铁栏是为何用,但“衡水二监狱”、“衡水二富士康”这些绰号已经出笼。

每年的教育类新闻,衡水中学和衡水二中这两所学校都能承包相当一部分版面。军事化管理、雷人标语、震撼阅兵,每年都有新故事,但说来说去都是超级中学那点事。我没上过这样的超级中学,不是我当年多有自知之明,而是我没有这样的荣幸。我当年所在的高中,一直把衡水中学这样的“高考名校”当成学习典范,没混出这么大的名气,但管理方式上大同小异。

有过亲身经历的人,都不会对中国各地的超级中学大惊小怪,所以我也不准备像外宾一样侃侃而谈,“教育不是这样搞的,要解放孩子的天性”。跟底层的孩子谈解放天性、素质教育,就像“何不食肉糜”一样正确而空洞。

我想到的是最近火遍网络的“学霸女神”金刻羽。“精通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热爱文学和艺术,钢琴和单簧管技艺都达到了专业级水平;她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哈佛所有的本科课程;25岁拿到了哈佛经济学的博士学位……(19)83年的她现在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最年轻的宏观经济学教授;而她的父亲,就是前财政部副部长、前中金公司董事长、现亚投行掌门人——金立群”。

金刻羽的膜拜者们说她“出身比你好,比你聪明,真的还比你努力”。他们不知道的是,与监狱、富士康外观无异的衡水二中代表的就是底层孩子的“努力”。我不喜欢那个成功学标题,因为你可以说自己没有她努力,但别人没让你代言。这么多人看到了金刻羽的“努力”,又有多少人能看到衡水二中的孩子们的努力?

衡水二中和金刻羽是当下中国教育的两个隐喻,他们象征着分化的两极,在他们之间有越来越难以弥合的鸿沟。

金刻羽们初中就通读莎士比亚原著,衡水二中的孩子们可能连一本外文原著都没见过;金刻羽们高中就到了国外名校,衡水二中的孩子可能是从大城市返乡读的高中,因为他们没有资格在大城市高考;在金刻羽们的人生道路上,国内的高考不值一瞥,但对衡水二中的孩子来说,高考仍是改变命运的独木桥,不在“衡水二富士康”好好努力,他们也许只能去富士康努力了。

前些年有个特别火的帖子叫《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现实比这更残酷,当你奋斗十八年,终于学会喝咖啡,别人已经改茶道了。当苦寒出身的孩子过关斩将来到“争做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却发现他的一些同龄人早就在国门外享受世界一流大学,谁能告诉我,这是一种什么体验。

作为鸡汤励志,你大可以学习金刻羽们的“努力”。但作为一个公共话题,我们不可以忽略这背后的阶层差异。

当富裕阶层谈减负,工薪阶层却要担心,放学太早孩子谁来照顾;当富裕阶层谈素质教育,工薪阶层却不得不考虑培训班的学费问题;当富裕阶层呼吁高校放开自主招生,工薪阶层却不得不担心,这会不会导致新的腐败和不公,使独木桥变得更窄。有的人还没吃饱,有的人却要减肥,人们谈的还是同一个教育吗?

黄冈神话已经破了,衡水中学、衡水二中的神话还能维持多久?超级中学的倒掉固然无甚可惜,但是人们必须瞪大眼睛看清楚,在它们的废墟上新站立起来的是什么。金刻羽们不需要掌声,他们早就在父辈的帮助下看过世界。真正需要帮助的,是超级中学里的“高考预备军”。除了每年总要来几次的围观,他们还应该得到更多的外界支持。(来源:新京报)
汪国真诗选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旅行》

凡是遥远的地方

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

不是诱惑于美丽

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使远方的风景

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也无需在乎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

迷人的错

 

到远方去

到远方去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选择》

你的路

已经走了很长很长

走了很长

可还是看不到风光

 

看不到风光

你的心很苦 很彷徨

没有风帆的船

不比死了强

 

没有罗盘的风帆

只能四处去流浪

如果你是鱼 不要迷恋天空

如果你是鸟 不要痴情海洋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

 

  报我以幸福吗?

