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3314 2015-10-05
标签:
备课资料
关于见笑见谅见背中见字的意思及用法
文言文中“见”字有两种解释:一是“我”,一是“被”。
这两种,本人都不认同。
现在,本人来补充些诸位都没有讨论过的东西。
先请思考:
1、如果说“见”的意思是“我”,《庄子》“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理解为“我常笑话我于大方之家”,通吗?《史记》“屈平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理解成“屈平信而疑我”,通吗?
2、为什么“见笑”的“笑”应作“笑话”的“笑”理解,而不能作表示友好的“微笑”的“笑”理解?
3、“见讥”、“见谅”、“见疑”等词中,“讥”、“谅”、“疑”等字,都是对说话人的否定,为什么没有“见尊”、“见敬”这类词存在呢?
有表示积极意义的“见~”吗?
有。
见赏
王安石《石竹花》诗之二:“车马不临谁见赏,可怜亦解度春风。”
见赐
《镜花缘》第六十回:“莫非此处另有甘泉,何不见赐一盏?”
见爱
《晏子春秋·外篇下四》:“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
欧阳修《与王懿恪公书》:“亲朋见爱,何以为教。”
可是,以上三例真的是表示积极的意思吗?
王安石说,谁来赏识赏识我?
枝兰音说,谁能赐给我一杯酒?
晏子、欧阳修说,多么荣幸,终于有人来爱我了!
全是可怜兮兮的样子。
还有一个:
见教
司马相如《上林赋》:“鄙人固陋,不知忌讳;乃今日见教,谨受命矣。”
是把对方尊为老师。
以上四例,都有个共同的前提:下级对上级、卑者对尊者。
其实,“见~”多是在朋友之间使用的,由于它有“下级对上级、卑者对尊者”的意思,用在朋友之间表示谦辞。就像古人自称“在下”,并不代表自己真的就在下面。
朋友之间送礼物,受礼者说“见赐”,对自己来说,是谦虚;对对方来说,是尊重。暗含的意思是你位尊,我位卑。真的上级接受了下级的礼物,绝无说“见赐”、“见赏”的道理。
所以,断不可能有“见尊”、“见敬”这种词存在。这就不是谦逊,而是矫情了。
以上不是在下瞎掰,《仪礼》里讲得很清楚。
《儀禮·士相見禮》:某也,願見無由達。
《註》:凡于尊曰見,敵而曰見,謙敬之辭也。
也就是说,只有面对尊长的时候、面对意见不同的人的时候,显露自己,叫“见”。
“见”的本义,还是“现”,“显露”的意思。
“见笑”的“见”,和“现丑”的“现”,本来是同一个字。只是“现丑”一词后来大家都写作“献丑”,意思便变了。
“见笑”的“见”,本义如此。
诸君如不信,我们再讨论一下“见”当meet时的用法,更能印证我的说法。
《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普通人meet天子,叫“XX见天子”,不叫“天子见XX”。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
你看,说“诸侯见王”,不说“王见诸侯”。
再如:《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一节。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
几次都是“扁鹊复见”,不可以“蔡桓公见扁鹊”吗?
是的,那样不合适。
再看“孟子见梁惠王”,也是把孟子写在前面,表示梁惠王地位高。
那么,为什么今天的报纸写“习会见XXX”,不写“XXX会见习”呢?
因为今天的人没学问。
这个意思很好理解。比如你去听陈奕迅演唱会,回来跟人家说“我见陈奕迅了”,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一万个人“见”陈奕迅了,但陈奕迅并没有“见”一万个人,你要说“陈奕迅见我了”,就不对,陈奕迅明明没见你嘛。
地位相同或近似的人,如果A比B牛逼,也不说“A见B”。
例:“齐桓公九合诸侯”。不说“齐桓公九见诸侯”,因为齐桓公是霸主,要说“见”也只能是“诸侯九见齐桓公”。
说“A见B”这句话,要把地位低的一方放前面。
"A见B",表示A眼里有B,但B眼里有没有A,还两说着呢。
那么,有没有地位高的人“见”地位低的人呢?
