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0885
标签:
教学论文
知识经济与创造教育
□林宪生
伴随着21世纪清晰可闻的脚步声,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以科学技术为
核心增长点、以智力型无形资产取代物质型有形资产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的知识经济时代。
一
以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罗默的“新知识增长理论”为先导,以美国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崛起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尽管还不能准确
为它定义,但已有种种的描绘:1.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
上的新型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2.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知识
带动社会发展的经济;3.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相对于物资投入为基础的物
资经济而言的,这里讲的知识是指高技术知识和科学管理知识;4.知识经济是人类物质财富
尤其是精神财富长期积累的产物,是当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日益深化,科学与经济关系
日益复杂化、高级化的结果;5.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
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力业为支柱的经济。虽然上述说法各异,但知识
经济是以知识和科学技术为支撑的新的经济形态却是它们的共识。从上述的各种定义中,可
以看出知识经济所具有的特征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产物,是信息化经济,是
网络化经济,是创新型经济,是智力型经济。今天,还只能说是出现了知识经济的萌芽。但
今天的知识经济萌芽与300年前工业经济萌芽相比,人们重视的程度是截然不同的。300年
前,除了欧洲大陆扶持工业萌芽后来又带到美洲外,亚非和拉丁美洲大陆都视而不见。而今
天整个世界有识之士都对知识经济萌芽予以高度关注。
我们关注知识经济,是因为知识已经成为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历史业已证明,知识已
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从物质层面看,计算机的普及和全球网络的出现,
使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变化,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新产业、新服务,并且越来
越知识化、智能化,决定经济效益的不再是有形的资源、厂方和资本,而是知识创新的程度。
从精神层面上看,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第一需要,主导经济发展的将是人的新的思维视点和方
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掌握知识的程度,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兴衰。3世纪~13世纪,
是中国人的世纪,保持千年繁荣的根本原因是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19世纪
全球科技中心是在有“世界工厂”美誉的英国,英国人用科学知识铸造了盛极世界的辉煌;
20世纪科技中心转移到了美国,其领先的基础科学、雄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美国工业经
济充分发展,社会知识化水平不断提高,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早在80年代就由
工业经济开始向知识经济形态过渡。为什么在整个世界经济都不景气的情况下,美国劳动生
产力却不断提高,就业率不断上升,而通货膨胀率却相对较低?答案是发展了知识经济。美
国国家竞争委员会称,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中取得24个领先地位。据统计,1993年
—1994年,美国专利所引用科学论文73%来自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学研究,同期专利引用
的科学论文是1987年—1988年的3倍,而同期世界专利总数仅增加了30%。可见,知识的
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我们关注知识经济,是因为知识经济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正当我国在努力完成由
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时候,知识经济走近了我们。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发展知识经济,
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对我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不抓住机遇
就会被历史抛弃。第一次产业革命与中国擦肩而过,失之交臂。落后就要挨打,使中华民族
在屈辱、奋争中度过整整一个世纪的时光。这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历史的机遇再也不能错
过了。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把科学和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
的战略高度,这无疑是对知识经济的有力应答。
我们特别关注知识经济,是由于它的体系的基础是教育,核心是科技,关键是创造型人
才。人力资本理论告诉我们,人作为生产者,其有效的生产能力主要不是取决于人口或劳动
者的数量,而是取决于人口或劳动者的内在质量。我国人口多,素质低,是困扰经济发展的
主要因素,原因是教育水平低。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大教育投资,而且必须树立
教育超前发展的思想,对跨世纪教育的历史使命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站在未来发展的战略
高度,用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辩证的思考,更加长远的设想,重新审视和选择教育发展的
增长点和深化改革的突破点。教育的进步必然带来科技的发展,这是被历史业已证明的事实。
日本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得益于雄厚发达的科技教育体系。美国曾是一个落后的农业
国,由于重视教育,坚持技术创新,终于导致了第二次、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产生和扑面而来
的知识经济。尽管近50年来,我国科教和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的20年,创造了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中国科技存
在的问题会发现,中国科技国防竞争力落后于经济国防竞争力。1996年,中国GDP排在世
界第7位,而科技国防竞争力却排在第28位。尽管要大幅度提高国家科技能力并非易事,
展开全文阅读
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是必须从现在做起,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
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要关注创造教育。
二
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知识经济,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重视教育,不仅要加大教育投
