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521  
标签:教学论文
浅谈激将法的正确运用


李斌 

    俗话说:“劝将不如激将”,自尊要强是青少年的重要特点。因此,在中学思想工作中坚持对学生循循诱导的同时,适当运用激将法是促进其进步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目前有些教师不善于运用此法,往往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提高“激将”的艺术水平是争取思想教育“正效应”的重要环节。

    所谓激将法,就是利用学生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从相反的角度、以“刺激”的方式对学生寄予良好的期望,以激起其“不服气”情绪,使其产生一种奋发进取的“内驱力”,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收到不同寻常的教育效果。运用激将法能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主要取决于“刺激”中暗含的期望目标是否适宜以及对“激将”方式和时机的把握是否恰当。所以,要充分发挥这种教育方法在思想工作中的效能,就必须做到:

    一、了解学生近期的能及度,确定适宜的期望目标。

    激将法所暗含的期望必须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思想认识水平,但又是近期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如果不考虑学生实现这一期望的可能性,期望过高、过远,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那就不仅不会成为激发他们实现这一期望的内部动因,相反还会使其丧失“羞耻心”,增加自卑感,甚至会使其产生消极退缩或对抗情绪,导致逆向反应。因此,教师运用激将法,必须了解目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寻找其思想的“潜在发展区”,在此基础上确定“激将”的期望目标的高低。对好、中、差学生的要求要有层次判别尤其是对差生,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不宜操之过急,更不应把他们作为“出气筒”,名为“激将”,实为训斥,而应以诱导为主,即使用激将法,暗含的期望也应是他们能够接受且近期内有很大实现可能的,从而使他们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这种进步和成功反过来会导致其抱负水平的提高,起着“自我激励”的作用。经过若干次小的进步的激励,他们就有可能取得较大的进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研究学生心理的承受度,采取恰当的“刺激”方式。

    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外界环境的刺激或压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在此限度内,教育者给予刺激、压力的强度和“内驱力”成正比,即人们常说的“越激越奋发”,压力变动力;如果超过了这一限度,就会导致与教育者期望相反的反应或“内驱力”的降低,即人们所说的“越激越糟糕”,“压得瘫了腰”。同时,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运用激将法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心理承受度的差异。例如,对自尊坚强的学生在引导过程中可间用激将法提出较高的要求;而对自卑怯弱的学生一般不宜采用此法,而应以鼓励为主,即使“激将”,态度也要和善,“刺激”也不宜过大;对那些漫不经心,对一切都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可严肃认真地“刺激”一下,以引起其重视,而对那些踏实认真的学生一般以诱导为主,如需用“激将法”也只宜在谈及相关问题时比较含蓄地“点到为止”。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特的研究,“男孩易受斥责影响,女孩易受颂扬影响”,因而在思想工作中对男生适当“刺激”往往会产生好效应,而对女生则宜多表扬、少批评,而且由于大多数女生害羞胆小,故即使用激将法也不宜在公开场合进行,语言还要委婉一点。总之,决定是否采用激将法,采用何种“刺激”方式以及用到什么程度都必须因人而异,要根据其心理承受度,选好“开锁的钥匙”。

    三,把握教育情境的变化度,选择最佳的“激将”时机。

    在不同的情境中,对同一个学生运用“激将法”,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时能使其激动不已,积极奋发,有时却“激而不起”或引起其“消极反应”。教育情境的可变性决定了教师不能“守株待兔”,靠着激将发之“树”,等待活跃的学生思想之“兔”来撞。运用激将法必须把握教育方法配合穿插使用。例如,在学生遭受挫折之时,运用激将发显然是不合适的,应给予更多的安慰和鼓励,而在其得意忘形或麻木不仁之际,运用激将法则可以起到震动、唤醒的教育作用;在班风不正,学生以蔑视老师或破坏纪律为荣的情况下,运用激将法,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对抗情绪,最好采用耐心疏导、树立榜样或利用反面典型进行教育等方法“综合治理”,待班风端正并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心理气氛”时,再运用激将法,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青少年好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所以在有异性同学在场的情况下,适当运用激将法往往会产生意外的好效应,但必须注意有利于发挥和显示被“激”对象的特长,切不可故意揭短处,戮“伤疤”,那样只会事与愿违。

    综上所述,在中学思想工作中运用激将法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思想认识水平和近期能及度、个性和心理承受度以及教育情境的变化情况等因素,期望、刺激要适度、适时。为此,教师必须经常和学生进行“心理换位”,设身处地为其着想,以实现心理上的沟通和“相容”,保证“激将”教育的可接受性,发挥这种独特教育方法的最大功效。 

标签:教学论文 浅谈激将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抓素质教育是班主任的职责
下一篇:特殊生类型试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