有!
《孟子》:“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堂堂梁惠王居然“见”了一个牵牛的!什么情况?
答案很简单,"A见B"表示A眼里有B。大人物“见”小人物,表示大人物眼里有小人物,所以下面梁惠王立马发问了:“牛何之?”
而那个牵牛的,根本没有注意到梁惠王在看他,直接牵着牛大摇大摆地从梁惠王门口走了(真牛逼),所以自然不说“牵牛者见梁惠王”。
现在,一切都明白了:
《庄子·秋水》。河伯说:“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笑”一词的主语可能是“大方之家”吗?大方之家日理万机,哪有功夫“见”你的“笑”?
正解是:
“我在大方之家门口显露出来了可笑。”
“见笑”一词的主语,仍是说话人。
同样,“屈平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疑”与“被谤”的主语,仍是屈平。
“见笑”、“见讥”、“见疑”中,主语都是有可笑之处、可讥之处、可疑之处的人,表示此人把可笑之处、可讥之处、可疑之处呈现在他人面前了,至于对方笑不笑、讥不讥、疑不疑,是对方的事。
你说“见笑”,只是表示自己显露出了可笑之处(常作谦辞)。
因此,“让您见笑了”,这个说法,一开始也是错误的。
但是,语言本来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当大家都这么说,它就没问题了。
比如,“蛋疼”一词,大家都知道“蛋”是“睾丸”的意思。为什么?睾丸形状像鸡蛋?你见过鸡蛋大小的睾丸吗?
展开全文阅读
其实,“睾丸”是学名,俗称“卵”,和“蛋”没有任何关系。
“蛋”,最早也不写做“蛋”,而写做“蜑”,是南方某个蛮夷部落的名字。
柳宗元《饗軍亭記》:胡夷蜑蠻。
后来,大家嫌“蜑”的写法太复杂,就简化成了“蛋”。
古代有种东西叫“弹丸”,也叫“弹子”,形状大小和睾丸差不多。
把睾丸叫做“卵”太不雅了,大家就把它叫做“弹”。
书写时,有人仍觉不雅,就同音的“蛋”代替了。
你以为只有今天的人才会发明“牛叉”的“叉”这种字,古人就不会吗!
“蛋”的例子不是在下胡诌,是三百多年前王船山先生的考证。
胡天翼:「让您见笑了」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正确的理由不是因为出自什么《汉语语法史》,而是因为「见」在这里的意思是「我」,并非什么「被动」。
「见笑」、「见谅」、「见教」……这些短语中的「见」都是「我」的意思:「笑话我」、「原谅我」、「教育(指点)我」。
为什么这里的「见」不是表「被动」?
首先我承认「见」在古汉语中经常表示「被动」,「为所见于」四个字都是常见的「被动标志」——相信这是读过中学语文的同学都记得的。「诚恐见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见」就是表「被动」。可是,「见」能表被动不等于什么时候都是被动吧?「扁鹊见蔡桓公」的「见」难道也是被动?
现在我们来看看「见笑」这个词语的出处: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这句话的翻译是:「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的人耻笑。」嗯,确实有被动的意思,但这个被动不是出自「见」,而是出自「于」,「为所见于」的「于」。
「见」是不是有「我」的意思?
