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307  2015-06-10
标签:教师随笔
消除通往认识自然这条道路上的人为障碍 教师随笔
 自然似乎很“近”又很“远”

广东2015年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消除通往“认识自然”这条道路上的人为障碍

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有的近在咫尺,有的远隔天涯。

远古时代,人类只能凭肉眼凡胎去直觉感知世界。他们虽然跟目光所及、脚力所达的自然事物距离很近,可以耳闻目睹,品尝触摸。但那时候如果有谁想要翻山越岭、漂洋过海、飞天遁地,甚至离开地球,追月逐日,去探索自然,那简直就是不自量力、异想天开。

由此看来,宇宙万物于古人而言是那样的逼近,又那样的茫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类认识能力低,探索自然的手段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观察自然的手段越来越先进,观察能力越来越强、观察范围越来越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从宏观到微观,从事物的外部现象、特点、特征,再到内部的本质、原理和规律,越来越系统,越来越全面。

例如,科学家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三棱镜,还发射了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测量出各种天体的形状、质量、大小、温度、成分,拍摄到太阳的日珥、日冕和黑子,把太阳光分解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谱。

人类与自然的距离似乎拉近了许多许多。

不过,时至今日,在穷乡僻壤里的一些苦孩子,他们跟山窝窝里的小自然朝夕相伴,那里的风霜雨雪、山涧溪流、鸟语花香、羊肥马壮,他们都能如数家珍。可山外边是什么?对他们来说,仍是个不解的谜团。他们坐不起汽车、高铁、飞机……交不起学杂费,买不起教科书,也听不起收音机,看不起电视机,玩不起计算机,上不起互联网……

由此看来,山里的穷孩子与小自然那么近,可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却又距离大自然、大宇宙那么渺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祖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太参差,贫富差距太悬殊,春风难度玉门关。

那么,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城里的孩子又怎么样呢?电脑、手机、电视机一打开,鼠标一点,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只可惜,城里孩子,大多活在纸质传媒、电子传媒所构筑的“自然”里,虚拟的世界、平面的世界取代了真实的世界、立体的世界;另一方面,城里的孩子被禁锢在石屎森林里,他们很难领略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反璞归真”、“天人合一”的真谛。要他们写一篇山水游记,却对当地的地貌、气候、物候知之不多,语焉不详。他们跟自然的距离名近实远。

看来,不少人不仅没有接近自然,反而疏离了自然。要让他们真正地亲近自然,就必须清除他们通往“认识自然”这条道路上的人为障碍。

 

梁永坚

标签:教师随笔 消除通往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 让学生有尊严的学习(七年级)
下一篇:姐姐,你过得还好吗? 初一习作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