  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大学生网上募捐救父 毕业后寻捐款人加息还钱

2015-05-13 04:19:41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2年8月17日本报曾报道吕江的情况

  “……虽乳臭未干,但我以人格作保向您筹借善款。因为哪怕仅仅是一块钱、一毛钱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也是极大的帮助。我希望您给我一个详细的账号,我会在3-5年内把钱打给您。因为是借,我承诺每年支付5%的利息给您。无论我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或是工作的变动或升迁,我都会及时将我的联系方式和所有情况公开,不会让您找不到我。毕竟您的任何一分钱都凝聚了您的辛勤汗水,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不劳而获。真心谢谢您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学生吕江(化名)用3年时间践行了“一诺千金”四个字。3年前,大四学生吕江为救身患白血病的父亲在网络上发文募捐,为父亲借钱治病;3年后,虽然父亲已经重病过世,但他仍旧践行承诺,寻找当年为自己捐款的好心人,将自己工作赚来的一点积蓄还给当年捐款的好心人。

  缘起

  大学生发微博募捐救父

  2012年6月,北京某高校大四学生吕江父亲被诊断身患白血病,因家住农村父母以务农为生,家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至少40万元的医疗费用,被迫无奈,吕江在微博、淘宝等网络平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并向大家借钱,承诺会在3至5年内还钱且支付每年5%的利息。

  事隔3年,5月10日,正在天津出差的曾先生突然收到吕江的电话。2012年吕江在网络上求助时曾先生曾通过银行向吕江转账捐款,没想到3年后会接到吕江的电话表示要还钱给他,随后,曾先生收到吕江汇款的银行短信,金额甚至包括吕江当年在网络上承诺的利息。

  2012年6月,一封实名署名的求助信在网上被广泛关注,写信的是北京某高校大四学生吕江。吕江在信中写到自己家境困难但父母仍咬牙供自己读书上大学的经历,并表示父亲在当年6月被诊断为白血病,如果不尽快进行手术,父亲随时可能死亡。家中以务农为生,年收入不过3万元。目前已经配型成功,但无力承担骨髓移植等治疗费用近40万元,自己无路可走遂发布求助募捐信息。

  吕江在求助信中发布了自己的身份证、父亲的白血病诊断证明、村委会的证明等文件及手机号码、银行账号等,并承诺将来会还钱以及利息。当时,吕江在微博上公布为自己捐款的好心人名单,详细记录了每位好心人捐款的时间、金额,并随时更新收到的捐款总额。根据吕江微博记录,截至2012年12月1日,吕江共收到532283.52元钱。

  昨日,曾先生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自己已经忘记了当时捐钱给吕江的事情,也忘记了具体捐了多少钱。在电话中,曾先生表示不需要吕江还款,但吕江坚持借钱就应该还钱,也希望曾先生能继续帮助更多的人。

  曾先生表示,自己十分感动,后来还发表了一篇长微博讲述这件事情。“我没想到他还记着这件事情,并主动找到我要还钱,现在的社会还有这样诚信的年轻人真的很难得,不一味索取,还懂得感恩。”

  对话

  “我会尽自己所能陆续还钱”

  随后记者致电吕江,吕江表示,父亲已经于2014年去世,自己2013年毕业后在北京从事技术工作,每月收入5000多元钱。从今年3月份起他陆续开始联系当初借钱给自己的人逐一还钱,目前已经还了1万多元。“他们当年好心帮助我,给予我希望,我很感谢他们。”对于日后的还钱计划,吕江说:“我会尽己所能陆续还钱,还有一些当初没有留下联系方式的好心人,自己也会尽力联系到对方还钱。”

  记者: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联系当年捐款的人进行还钱的?

  吕江:从今年3月份左右开始,因为我工作一年多了,开始有一点经济实力可以还钱了。

  记者:你在北京从事什么工作,月收入状况怎么样?

