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反思
阅读:471  2015-12-17
标签:教学反思 高二教学反思
《巴尔扎克葬词》教后反思(李淑慧)
李淑慧

      阳光似乎被古城长安的帝气挡在云层之外,而紫外线却丝毫不减它的威力,裸露的皮肤火辣辣地疼。孟郊当年高声唱着“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阳光一定不是这般惨淡。

      7月29号,去瞻拜兵马俑,这是计划中的行程。然而由于讲课的失利,所有的游览都变得索然无味。一整天,我甚至不能勉强自己笑一下,搞得同行的人也很无聊。眼前明明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而脑子里翻来覆去的却都是那节课。晚上坐在从临潼返回西安的车上,脑子里的问题似乎都想明白了。

      首先导入部分繁冗累赘。导课原本并非课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直接切题有时更显得干净利落。尤其是对这种大赛课,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完成相对较多的任务,便更要压缩一些可有可无的环节。当然不排除一些好的导入是给课堂添彩的,但如果不是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最好还是简洁些,把时间留给文本,留给学生。这次的课《巴尔扎克葬词》也完全可以直接进入课堂的学习的,但还是为它设计了一个导语。所以这样做,是源于前几天在宁波听了几节“创新杯”作文教学大赛的课。其中有一位山东老师的课讲得非常精彩,尤其是她的导入部分既简单又亲切,使课堂一下子就达成了师生的融洽,所以那节课上得非常成功。受了她的启发,这次上课时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导语,当时自己还感到很得意。但事实证明,这个导语是多余的。它本就是东施效颦——丢了自己的风格,去捡拾别人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大大的失误。

      导入已经失败,但在上课的环节上如果能够及时调整,也仍然可以稍好一点的,然而遗憾的是没有做到,这是教育智慧匮乏的表现。这种比赛,由于课前没有熟悉学生的过程,对于备课来说,本就已经缺失了备学生的环节。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地利用文本调动学生的上课热情。现在想来,如果讲课伊始,在学生通过浏览找到了雨果对巴尔扎克的多种称谓之后,老师通过自己的范读来给学生一种情绪上的感染,从而唤起学生对文本的热情,那结果可能是另一种情况。更何况,虽然课文早就发给了学生,但他们根本就没有预习,而他们的朗读水平又不得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及时调整,把设计中的学生朗读更改为老师的范读,用自己的热情去唤起学生的热情。然而因为刻意去追求学生的参与,把这个环节让给了学生,结果由于学生对文本的不熟悉而使课堂开始最应该充满情感的环节失去了激情,而这种情绪一直伴随着老师和学生到最后,失败也就成为必然了。

      《巴尔扎克葬词》是一篇悼词,但更是一篇抒情散文,讲课时自然不必拘泥于词,但也不应旁逸斜出。进入文本之后,抓住浸透在葬词中的情感来展开读与感,受到情的熏陶,进而跟着作者思与悟,体会作者由巴尔扎克之死而引发出的关于生与死的辩证关系的思考,受到理的启迪。这个目标的设置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雨果的情感的抒发和理性的思考都是源于巴尔扎克的作品,所以为了让学生了解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特意加进去一个《欧也妮·葛朗台》中的片段。当时设计的时候自己还颇为得意的,觉得这是巴尔扎克小说中的经典片段,欣赏一下,用的时间不太多,还有助于学生对巴尔扎克小说的特点有一点初步的感性的了解。但现在想起来的确有枝蔓之嫌,因为这是在学习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他自己也不可能通过他的葬词让所有人明白巴尔扎克小说的特点,只是要告诉人们他的作品以及影响,最终是为了表达他的敬意;而我也绝不可能通过一节课让学生了解了巴尔扎克的作品风格,所以何必增加不必要的东西呢?既使课堂臃肿,又喧宾夺主,从而削减了课堂阅读与感悟的空间,大大的失误!

      也许正因为这些,导致了最不可原谅的错误——我压堂了,而且压了很久,以至于引来了评课老师颇有点儿义愤填膺的批评。做了那么多年的老师,我一向是反对拖堂的,而且也从来都以不拖堂而得学生的称赞的,却没有想到会在这样一个场合犯这么大的一个错误。其实整个上课的过程都是不顺畅的,譬如学生对巴尔扎克缺少最基本的了解,以致花了时间来告诉他们方法。因为问题已经抛出去了,就不能马虎过去。再如学生朗读的水平不高,这也是在备课的时候没有预料到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已经感觉到这节课的失败,心情是很沮丧的。就像小时候的考试,考得怎么样是在自己心里的,不需要等到老师把卷子批出来。也许正是在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一切都在无意识地惯性地向前走,好像找不到可以停下来的地方,虽然那种地方很多。最后甚至连说话都有点语无伦次,心里难受极了。而绝不是一种卖弄,课已经上到那份上,解脱都来不及啊!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说这节课有让我自己满意的,那就是我觉得对这节课的切入点的把握还是没有问题的。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而在这之前的备课,是老师学习的过程。老师先于学生学习的最大目的就是找到一条使学生最容易进入文本最容易理解文本的途径,从而让学生能够轻松地进入文本,投入学习。对于《巴尔扎克葬词》,我认为通过诸多称谓来感受情感、感悟情理还算是一条捷径的,只是在走的过程中出现了偏颇。如果还可以重新上这节课,我想可以简单一些,效果也可以好一些。

      首先直接进入文本学习,不需要蹩脚的导入。然后直接提问或给出文学史对巴尔扎克的评价——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然后仍然通过学生浏览课文来找到雨果对他的称呼,并提出问题:雨果为什么用这么多称呼,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接着就从探讨这个问题入手,通过大量的多种形式的阅读来体会与感悟。感受作者对巴尔扎克的崇敬与赞美之情,感悟关于生与死的理性思考,从而使学生受到情理的熏陶和启迪,达到课堂的和谐。由此板书可以设计为如下图所示,既突出重点,又一目了然。

      任何事情做过了,就变成一种记忆,好也罢,坏也罢。聊以叙之,为了铭记。

      本节课视频地址:http://www.ruiwen.com/sc/html_doc/35778.htm
标签:教学反思 高二教学反思 巴尔扎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悲凉”话语下的至爱亲情 教师随笔
下一篇:《短歌行》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