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师随笔
阅读:328 2015-10-12
标签:
教师随笔
高效课堂盛行的反思
易朝芳 李旭山
(本文发表于《新课程研究》2015年第10期)
摘要:高效课堂改革,从提倡的初衷到之后的发展,无不将课堂教学改革带入应试教育的轨道:用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思维来进行自我评价;执着于短期任务,回避长期目标;醉心于课堂结构模式的改革,满足了政绩观的需要,是形式主义的高效,剥夺学生需求的高效,与学科素养相悖的高效;高效课堂的盛行使老师陷于平庸,学生陷于低能,无法实现基础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想走出“高效课堂”,必须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变,树立新的课堂观教学观。
关键词: 应试逆流 竞技评价 反智反创新 实现新转变
在这些年,一个教育理念,让主张教学改革者和死守教学现状者同时热情支持,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高效课堂”的理念奇迹般地做到了。这些年言必“高效”成了教育奇观。打开网络,只要轻轻一点鼠标, 与高效课堂相关的近三百万条信息就会扑面而来!
几乎所有人共同支持“高效课堂”,到底是思想统一的自觉,还是各取所需的点赞?
“思想的统一的自觉”,其实是随着“高效课堂”的全面铺开,越来越多的人想乘机把“高效课堂”理论发展成应试教育的理论。“各取所需的点赞”,是打破了众多草根在改革中的习惯性沉默,草根话语权获得后形成了策略与技巧的繁荣。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关于“高效课堂”的几个根本问题。
一、提出高效课堂倡议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是师生懈怠,导致投入少产出少的低效?
如果真这样,那么关于高效课堂,就不属于学术问题,完全是态度问题,“高效课堂”的研究岂不成了职业道德和学习态度的研究?再说我国中小学师生投入的并不少。所以上述依据不成立。
是投入多产出少,进而形成的低效?
真若这样,那说明老师缺少起码的教学能力,因而高效课堂的实现实际成了老师基本能力的获得。如果羞于用升学和分数来衡量“产出少”,那矛头自然指向了老师的基本能力。
看来,问题已不是课堂的是否高效,而是教师能否教书的问题,因此上述理由也不成立。
是缺少科学掌控,不能把握教学节奏的低效?
刚工作的新手可能存在这方面问题,老教师一般不会出现这一问题,因而高效课堂研究,岂不成了新教师培训研究?教师队伍缺少把握基本节奏的本领,与事实不符。
所以,认为当前教学的最大问题是低效,没有事实依据。
尽管没有事实依据,但仍不妨碍有关方面做出判断:有能力的老师往往磨洋工,没能力的老师在做无用功,教师专业素养有待于迅速提高。
于是,对老师基本职业素养的怀疑则成了“高效课堂”主张的原动力,鞭打慢牛消除教师的懈怠,鞭打快牛实现课堂改革的大跃进,就成了实现“高效课堂”的潜在指导思想。
二、“高效课堂”研究的是什么
览其“高效课堂”各种研究和经验介绍,其研究目的是“用合理的教学形式来快速完成预定教学任务。”
高效,让我们联想到了GDP,联想到了各种增长率。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等的逐渐增长就是高效课堂的期待。这意味着新生一年比一年优秀,高效课堂一年比一年贡献大……这些“率”最终都指向量的描述而不是质的界定,这就是“高效课堂”不会被称作“高质课堂”的原因。
主观上存留的“高质”总被客观上的“高效”所代替,重视内容的初衷总被拉回到重视形式的结果上,最终被策略化技术化了。被技术化和策略化,则成了“高效课堂”的最终归宿。因此“高效课堂”很难能成为一种独立的理论。
那些个高效“理论”更多的靠向了应试教育。只有应试教育才能用高效来衡量。
在20多年的人人喊打中,应试教育不敢寻找一个理论来为自己辩护。自从有关方面批评课堂效率低下以后,课堂高效化的呼声、课堂高效化的实践、课堂高效化的各种课题就应运而生。考察那些林林总总的研究和实践,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课堂高效是应试教育的理论,而非素质教育的理论,高举高效课堂大旗实际意味着高举应试教育的大旗,以“高效”之名行“应试”之实。
三、衡量“高效课堂”的标准是什么?
多高才是高效?
