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579
标签:
教学论文
构建创造学习的新模式
桐城市 天城中学 余正明
2001 . 3
创造学习,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产品的内在本质的学习方式。它是多种能力和优良人格的整合。我国创造教育界根据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综合创造素质”的概念,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创造道德品质和创造美感。
知识经济、知识创新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靠创造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我们认为,创造学习心理素质是创造学习能力和创造学习品质的有机统一。创造学习心理素质不仅是创新型学生的核心素质,而且是学生综合创造素质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主导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学习能力,增强创造学习心理教育与各学科学习、活动课和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性与协同性,构建学生创造学习能力和创造学习品质和谐发展的协同教学模式,就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
依托挂靠在我校的安徽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在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谋求素质教育与学生创造学习能力的融合,切实探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全校范围内发动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动性,构建创造学习的新模式,为顺应现代教育教学和高考测试方式的全面改革,我们大胆探索,勇于总结,积累经验,推广提高。
一、对现状的认知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单纯依靠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是不能适应现今的教育教学现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具时代色彩,只重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已不符合时代要求,未来的学生应当向智能型、创新型方向发展;同样,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更具时代性,书本、电子读物、互联网已呈多向并立之势,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评判标准、价值取向已呈多变趋势,家长与学校双向配合模式也已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水准也会今非昔比,因此,作为直接承当教育使命的教育者就必然要担当起引导学生培养创造性学习方式的重任。
作为现阶段我国教育、升学、就业所必须的高考,在施行了多年的高考模式后,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高考内容与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其中 3+X 模式以及将要在更大范围内施行的3+大综合+X的考试模式更要求我们的学生有面对新形势采取新方法新思维的应变能力,而这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为此,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胆求新,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积累经验,迎接挑战,以谋求更符合时代精神、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效能的学习模式,而创造学习就无疑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和动力。
二、责任与探索
面对新形势,变换新思路。
追踪时代发展的潮头,捕捉教育良机,深入学生内心,强化心灵沟通和交流;变知识传授为方法指导,变接受新知为知识创新,变学生主体的被动承受为学生主体的主动学习,变传道解惑为引导启惑;变学生学习的单一个人行为为注重集体协作、和谐共进;打破单一学科间的壁垒转为学科融合、知识渗透;变教室内的静态学习为投身自然的心灵旅行,注重知识的开放性、共通性、交互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创造性学习。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规划教育教学计划时,就应当重视对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的指导,高标准严要求,制定教研工作计划时把如何开展教研、培养新知当作硬任务来完成,并以此作为评价其教学成果的基本依据。不仅如此,还应建立激励机制,对在教育教学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要大力表彰予以重奖,并及时总结、规范经验、加以推广。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活动促教,以活动施教。
长期的努力,足以让我们欣慰,在我们的教师群体中,有注重赏识教育和积极期待的,有用手中的笔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有放手让学生自编节目自办报纸的,有鼓励学生自主活动开展竞赛的,有指导学生依据诗歌的意韵自配乐曲朗诵的……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班级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的同时,学校也应充分发挥全局优势,进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创办家长学校、主办少年科技艺术节、组织全校性的演讲比赛和歌咏会、自评讨论学校发生的事件、关注社会热点深入生活撰写调查报告等等,所有这些以创新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手段的教育教学尝试,勤奋耕耘,终有收获。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者型、研究型的专业教研队伍,形成创造学习的施教群体。