相信大家都记得李密的「陈情表」吧?「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里的「见」就是「我」的意思,而「背」这个字巧妙地活用表示「背对着」的意思,「见背」即使「背对着我」,引申为「离我而去(去世了)」,一个很巧妙的表达。
说到这里,答案应该已经很清楚了。「让您见笑了」,翻成最通俗的话就是「让您笑话我了」—— 非常通顺且可理解。
王力古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助動詞。表示被動,相當於“被”
关山暮雪、朽木、天朗气清 等人赞同
上面说“被”的各路答主包括资深专家在回答的时候有试着查一下字典吗?或者说你们已经牛叉到可以自己认定正确答案了。
文言文和现代文在意义上并不存在着严整的一一对应,在不违反语法和理解的前提下,其翻译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并不代表只要说得通就行。
先放字典条目:
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缩印本)2007年5月第1版,2011年10月第10次印刷,第750页,“见”字条义项12“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
商务印书馆王力等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5年第四版,2012年5月北京第96次印刷,第179页,“见”字条义项4:“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以上义项举例均为见谅,见教,见笑等。
上述两本字典所引述的义项往前一个,就是各位所认定的被动含义。
“见”表被动举几个例子:《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孟子·尽心下》,盆成括见杀;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这些表被动的“见”大多有负面含义。(实际上,现代汉语中的“被”也带有负面含义,大家会不自觉地运用,比如“被河蟹”“被躲猫猫”。)
而见谅、见笑、见教、见恕(冀君实或见恕也)没有负面含义,而是仅仅表示我与动作的承受关系,就相当于宾语前置,但“见”并不等于“我”,(大概很多人表示难以理解是“‘见’的意义没有‘我’的意思”这个原因),只不过这种含义现代汉语中没有了,不好理解,把它翻译成“我”“自己”而已。
另外,如果“见”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表被动的话,那么有一些句子翻译出来会很别扭,如:
《史记·苏秦列传》,及得富贵,徧报诸所尝见德者。
如果“见”是被动的话,那“见德者”只能翻译成“被恩德的人”,明显不成句子。应该是“对自己有恩德的人”。
刘喻
我的理解是「使我处于被(某人)……的状态 / 处境」,类似于英文中的「leave me being ~ed (by sb.)」,是动宾补结构短语。不是「被」,是动词主体主动放任的行为,而非被动。
比如,
「见笑」就是「使我处于被(对方)笑话的处境」;
「见谅」就是「使我处于被(对方)原谅的状态」;
「诚恐见欺于王」相当于「王见欺」,也就是「实在担心大王使我处于被(大王)欺骗的处境」;
「慈父见背」就是「慈父使我处于被(父亲)背对着的处境」,「被(父亲)背对着」引申为「(父亲)离我而去」,直接完整替换后即「慈父使我处于(父亲)离我而去的处境」;
我猜测这里的「见」含有「坐视」的涵义,这个用法可能也从这个涵义里引申出来。
直接表示被动肯定是不对的。如果是单纯表被动的话,「见笑于大方之家」「见欺于王」这样的双重被动是说不通的。翻译的时候可以翻译为「我」,即宾语(我)前置,翻译成「笑话我」「欺骗我」,但并不等同于「我」。
另外,赞同@田源 的回答中「文言文和现代文在意义上并不存在着严整的一一对应,在不违反语法和理解的前提下,其翻译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并不代表只要说得通就行。」
见之而笑(某)
见之而谅(某)
见之而教(某)
这个「之」代指的是 被笑话的因素、祈求谅解的因素、希望得到教育的因素。
使用这类词的时候,我们常见的是先摆出这个「之」,所以通常省略为见笑、见谅、见教。
笑、谅、教 这几个动词在这类意义下很明显是需要一个「某」来作宾语的,而宾语常见者为「我」,即指话语者本身。但也可以是「他」。
古汉语中,“见”字有“被...”的含义,比如:诚恐见欺,意思是“真的害怕被欺骗”。
我一直理解为是前置的「我」。见谅就是原谅我,见笑就是笑话我。
李洗秋
词性是副词,用在动词前,代表动作指向一方(说话人)。 如「君既若见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等。
基本字义
● 见
(見)
jiàn ㄐㄧㄢˋ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标签:
备课资料
关于见笑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浅议高考作文如何形怡之
下一篇:
秋天里,我在菊花丛中等你 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