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024  2015-06-17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和艺术价值。

2、理解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

3、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通过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挖掘本则新闻的价值意义。

难点: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包括背景知识)

在六十几年前,一个花季少女这样说:“我希望永远活下去,即便在死去之后”。这样的感慨是出于对生命的渴求,那时的她活着都是奢望,只因女孩是一个被关在奥思维辛集中营的犹太人。 如果要编纂20世纪人类的死亡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永远无法回避的主角,而在那场屠戮中,奥斯维辛则是让人难以忘记的人间地狱。 作者自称在这个地方“没有什么”新闻。 但就是这篇作者自称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一经发表便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且一举夺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大奖”,普利策新闻奖就相当于美国新闻界的奥斯卡奖项,成为了新闻史上世界瞩目的焦点。

背景知识介绍(PPT显示)

 1939年9月,德军占领波兰。1940年4月,开始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主营,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戳。 

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思考质疑

1、新闻的标题最讲究四个字,那就是一见钟情。那么我们看看这则新闻的标题,它让你一见钟情了吗? 

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让我们产生了疑惑。既然奥斯维辛没有新闻,那么这篇文章又究竟写了些什么呢?那么有这样的疑问,我们肯定会去阅读这篇文章的。所以,这则新闻在标题上就是很吸引人的。

2、那么看到这个标题,你会不会想到这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什么新闻?

第二个问题,既然没有新闻,作者又为什么还要写呢?

第三个问题,题目既然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文章又写了什么内容?

三、文本分析,深入探究

1、第一个问题: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提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关心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一般新闻都讲究“时效性”,也就是要新鲜、要快、要及时,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事已经过去过去十四年的事,从新闻的定义和特点来看,奥斯维辛确实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

除此之外奥斯维辛现在已经成为了旅游中心,世界各地都有人都来这里参观过,所以奥斯维辛是什么样子的大家都知道。作为历史遗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曾多次被人提起,大家对它都是非常熟悉的,确实已经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鲜事了,有的只是大家都熟悉的“旧闻”。所以,作者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第二个问题: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提示:虽然奥斯维辛没有事么新闻可供报道,但是记者却又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为了悼念遇难者。也为了提醒人们: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3、第三个问题:既然没有什么新闻,又非写不可,那作者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呢?(结构文章结构分析) 

  

导语:(1——3自然段)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现在,一派和平祥和之景。

主体:(4——15自然段)描写参观者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

背景:(4、5自然段)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位置和历史背景

结语:(16自然段)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重点是描写参观过程和参观者的感受,通过对参观者的动作、语言

神态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奥斯维辛的恐怖、惨绝人寰和德国法西斯对生命的扼杀,以及其种种罪恶。

四、品味语句,讨论研究

1、提问:课文开头写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1)内容上,以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如果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到这一切,物非人非,悲上加悲。

(2)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乃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2、课文中还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被打倒呢。

总结: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真相,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五、主题归纳

1)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2) 对受害者的哀悼。

3) 对历史的反思。

4) 提醒大家“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六、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蒲之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奥斯维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15年三十个省市高考满分作文及评析(五)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
下一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