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选入周瘦鹃先生的《杜鹃枝上杜鹃啼》作为课外自读,这是周先生晚年时的一篇随笔,行文平淡,如纳百川后静谧的大海。对于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来说,把握好老年人的这种心境是不容易的。我选择了曾卓的《我遥望》(见附文)作为导入,基于两个考虑:1、诗歌感性的形式易于感染学生;2、这首诗阐述了青年和老年的一般心态,能唤起学生的审美经验,引起共鸣。在实际教学中,这首诗的引入确实大大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下半部分所讨论的“文字的联想意义”,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教师用书也建议简略带过,但我觉得这部分很有可讲之处。我以一个古诗翻译的例子为导入:在将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云山”译为英文时,译者为难了,到底是clouds and mountains 还是clouds over mountains还是mountains like clouds?让同学们也来翻译一下,大家也觉得很为难,每一个都说得通,到底是哪个呢?我于是告诉学生,这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云山”其实包含了以上所有种翻译的内涵。许多古诗一经翻译,意义被固定,便失去了神韵,原因就在于此。因为汉语是表意文字,有着极丰富的联想义。由此便水到渠成地引到了课文中。课后我还给学生讲了一点中西文化比较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