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463  2015-08-10
标签:教师随笔
卡夫卡和博尔赫斯是两道春药
一道春药叫卡夫卡,另一道春药叫博尔赫斯,我们一直在吃,也一直在伪装有效,可兴奋的时间似乎越来越短。

      过去一周,出版业最亮丽的两道风景,恐怕非《卡夫卡全集》(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和《博尔赫斯全集》莫属(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目前仅出了第一编共16本)。

      其实,前者199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便已推出,后河北教育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又各出一版,再加上不同版本的《卡夫卡文集》和《卡夫卡小说全集》,几乎每隔两三年,就会有新版面世,而此次又增补了一些佚文。

      至于《博尔赫斯全集》,1999年浙江文艺出版社曾出版,但所参照的原本并不“全”,而是遵博尔赫斯本人意愿,未将《探讨集》、《我希望的尺度》、《阿根廷人的语言》编入,并汰除了博尔赫斯与卡萨雷斯等人合写的大量作品,此次将这些内容补回,故而多出近三分之一,至于价值如何,暂时难以评定。

      反复出版,因卡夫卡与博尔赫斯这两块招牌太硬。

      1

      20世纪以来,小说艺术发生了重大转型,即所谓“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卡夫卡”。小说在老陀笔下还是忠于现实的,作家尽可能掩盖斧凿痕迹,按所谓“生活的逻辑”悄无声息地去干预人物命运,用福楼拜的话说,小说应该像一个球那样完整、光滑,在《包法利夫人》中,他努力将自己关在故事的门外。

      但,不论怎样标榜,其实作家不得不去欺骗读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多少完整的故事。回望曾经,是偶然决定着绝大多数人的命运,而非必然。有多少人能实现儿时的梦想?又有多少人会十年不变做同一件事?我们只是不得不接受现在的自己,并为其寻找一个由低向高、由弱到强的解释而已。可这样的“实”,传统小说是没法写出来的,否则就违背了写实主义的审美原则。

      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一个很深的洞,一些人被捆绑在它的底部,背向洞口,身后有火,他们只能看到自己和周边器物投射在洞壁上的影子,他们觉得那就是真实的世界。如果有一天将他释放,去看洞外的风景,他将倍感痛苦,因为他的眼睛已习于黑暗,无法忍受真实的光明。

      换言之,如果生在强盗之家,你就会觉得掠夺是正常行为,如果周边都是白痴,你就会觉得思想是一种狂妄。在现实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为了大而无当的概念而冲动、而激情,这也许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谁让他们一生下来就被绑在洞底?

      人是受造物,可惜当你真正明白这一点时,你就已经老了。

      严格来说,所谓“写实主义”,也是这样的一个“洞穴”,小说真能写实吗?小说的写实,难道不是高级的欺骗与歪曲?好在,在电影、电视的冲击下,小说那点“写实”已变得微不足道,那么,小说还能怎么写?会不会从此消亡?

      卡夫卡的贡献,在于他抛弃了“真实”,勇敢地走向“虚构”,这对小说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读多了19—20世纪西方小说的读者会发现,“写实主义”是有固定套路的,几乎总有个伟大的主人公,有层层推进的“叙事节奏”,有不断铺垫的“高潮”,乃至符合逻辑的结局……这种假惺惺的“真实”不断被复制,体现出这种美学范式已走到尽头。

      卡夫卡从不追求真实感,他的故事都是假的,他总是一脸无辜地撕掉这貌似完美的世界的包装,结果里面是赤裸裸的欲望与恶毒,米兰·昆德拉最早发现了卡夫卡的嘲讽天分,一个好的嘲讽者不会试图去改变世界,他只想躲在角落中哈哈大笑。

      思想家们没能想到的未来,卡夫卡早就看到了,不论是《城堡》中的反智、《审判》中的荒诞、《变形记》中的冷酷,都被后来的现实所证明。卡夫卡成功地唤醒了小说的智慧,当理性主义诱使我们继续犯罪时,小说成了一种抵抗的力量。沿着卡夫卡开出的道路,后来的小说家们找到了自己的饭碗。

      但,这一切也有代价。卡夫卡用“深刻”置换了“真实”,可“深刻”也许是对小说的一种误解。

      比如《变形记》,后来出现了无数“高仿”:有的写被绳缚住的杂技演员,因从小如此,故能搏虎,没想到观众认为太残忍,便为其松绑,结果得到自由的他却见虎而逃;有的则写做家具,设计来设计去,最终给自己做了一个类似棺材的小空间,蹲在其中反而觉得舒适无比……