资,调整教育结构,而且要改革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手段和方法。
长期以来,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培训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性,综合素质差,
不仅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会使知识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是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需要,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应试教育思想在我国有着
悠久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无论是
学校教育,还是选士制度,都以应试为思想底蕴。当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以教师为主,系统
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影响到我国后,更加促进了应试教育思想的沉淀。
中外教育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时代与教育是一致的。时代发生了变化,教育也会随之发
生变化。当代的发展变化要求教育是对整个人的健全教育,而不是只关注某一个方面发展的
畸形的教育。教育的功能已由单一的“挑选”向“发展”、“育人”的多功能转换,学校教
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系统的书本知识,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应试教育开始被素质
教育所代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一样,是一种教育思想,而不是一种教育方法。尽管人们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尽相同,但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文化素质,核心思想是做人,内涵是
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已被人们所认同。知识经济时代,面对
文化贫困的中国人力资源,提高素质确实是当务之急。人力资源素质高低的标志是创新能力
的强弱。信息社会,无论是对信息的选择、综合分析、加工处理及形成新的信息和知识产品,
都要求具有研究能力和高度创新能力。尤其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要想掌握竞争的优势,
必须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识产品,而这种新产品的生产要求劳动者具有
较强的好奇心、创造欲和创造能力。因此,提倡创造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创造教育不是一种
教育思想,而是一种教育分类。从教育功能上看,它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
育等相提并论;从课程设置上看,它相同于学校开设的任何一门课程;从教育思想上看,它
从属于素质教育。
三
本世纪30年代,美国就着手进行创造力的开发,教育从培养“书生型”人才开始向培
养“开拓型”或“创造型”人才转变。60年代,美国的创造教育有了实质性进展。政府投
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创立创新中心,在每所大学里都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
除在大学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外,在中小学教育中,创造精神也随处可见。这种旨在把大学
生培养成未来的企业家和创新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的创造教育,经过半个世
纪的发展,成效显著,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事实不仅让美国人认识到,连西方各国也认识到
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像运动员的技巧,是一种可以训练的能力,而不是一种玄虚的“神力”。
因此,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从60年代始,纷纷引进美国的创造学理论和方
法,推动了各自国家创造教育的发展。在亚洲,日本的创造教育成绩也是十分显著的。二战
后日本经济奇迹般的复苏、腾飞,不但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而且在许多方面跃居世界之
首。一个不可否认的重要因素,是日本政府极为重视教育,极为重视智力投资,特别是极为
重视全民族的创造力的开发。日本的创造教育除了在大、中、小学中逐步开设创造课和用启
发创造力方式上各种课程外,广播电台、通俗刊物、群众团体与企业都广泛地宣传创造力开
发和举办讲座。日本还把创造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两个方向之一。我国因受文化习俗的
影响,历来崇尚传统,尊师重道,“述而不作”,不为天下先。所以,创造力开发的系统研
究,在教育史上还是一个空白。真正兴起创造学及其分支创造教育的研究事业,还是近十几
年的事。对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位关心中国教育事业的人都应该认真反思,结合国
情,大力研究、发展创造教育,把提高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为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今年的“两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是勤劳
智慧的民族,也是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现在我们要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
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
播和知识应用四大系统构成的全国性创新体系工程已经开始启动,这对创造教育的发展必将
是一个有力的拉动。创造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科技创新意识的劳动者。所谓科技创新意识就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自觉认识、自觉体验等心理活动的总和,由创新渴望、创造品格、创造
能力和创造心理等内容构成。这四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既是统一
体,又有层次性。创新渴望是基础,创造品格是条件,创造能力是核心,创造心理是目的。
科技创新意识的层次性,明确了创造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可根据学生
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所侧重的培养训练。
创新渴望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创造品格是科技创新的条件。只有渴望创新的人,才可能
有所创新,只有具备创造品格的人,才能进行创新。激发创新渴望,培养创造品格是创造教
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基础教育是人生涉足科学的起点,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献身
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中小学的创造教育,主要方式首先是用启发创造力方式上各门课程;其
次,根据学生特点开设各种各样的创造性解题课程、研究创造性设计方法和理论的设计课程
以及思维技巧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产生创新渴望,还要掌握简单的创造