如我校英语组“四体一能阅读能力培养”省级课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物理组“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和语文组“学科渗透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的省级课题已全面展开,“中学生创造学习模式的实验研究”也迎来了全省教育专家汇集在我校,表明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批勇于探索、大胆求新、敢于放手的教师群体已然形成。
展开全文阅读
三、典型实例
仅以我校语文组开展的创造学习尝试为例——
实例一
创造性设计——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多媒体教学课。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今和未来教学的常规模式之一,它以其直观、立体、多层次、多视角的全新教学思路,以声光图像等综合共融的立体效果赢得人们的青睐,但不应仅靠教师的自我设计来构建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更不能将知识的满堂灌演变为多媒体的“电灌”。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放手教学,让学生以教师的视角、学生的思维来设计多媒体教学。有一个语文老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就曾引导学生作了这样一个设计:
请同学们自选一首诗或词,再根据诗或词的意境选择相应的乐曲,选择合适的画面来作为欣赏背景和底色氛围,并要说明这样设计的缘由和基本思路,然后在课堂上交流。
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设计的:
词作:清·张惠言 《木兰花慢·杨花》
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寻他一春伴侣,只断魂相识夕阳。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有飞还。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收得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花山。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斑斑。
设计:这首词有种空灵蕴藉之美,表现它的风格应用一种轻柔的曲子,例如用古筝演绎的《汉宫秋月》。
关于图画可以用杨花的实体,用动态的画面描摹出杨花的轻盈之美。
解析:上阕写的是直到杨花零落殆尽,也无人理解,无人把它当作花看待,只得一春苦觅伴侣,最后也只是在夕阳里才和其他落花相识。这里可采用夕阳作背景,突出杨花命之飘忽。
下阕写杨花虽命运多舛,但不因之改变自己的疏狂情性,即使凄凉的“耐得到春阑”,也和梅雪相伴。这里可用梅、雪作陪衬,以衬托杨花之清风亮节。
教师评价:这样的设计,表现了学生的独到的感悟和理解,其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此尝试,大胆放手,长期坚持,定有成效,创造性学习也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例二:
创造性评价——鼓励学生评价老师的多媒体课
一个语文老师上了多节多媒体课,为了检测一下教学效果,他作了一个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写一份教学观感,鼓励畅所欲言,尤其是敢于提出创新观点。
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评价《致橡树》多媒体课的:
“我认为诗本身有一种意境,一种思想,梁祝《化蝶》一段缠缠绵绵,令人柔肠寸断,而《致橡树》则更侧重于表现木棉在橡树面前表现的从容和自尊,我实在不能将二者结合起来理解。我总觉得那些画面和音乐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
“其实一首好的诗词并不需要很多修饰的东西来理解,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读一遍都让人感动,老师稍加引导,发表一下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触即可,还可以旁征博引,将别的诗与之比较,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是一份极有见解的学生评论,也是一个更为清醒者的不同感悟,它指出了老师在进行语文多媒体教学时,偏爱于倚重多媒体方式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自身特色,在现代教学理念的作用下单纯追求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忽视了语文学科自身的人文性,这值得语文老师(不只是这堂课的讲授者)引以为鉴。
这是一个相对清醒并有自己见解的学生向老师提的醒,是极有价值的。
这使这位老师大喜过望,没想到在一片赞歌声中居然有大唱反调的,这至少说明我们的学生不满足于单纯的多媒体教学这一全新的方式,他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他敢于大胆指摘,敢于求异,甚至于不怕冒犯老师,而这恰是创造学习的脊髓所在。
同时,这也引发了我们的老师对多媒体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并重新审视多媒体教学并对之进行一些反思。而这件事,在学校引起的反响更大,因为我们有多位老师正在尝试多媒体教学并取得了应该说是很不错的成绩。
四、总结
创造学习及其模式的探索无疑是有意义的,但它不只是老师的专利,不能仅着眼于教师的单向操作,而应转化为甚或原本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共性提高和同步互进,它应是一种互动性极强的协同式教与学交融方式。援引一句老话“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不应只是老师教、学生学的问题,而应是老师教学生如何去学。归根结蒂一句话,作为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学生掌握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并能构建一种全新的有更大推广价值的教学新模式,最大效能地激发学生求知创新的积极性、能动性,那么,教育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就是教育的成功。有谁不为我们的学生敢于质疑、敢于问难的精神而惊喜呢? ( 约3700字 )
标签:
教学论文
构建创造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失落与复兴——略论教师的人文精神
下一篇:
语文课用英语教,“双语教学”步入歧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