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643  
标签:教学论文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会学习能力


作者:江苏通州市平潮高级中学(226361)邵建新 邮箱:shaoj008@sohu.com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北宋哲学家张载认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读书要“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叶圣陶《读书二首》)。可是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备课时唯教参至上,“克隆”现成资料,自觉不自觉的做书的奴隶,照本宣科,教参资料怎么说就怎么讲,仅成了个“传声筒”而已,完全没有了自己。黄岳洲先生曾痛心疾首地指出:“现在教学有一个不良倾向,即讲授文章只说范文怎么好,而忽视了它的不足,这对培养下一代很不利……”教授之言,一针见血,深刻地指出了当今语文教学中形而上学、缺少批判性的弊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语),这种教材处理的概念化、 简单化、程序化,把学生的脑袋当作容器,一味地灌输,没有留一点让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自由发言的余地,这不仅无益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反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智慧的火花难以闪现,更不要说创新了。这样把一个个本来富有灵气、个性鲜明的学生变成了没有生气、毫无个性的平庸之人,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啊。

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燃烧的火炬。”这“燃烧的火炬”的过程,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指导学生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也就是说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过程。“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曼·托夫勒语),“怎样学”比“学什么”更重要,教学的根本就在于引导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所以我们就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育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培养他们不唯师、不唯书、不轻信现成结论的求实精神;鼓励他们突破思维定势的羁绊,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让他们学会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让他们把书读活,把问题想透,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举一而反三,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品质。

笔者在备《汨罗行》时,对教参提到的一个景点─—“陈尸墩”表示怀疑。众所周知,景点的命名都是典雅动听的,这个景点之名为何如此不雅呢?课文的原句是这样的:“在屈子祠西七里路远的汨罗江对岸,有一个三尺墩,相传屈原投江十天后,洞庭龙君使湖水高涨,将其遗体浮至此墩,陈尸墩上。”反复研读,觉得应该是“……将其遗体浮至此墩,陈尸(于)墩上。”而不能理解为“将其遗体浮至此墩──‘陈尸墩’上”,依文中描述应称此墩为“三尺墩”才妥当。发现这一失误后,我没有采用简单否定教参上的说法就算了,而是欲擒故纵,将错就错,上课时照讲“陈尸墩”。那些仅仅做“搬运工”的同学并没有发现这一失误,有一位男同学却很勇敢地站起来跟我“论理”,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我的“错误”。我十分高兴,当即表扬了他不唯师、独立思考的可贵精神,号召其它同学向他学习。我认为这样做,是一个极好的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那四平八稳、平铺直叙的效果要好得多。

再如在执教古代散文名篇《陈情表》时,我先指导学生预习,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整体感知。在学生熟读、背诵的前提下,在他们为李密那“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真情至情所感动,深切体会到文章陈情于事、感情真挚的突出特点的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介绍了《古文观止》对本文的评价——“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虚字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并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本文为什么会有“悲恻动人”的艺术效果。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因而发言踊跃,说得头头是道。我在略作总结之后,突然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李密至孝,此表发诸真情,的确‘悲恻动人’,感人至深,但是不是像《古文观止》所说的那样‘无一虚字驾饰’呢?请同学联系写作背景,看看作品中到底有没有‘虚字驾饰’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同学们都大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两派”争论激烈,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我在一旁,并不急于作出评价,任其争论。最后“有”派占了上风,他们认为第三段中的“凡在古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句,李密在叙述自己孤苦伶仃、处境狼狈的同时,为消除疑忌,求得体恤,也很巧妙地点出“皇恩浩荡”——“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其实这种说法毫无事实根据,是他“怖惧之情”的表现,毕竟是征召四次,拒绝了四次呀;这是他在说“好话” ,有拍马屁之嫌,这就是课文的“虚字驾饰”之处,“无一虚字驾饰”的评价也有夸饰的成分。“有”派的这种看法到底正确与否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之中训练了学生批判性思惟,培养了他们不唯书、不轻信现成结论的科学精神。

为了把质疑问难引向深入,我趁热打铁,先后拿出《语病二例》(《语文月刊》)、《这里不该用“揭露”》(《教学与管理》)、《“紧急电话”不等于“急电”》(《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一段文字 错误丛生》(《读写月报》)《高中语文教参指瑕二例》(《江苏教育报》)等8篇“质疑”拙作为“例子”,鼓吹“求疵经验”,为学生“放样子”,做示范。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此招果然灵验,效果显著──学生学语文兴趣浓了,读书不再是小和尚念经了,课本上的圈点多了,动脑答问积极了,提出问题也多了。每每与学生讨论争辩,忙得不亦乐乎,同学们不仅敢于向课本“挑刺”,而且学会了“挑刺”的方法。研究、探索、思考,使得同学不时有所“发现”,收获颇丰。如有同学发现了传统课文《荷花淀》中“……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的语序不当;找出郁达夫名篇《故都的秋》中“……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句中的“养在家里的家虫”所犯的叠床架屋的毛病(“在家里”三字完全是多余的修饰)等。这些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发现,却是同学们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敢于向名家“说不”的表现,我都给予同学极高的评价和激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认为我这种“赏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严密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学习品质──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勤奋刻苦地学,认真规范地学,高效创造地学,为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夯实牢固的根基。


展开全文阅读
如今人类社会已悄然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和重大变革。作为新世纪的教育者应当“因时而化”,自觉更新教育观念,主动迎接学习的革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我们“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吕叔湘语)。所以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不应是一个教语文的教师,而应是一个教学生学语文的教师。愿我们大家都成为这样称职的语文教师。

标签:教学论文 引导学生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第三只眼看《刘姥姥游赏大观园》
下一篇:高考成语题解题方法探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