  吕江:现在在北京从事技术类的工作,月收入5000多元吧。

  记者:很多捐款的人都表示那些钱是捐赠给你的,不需要还钱,为什么你还一定要还钱?

  吕江:我觉得借钱还钱是应该的,我当初募捐的时候就承诺会还钱,而且,这些捐款给我的人他们一定是那种也会捐款给其他人帮助他人的人,我现在有一点钱可以还给他们,他们也可以拿着这些钱去帮助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

  记者:还这些钱你的经济压力大吗?

  吕江:对我来说还好,我现在有一些收入,我慢慢还,还一些是一些,当初大家捐款给我,我都把捐款人的信息记录下来了,方便我以后还钱。但有些人当初捐款的时候没有留下联系方式,现在我也找不到他们了,但我会试着找,争取把钱还给他们。

  记者:当初你一共筹集了多少钱?

  吕江:50多万元,有些钱是公司老总捐助的,当时直接就给了我六七万元。

  记者:你现在还了多少钱?


展开余文
  吕江:还了几个人的钱,大概还了1.3万多元吧。

  记者:后面对还钱还有什么打算吗?

  吕江:努力找到当初借钱给我的人,尽量攒钱将钱还给大家。

  吕江其人

  工作一年多开始还钱

  吕江老家在天津宝坻农村,家中有几亩地,主要靠务农为生,家庭年收入3万元左右。在吕江老家农村,村里的孩子大多在初中毕业后就前往家附近的服装厂上班,但吕江父亲坚持让吕江好好读书升学,而吕江也不负众望,考上区里最好的高中宝坻一中读书。

  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吕江一直努力学习,2009年考上了北京某重点大学。当时,村里人都来吕江家恭喜吕江父母,也为村里出了大学生庆祝。当年吕江的弟弟也即将升入高中,家里经济负担很重,但吕江父亲坚持不让孩子申请助学贷款,而是通过努力照看家里的养鸡场,赚钱供两个孩子上学。

  在大学期间,为了读书,吕江省吃俭用,利用课余时间做各种兼职,有时候同时做三份家教工作,生活费全部靠自己赚取。吕江对科研很感兴趣,本科期间就参与很多科研项目,整天泡在实验室中,进入大四之后,吕江想努力考上研究生,于是集中精力专攻橡胶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科研理想。

  然而,在吕江一家的生活逐渐好起来的时候,2012年6月,47岁的吕江父亲被诊断患有白血病,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病倒了,成了躺在病床上浑身插着管子的病人。

  生病期间,吕江父亲的情况十分不稳定,常常发高烧,医生说,这样下去,吕江父亲随时有可能因为脑出血而死亡。

  为了挽救父亲生命,吕江和家人东拼西凑凑到几万元。后来,吕江父亲与一位亲属配型成功,但高达40万元左右的骨髓移植和化疗费用让吕江一家陷入绝望。走投无路的吕江想到了在网上募捐借钱的方式,他当时还表示,愿意“卖身救父”,如果哪家公司老板愿意借钱救助父亲,他愿意放弃考研,前往老板的公司打工还钱。

  随后,吕江放弃考研,开始在网上筹款。他通过淘宝、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了一篇名为“请大家帮帮我的父亲”的文章,同时附上自己的身份证照片、父亲的诊断证明书、父亲的照片以及自己的联系方式、账号等。这篇文章当时受到广泛关注,包括本报在内的多家媒体都报道了吕江的事情。

  后来,吕江在微博上公开捐款爱心名单和捐款总额,共公布了19次,截至2012年12月1日最后一次公布,吕江微博显示共收到捐款532283.52元。

  2013年吕江大学毕业,在北京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月收入5000多元。到现在吕江已经工作一年多,他表示,自己现在有一些收入,条件好了一些,可以开始还钱了,并开始联系当年捐款的几位好心人,连带自己当年承诺的5%的利息,一并还给好心人们。

  文/本报记者 高语阳
    讲述

被遗忘的承诺

 

  2012年,曾先生在网上看到吕江借款救父的帖子后,通过转账为吕江捐款。曾先生回忆称,自己转账之后很快就忘记这件事情了,没想到事隔3年竟然还能收到吕江的电话。“他说他这是践行承诺,我特别感动,现在这么浮躁的社会还会有这样的孩子,我当时就很想把这件事情写出来。后来,曾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上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周末,我正在天津忙着,手机忽然响起来,是个陌生号码,里面的声音很年轻也很陌生:“您好,我是××,您还记得我吗?”

