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867 2015-09-05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言卡片法、课堂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很短小的文言文——《秋水》。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吧。大家认为其中最有名的两个派别或者说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两个派别是哪两家呢?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
师补充: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可见,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庄子。今天我们就来一次亲密接触,零距离感受其思想魅力。
介绍庄子
先让学生介绍,教师再补充,展示PPT介绍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大体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庄子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境界。庄子的思想较为复杂: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思想意识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它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行文有时像风行水上;有时像万斛源泉,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解题
“秋水”的含义:秋天的雨水。
四、第一次诵读
指定个别学生诵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指出错误之处或者和自己读的不一样的地方,教师再纠正。
五、教师讲解课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重点字词:
1、时至:按季节来到。
2、百川灌河:许多小河流的水都流入黄河。
3、泾流:同“径”,直流的水波。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对岸的牛和马。
6、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7、尽在己:都汇聚到这里来了。
8、北海:北方的大海,今渤海。
9、东面:面向东;脸朝东。
10、旋其面目:改变先前洋洋得意的面容。
11、望洋向若:望着海神;面对着海神。(望洋:抬头向上看,仰视的样子。)
12、野语:俗语。
13、闻道百:听到过很多道理。
14、莫己若:没人能比得上自己。(宾语前置:莫若己)
15、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
16、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高义。
1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无穷无尽。
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修养高的内行人笑话。
附:《秋水》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六、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制作文言卡片
卡片一:字音、成语
泾(jīng)流 两涘(sì) 渚(zhǔ)崖 殆(dài) 少仲尼之闻(shǎo)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卡片二: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同“径”,直。
不辩牛马:辩,同“辨”,辨别。
卡片三:古今异义
(1)至于 古义:到了,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河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3)面目 古义:面孔
今义:相貌
(4)大方 古义:大道理
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5)于是焉 古义:介宾短语,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顺接
展开全文阅读
卡片四: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按时。名词作状语。
(2)顺流而东行: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东面而视:东,朝东,名词作状语。
(3)少仲尼之闻:少,以…为少,形容词意动用法。
轻伯夷之义:轻,以…为轻,形容词意动用法。
(4)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美,美景,形容词作动词。
卡片五:一词多义
(1)若 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海若。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比得上。
(2)闻 闻道百:动词,听到。
少仲尼之闻:名词,学识,学问。
(3)始 始旋其面目:副词,才。
始吾弗信:名词,开始。
(4)见 不见水端:动词,看见。
见笑于大方之家:与“于”一起表被动。
(5)之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少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卡片六: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以为莫若己)
我之谓也(我谓之也)
(2)判断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闻百道)
(4)省略句
(河伯)顺流而东行
(河伯)东面而视
(5)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
七、问题探讨
①秋水来了,黄河是怎样的情形?(1生读这几句,质疑问难)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②秋水来了,东海是怎样的情形?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情形 表现 连接语
百川灌河 欣然自喜 于是焉
秋水时至
不见水端 望洋兴叹 于是焉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换句话说是批评谁?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本文写的是真人真事吗?以虚构的故事来讲述道理,属于寓言。
本文既属于先秦散文,又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艺术特色照应了介绍庄子时说说的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对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⑤讨论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 (知耻而后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问:你们可否用熟语作答,看你能想出多少,记时开始,看谁最快?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八、小结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九、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用现代汉语把《秋水》改写成寓言故事。
十、板书设计
张延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秋水》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读《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随笔
下一篇:
2015年各考试内容基本思路 高考复习指导(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