当“高效课堂”彻底沦为应试教育时,更快、更高、更强,就成了我们追求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于是课堂改革被带到了竞技的泥潭。竞技是应试教育的本质,在统一任务、统一规则下拼毅力、拼体力、拼训练量、拼训练的熟练程度。
只要能换来高分数就是高效,分数越高效率越高,在竞争环境下更快、更高、更强永无止境。
生命的成长是复杂多变和难以琢磨的过程,它有着自己内在的规律,每一位学生接受知识和练习能力有着各不相同的节奏,他们的“悟点”和“有效点”分布在各不相同的时间和各不相同的情境中,因此教育是一种特别需要耐心的事业,特别需要从容的事业,我们需要快的期待,我们更需要慢的等待。当期待和等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练就慢的功夫、慢的艺术,让学生从容地成长,不要轻易打断成长的周期,更不要挖空心思逼迫学生更快、更高、更强,一路疾奔。也许,慢才能获得真正的高效。
高效由谁来衡量判断?由学生,由老师,还是由社会?
绝大多数学生在普通学校,对于接受能力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动力不同的学生,很难说清“高效”和学习进步间的对应关系,他们无法做出对“高效课堂”的准确评价,他们因对更快、更高、更强的抵触,也不愿对所谓高效课堂做什么积极评价。
不同老师的衡量标准难以统一。大部分老师将高效课堂的研究当作方法技巧研究,而方法技巧因人而异难以统一,谁都说不清哪一种方法技巧更有效。老师高效了学生没高效情况的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效果一般而课后练习效果好情况也大量存在,所有的老师心知肚明。所以,让老师衡量不靠谱。
社会衡量更不靠谱,因为社会只靠靠舆论来衡量。然而最不靠谱的却是最真实的,事实上各种舆论竟然承担起了衡量的重任,看看那些乐意报道政绩、乐意激发民众情绪的各种新闻,就明白了深得人心的荒唐是如何横行的。
展开全文阅读
什么时间来衡量?
教师讲授的过程,是传递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虽然学生也能懂,但不能立即实现知识的建构,之后还要有漫长的转化过程;而学生自学的过程(有好的教材和教辅资料),是直接建构内在知识的过程。有人慢,有人快,但快慢无法说明学习效果。现实中更多的衡量是在短时间内进行的,但并不能说没问题。
用什么手段来衡量?
测试。那么有没有一个专门衡量高效课堂的一套评价体系?没有。 唯一的手段就是日常的考试,包括高考、中考。如果您的成绩高于没有搞高效课堂的学校或班级,恰好说明,高效课堂迎合了应试教育。
衡量什么?
高效只是高质量可能出现的特征,没有它未必不高质,有了它未必高质。高质量测试,学科不同方法也不同,语文最好的方法是作文,物理化学最好的方法是实验,数学最好的方法是建模。然而当前没有一家考试采用上述高质量测试形式的。
四、当前的“高效课堂”真的高效吗?
始发于“导学案”的“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为当前“高效课堂”所力捧。课堂老师的用时少了, 课前和课后学生要处理大量的学习内容,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把课堂教学、课堂学习的任务向前延伸,竟然被当作了教育教学规律的新发现。这些所谓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加重了学生课外负担,实际降低了教学质量。
高效课堂下的任课教师,其核心任务就是编制导学案。备课变成了出题,上课变成了解题。然而导学案的使用,只是将过去的被动听课,转变成被动学习而已,并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它严重挤压了生成和学生的真正需求,越高效越远离学生为本的原则。
课堂教学的流程模式,逐步被固化,逐步被所有学科所学习模仿,既不能给教师个性化的发挥空间,更不能给学生提出问题的任何机会,让徒有形式的汇报表演成了学生唯一的“享受”。什么“对学、群学,小组展示、点评”等学生和听课领导喜闻乐见的形式,被不断地复制,严重地干扰了大多数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学生独立思考的课堂岂能高效?“合作探究”原本是有效课外学习形式,也被“高效课堂”引入课堂教学,于是就产生了无数荒唐可笑的几分钟合作探究。如此的高效,只能是形式主义的高效,只能是自欺欺人的高效,只能是低幼问题问答的高效。
五、训练得高效就意味着获得高素养了吗?