  那一刻我几乎要把它当成是诈骗电话给挂掉,因为我根本不记得××这个名字,几乎可以肯定这个人我不认识。“你有什么事吗?”我问。

  “我给您打电话,是想还您的钱。”那个年轻的声音说。

  还钱,还什么钱?我很纳闷。

  “不知道您还是否记得,我在几年前曾经在微博上求助,因为我爸爸得了白血病。后来您曾经捐了我一笔钱,我现在想和您确认一下账号,把钱还给您。”

  ××的话让我非常诧异,一方面是因为我已经完全记不得这件事,另外一方面是居然还会有人过了这么些年真的要还别人的捐款……这真的是现在这个时代还会发生的事吗?

  当××完整地说出了我常用的银行卡号,还有汇款时间时,我已经相信这事是真的了,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下意识地问,“你父亲现在身体恢复了吗?”

  ××很平静地告诉我,当时他在微博上求助,很多人帮助了他,父亲也因此渡过了当时的难关,又撑了两年,但最终还是在去年去世了。而他自己也已大学毕业,现在在北京工作,想把钱都还给大家。

  我听了后很感动,说不用还了,小兄弟你好好工作,把家里照顾好就可以了。××坚持说一定要还,“我知道您不图什么,我很感谢您,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我父亲不可能多活两年。您一定要收下,您可以用它再去帮助其他需要的人,这样也算是您的爱心一直在传递。”

  其实以××刚工作的情况,收入应该不多,我说这样还款你的压力不大吗?他说慢慢一点点还,没什么的。唯一让他有些遗憾的是,很多人当初捐款时没留联系方式,已经联系不上了,“我还在想办法找他们。”

  电话通完五分钟后,银行短信响起,除了那笔钱之外,还多出来10%。××的汇款留言写着:“两年每年5%的利息,谢谢您。”

  那天一直忙到很晚,终于空下来后我开始查以前的微博,花了很多工夫,终于找到当年××那个求助帖,发于三年前的2012年9月。这时我才知道,××的求助帖在当时的微博上引起了很大关注,北京青年报、法制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对“大学生微博募捐救父”做过报道,很多人伸出了援手,但是包括我在内绝大多数人在捐助的时候都没想过这个年轻的大学生真的有这么一天会来送还捐款!

  在那个帖子上,我看到了当时看过就忽略,现在却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话—

  “……虽乳臭未干,但我以人格作保向您筹借善款。因为哪怕仅仅是一块钱、一毛钱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也是极大的帮助。我希望您给我一个详细的账号,我会在3-5年内把钱打给您。因为是借,我承诺每年支付5%的利息给您。无论我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或是工作的变动或升迁,我都会及时将我的联系方式和所有情况公开,不会让您找不到我。毕竟您的任何一分钱都凝聚了您的辛勤汗水,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不劳而获。真心谢谢您了!前一段时间,村里的父老乡亲为父亲捐助,母亲就说过,如今我也同样申明:您的借款中,家里不富余的不要,家里孩子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在家的不要……”

  原来这孩子当初就说的是借!

  原来这个年轻人只是在完成他当初的承诺!

  这个忙乱而又现实的时代,我已经想不出来,还有什么比完成自己的承诺更宝贵的事,哪怕它已经被人遗忘!(文/曾鹏宇)

 

马占才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15年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15年高考复习作文素材时事热评集萃2 (高三)
下一篇:高考预测:2015年高考作文大猜想(最新完整版) 高考复习指导(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