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683 2016-01-09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四中学 刘 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
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产生崇敬感,进一步产生对探究此问题的兴趣。
2.整体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观点。
学生默读文章,讨论:
(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训练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能力。
3.预设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1)学生根据文章的观点,设想如果是自己在这个观点进行写作,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思考写作的顺序安排。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一步和文章的内容及写作顺序进行比照,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并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符合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学生预设文章内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让自己具备“格物致知精神”?
通过和文章内容相对照,会发现,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这些问题。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设想和文章内容的比较,使学生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4.说一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清晰。
5.学生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怎样贯彻“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将文章中的观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会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三)课堂小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四)布置作业
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通过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和做实验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后,用文字阐释该问题,不少于500字。
【设计意图】真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格物致知精神”。
老作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应有格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下一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