性方法和粗浅的创造性理论。在用启发创造力方式讲课过程中,首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
我意象”。所谓“自我意象”就是不管我们认识与否,每个人都有一幅心理的蓝图或是自我
肖像。不健康的“自我意象”可以直接导致许多“自我挫败行为”,泯灭创新渴望。形成正
确的“自我意象”,必须崇尚鼓励式教育方法,教师要多用“你行”、“你可以试试”、“你
能够成功”之类的鼓励性话语,少用或根本不用“你不行”、“你真笨”之类的贬低性语言。
展开余文
不要用分数衡量学生,更不要因做错一道题,写错一个字就挖苦学生、讽刺学生,要让幼小
的心灵多几分自尊自信,少几分自卑。用启发创造力方式讲课,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你心里所
想的东西会变成现实,决定做的事,你就能做到。对已经形成“我天资愚笨”、“我记忆力
不好”、“我不是搞发明创造的材料”等诸如此类的自我贬低的意象,要帮助学生全面改变,
增强自信,体验成功,养成记住过去成功而忘却失败的习惯。用启发创造力方式讲课,要帮
助学生扩展正确的“自我意象”,因为扩展“自我意象”就能扩展自己的潜在领域,使个人
富有新的能量,新的才华,并最终使失败转变为成功。用启发创造力方式讲课,要更多地提
倡求异,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词多用,一事多想。还要广泛开展小制做、小发明活动,用
一系列逐渐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渴望。其次,培养学生在科学创造活动中的重要品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能力的发展都要具备创造性的劳动态度,旺盛的求知欲,严格的自我
要求,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奋和坚持等一系列良好的个性品格。优秀的个性品格可以补偿能
力上的某些弱点。用启发创造力方式讲课,要用丰富多彩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
等知识,唤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产生求知欲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在学习活动中,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探索学习的自觉性,选择目标和方法的果断性,
锲而不舍、有始有终的坚韧性以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自制力。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
的创造教育使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渴望和必备的创造品格,不论是继续学习还是参加社会劳
动,都有创新的可能。
创造能力是满足创造活动要求的多种能力结合,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发散思维能
力、复合思维能力、批判评论能力等。其中,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记忆力是创造能力发挥
的基础,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创造能力是个人能力的最高境界和最集中体现。
创造能力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或生态价值,能产生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否则是无益活动。创造能力是以必要的知识积累为基础的,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具创造能力。因此,创造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创造能
力。首先,创造教育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智力的提高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
化。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优化知识结构的合理课程设置:一是开设拓宽知识面的基础课,让学
生在宽实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特长和市场需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二是开设开发创造能力
的课程,如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技法、技术创造原理、创造工程等,有目的、有计
划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三是为学生提供发明创造场所,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机构和实验
设备,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条件和环境,创立创造研究中心,为有创造才华的学生提
供发明创造的机会。其次,创造教育要让学生自己开发创造能力。积累知识是创造知识的基
础,没有知识积累就没有知识创造。具有创新渴望和创造品格的人,在大学的优越条件和环
境下,很容易形成创造能力。因此,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自觉开发创造能力。
一是为将来创造出新成果作必要的准备,二是争取创造出新成果。在学习中,养成独立自主
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掌握高新技术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不断尝试
用多思路方法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深化知识,综合知识,在参与科研项目中积累创造
技法,并能遵循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进行创造。如果创造教育使每个大学生都能进行有创造性
的学习,养成创造习惯,具备创造能力,不仅可以带动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形成,而且可以
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创造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形成整个民族的创造心理。民族创造心理的形成还要有家庭和社
会教育的关注,要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来实现。呼之欲出的以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必然会
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机遇,一种挑战。我们必须从学校、研究团
体、企业和社会四个领域开展创造力开发的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形成强大的社会思
潮,让每个人都深刻认识到创新的意义,都能十分清楚自己应该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到来。
参考资料:
1.钟声、程涛: 《知识经济问题研究综述》,载《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8期。
2.丁逸昱、李希光: 《中国走向知识经济》,载《了望》新闻周刊,1998年,第16
期。
3.赵弘、郭继丰: 《知识经济呼唤中国》,改革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傅文第
标签:
教学论文
知识经济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口语与交际--即席发言”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下一篇:
论“节奏”(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