      这,体现了现代派文学一个根深蒂固的缺陷:深刻的哲学命题是有限的,前人写尽了,后人很难再开出新话题,而写同一话题,由于缺乏判断孰优孰劣的尺度,只能以早写者为尊,加缪的《局外人》再好,总让人觉得是在抄袭卡夫卡的《审判》。

      思想追求简单、直接,而小说却需要多样性,只谈“深刻”,则天下无文。

      这份来自卡夫卡的沉重遗产直到后现代主义文学出现,才真正被放下。所谓后现代,其实是现代主义的增强版,后现代夸张地继承了现代主义的批判传统,对于一切成熟的东西均加以抛弃。既然卡夫卡式的深刻包含了如此多的穿凿、刻意成分,那么,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2

      一般认为,博尔赫斯是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他的小说刻意反故事,往往用逻辑外的方式推出结局。在此之前,他似乎做了一些铺垫,从而给人以错觉: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可仔细推敲,博尔赫斯什么都没告诉我们,他甚至厌恶这种用故事说理的方式。


展开全文阅读
      如果说卡夫卡是嘲讽者,则博尔赫斯是淘气包,他的文本中掺杂了大量的戏仿、重复和废话,而且搞得煞有介事。比如他的《女海盗》,写了一个中国女海盗多次战胜官兵,但在皇帝派出的新强敌面前,她突然在水中看到“龙保护狐狸”的故事,以后每晚如此,结果她投降了,但老年又从事鸦片走私,改名为“真道之光”。

      转播到腾讯微博

      博尔赫斯(图片来自网络)

      博尔赫斯之所以写中国人,因为在当时西方读者眼中,中国人是神秘的,不论做出怎样奇怪的选择,皆属正常,这就给这个故事赋予了“合理性”。这个故事究竟想告诉读者什么?其实你越往下猜就越中了博尔赫斯的圈套,正因为这个故事不负载任何意义,所以它才有无限解读的可能。

      博尔赫斯的这种写法对中国作家影响巨大,马原、苏童、格非、余华都曾从中获取养分,但后现代小说的困境是它与大众之间渐行渐远,成了文人案头的一件玩具,为吸引读者的眼球,只好诉诸感官刺激。

      在苏童、余华的小说中,充斥着残忍而狰狞的美,因为不残忍,就没有了招揽读者的工具,则文本之美也会被忽视,这个结果异常吊诡:号称最新的后现代文学反而要靠挑逗人类最原始的欲望来维系,长此以往,不仅读者会疲惫,作家也会变得感觉迟钝。

      卡夫卡与博尔赫斯,或者说“现代派文学”和“后现代派文学”,这是小说史上的两次革命,每次都拓展出更多的可能。好作家有很多,但足以为后来者开出通路的,寥若晨星。

      值得反思是,我们读到的博尔赫斯很可能是美国人误解后的博尔赫斯,正因为美国学者的大力褒扬,博尔赫斯才被世界熟知。早期博尔赫斯的中译本多从英语转译,而对他的评价也多直接抄自美国文论。可在南美文坛,很少有人将博尔赫斯看成是“后现代派”,他笔下很多被认为是隐喻的东西,其实是严格的写实,甚至至今仍能在他的故乡找到遗迹。遗憾的是,文学离开了诞生它的土地,就会被抽空血肉,只剩下干瘪的“意义”。我们以为读懂的博尔赫斯,不过是头脑中虚构出的另一个博尔赫斯。

      这其实不奇怪,现代教育有两个最坏的成果:一是让人不自觉地去寻找“意义”,并反复用逻辑证明自己找对了;二是让我们彼此有了相似的感觉和思维方式,所以特别容易同声相和,从而在得到知音的快感中集体掉入沟中。

      作为现代人,我们确实经常搞不明白,为什么老子已经说完“大白若辱”,还要再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不过五千言,为何还要加入这许多废话?而事实很可能是:就在我们熟练地举一反三时,一个更丰富的世界正擦肩而过,我们永远不知道它曾离我们多近,却再也追不上它的脚步。

      一道春药叫卡夫卡,另一道春药叫博尔赫斯,我们一直在吃,也一直在伪装有效,可兴奋的时间似乎越来越短。

      也许,应该反过来问一句:我们读的卡夫卡就对吗?还是翻开新版的全集,望它能告诉我们一切。(文/唐山)
标签:教师随笔 卡夫卡和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博尔赫斯在中国的阅读与传播史
下一篇:一纸搞掂古典诗词鉴赏题——运用心物同构论鉴赏古典诗词(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