众所周知高分来自高强度的训练,于是高强度训练自然成了高效的秘诀。这个妇孺皆知的秘诀,在屡试不爽的实践证明下,越来越占据了“高效课堂”的核心地位,名为“少教多学”实为“少教多练”。一切为了考试的训练体系往往被制定得完整而周密。老师们无奈地在学校的训练流水线上,锻铸、雕凿着符合“标准”的零件,似乎一旦通过考试这些零部件就可兼容于整个社会大机器,全然不顾高分低能“产品”的成倍增长。
训练的意图是要速成,速成的检验是考试,考试已越来越偏离了社会的需求和生命成长的规律。越训练素养越低,越训练潜力越被抑制,越训练越会成为不由自主的机械、渴望停息的受损马达。狭隘的应试训练实质是一种反智行为。
实践性的技能和体现童子功的基础技能,自然需要一定熟练程度的训练,但不是所有的能力都需要高强度的大量训练。学习也不全是能力的习得,还有知识的积累、境界的提高、视野的阔展、潜能的发掘。做题能力不代表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丧失自由和想象力的训练,只能代表教育走向反动。
“高效课堂”模式下的语文教学,不是阅读品味,而是解题训练;不是熏陶感染,而是统一答案;不是感受经典的无穷启发和梳理基础规律,而是背诵满分作文的行文技巧和得分策略;不是分门别类掌握一般实用文体写作本领,而是企图利用文艺腔一招鲜打遍天下;不是充分想象体会每一首诗的美妙意境,而是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言志”标签来概括诗意;不是跟着古诗文曲径通幽寻找抚慰灵魂的精神家园,而是迅速用今人的“核心价值观”指点先贤;不是细吟慢诵反复品味语言的无穷魅力,而是只完成默写来对付中考高考。如此的高效,那些生动感人的语言文本就无法渗透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中,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潜移默化,滋养浸润。
“高效课堂”模式下的数学教学,不是耐心归纳,而是快速演绎;不是研究一因多果、一果多因的复杂关系,而是只追求单线条的逻辑关系。求证只认最简捷的经典方法,排斥慢而偏长的学生思维;建构只管相邻关系,不管纵深之间的遥远关系。学习原理只管做题时套用,不管“归纳先、演绎后、类比补充”的完整理解。如此的快速高效,只能是学生的数学思想越来越淡薄,逻辑能力越来越低下。
“高效课堂”模式下,历史不管通史的贯通研读,只管单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及结论;化学不管学生的探索实验,只管记忆分子式、方程式、物质属性、反应条件、反应结果;生物不用显微镜,不摸标本,不搞实地观察,只会在纸上认读细胞分子结构。如此高效地认识人类历史、微观世界和生命科学,其实连应试的目的都无法达到,更不用说为日后科研奠定基础了。
六、“高效课堂”能给教育带来什么?
“高效课堂”催生了各种模式化的课堂,造就了千篇一律的流程。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被装在形式大于内容的模式中。什么“10+35”教学模式、“271”等教学模式,创造的结构上的效率,刺激着众多“改革者”拼命将教学任务、学生和老师装到各种模式和流程中。表面看起来是老师熟练地操纵着环节,实际上是环节在操纵着老师。在预设的环节中,老师成了课奴,学生则是课奴之课奴。环节为贵,老师次之,学生为轻,这是课堂教学最可怕的异化。这种异化最终不仅不能代表中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甚至连应试教育的高效也不能实现。
“高效课堂”造就了缺乏思想的教书匠,还催生了高效的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分工备好某一课,或分工负责知识背景、教材解读、拓展研究、课后练习的编写。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集体备课中大多数人缺少了深入备课过程的体验,缺少了这种体验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文学作品鉴赏,缺少了备课中的审美体验,就减少了和学生分享审美体验的机会,甚至老师的情感会游离于作品之外;再比如备课中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缺少了排除错误的体验,就会在课堂中增加潜在错误的可能,自然就不能很好地带领学生走出错误。这些退化为教学设计的搬运工,无法指导学生走向美好未来。
“高效课堂”成就了做题机器应试高手。高效课堂对学生来说就是解题的高效。在高考中考的影响下,所有测试题都已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和模式。这些套路和模式反映了一些类型化问题的因果关联,但它们并不代表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会解这些题也并不意味着训练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训练这些题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这些题无法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高效的实质是速成,速成有违百年树人的教育规律,将教育这个需要慢的艺术,改变成了只求快的技术。教育的意义被降低到技术层面,是教育的大倒退。
七、摆脱模式和技术困扰,实现课堂的真正转变
破解高效课堂的上述难题,必须在教育理念层面,实现新课堂的真正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因材施教,向“因需施教”的转变 ;由解决问题,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由老师提出问题,向学生提出问题转变;由鼓励发散思维,向训练科学思维转变;由标准化总结,向开放式总结转变;由课堂中的合作探究,向课外合作探究转变;由“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模式向“教师学生互为主体”的成熟模式转变;由学以致用,向满足求知欲挑战欲转变。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1537814b20102wb69.html)
标签:
教师随笔
高效课堂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理解,往往能创造最美好的境界(教学随笔)
下一篇:
越南留学生写汉字犹如印刷体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